甜蜜所创造的生活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8 10:57 1

摘要:元宵节是甘蔗的顶峰。人们声称,十五夜食蔗,一年不会蛀牙。从这一天之后,甘蔗大势已去。到了清明节,它穷途末路,不管是从口感角度还是健康角度,都被反对。吾乡潮州乡谚:清明蔗,毒过蛇。

陈思呈

1. 元宵节是甘蔗的顶峰。人们声称,十五夜食蔗,一年不会蛀牙。从这一天之后,甘蔗大势已去。到了清明节,它穷途末路,不管是从口感角度还是健康角度,都被反对。吾乡潮州乡谚:清明蔗,毒过蛇。

我之所以记得甘蔗是冬天的水果,是因为总会有这样的时刻:啃蔗不慎,汁液顺着手腕流到手肘,与毛衣产生一种灾难式的接触。在毛衣深处的黏腻感,远比它裸露的时候更令人焦虑。

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有两种事物献给这个名叫元宵的夜晚。一个是烟花,一个是甘蔗。这两者是绝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烟花稍纵即逝,什么都不会留下。但蔗会。一地的蔗渣,会替烟花证明,刚才确实发生过一点什么。

门罗的小说《荨麻》中,男女主角戏剧性地遇到一场暴风雨。狂风把他们驱赶进荨麻地里。雨停了,他们狼狈地站起来,发现身上只要没被衣服遮住的地方,全部留下了荨麻的痕迹,火红,灼痛,红肿。

他们什么也没干,但在精神上已经发生了一点什么,这些荨麻疹就是证明。

蔗与电影也是这样的搭配。银幕上的悲欢离合,像烟花一样惊人,也会像烟花一样消失。但边啃蔗边看电影的我们,却时不时喉头一紧,蔗液也变得难以下咽。蔗,见证了我们在看电影时的深度参与,不仅仅是一个观众。那些蔗渣就是证明。

有一次,年幼的我与父母一起去看电影,却不知为什么睡着了。醒来时,灯光已大亮,电影院里的人基本走空了。地板上的蔗渣,像海浪一样,让那一排排的座位产生漂浮感。那个场景,与刚才银幕上发生的事,我不知道哪个更像电影。

2. 在南方,甘蔗也许不算让人操心的农作物。每年冬天种下,来年冬天成熟。这样的节奏与人们的生活节点严丝合缝:冬天正需要大量糖分,冬至夜的糯米丸子,春节的甜粿,它们都在等待地里收割的甘蔗变成蔗糖。

吾生也晚,没种过蔗。但有很多朋友都有务农经验,他们说,最大的麻烦可能是台风天。

念书时的每年暑假,总会有两次以上的台风天。广播里传来那首充满焦虑感的音乐,是台风的预报。旋律响起,要赶紧用竹子绳索将蔗苗绑好,让它们互相依靠。台风过境,风平浪静,将倒下的蔗扶起栽好,它们会继续成长。有一个带有隐喻色彩的细节:甘蔗在台风中折断的地方,会变成距离特别短的两个节眼,仿佛是蔗自己的创伤性记忆。

我友军民兄则说,偷蔗是村里孩童常见娱乐。核心技巧他记到今天。

首先不能徒手掰,会发出声音。菜刀也不宜,不好携带。最适合的工具是削铅笔的小刀。还需要合作者。单人不能进行,因为甘蔗割断的时候必须有人赶紧把它扶住,才不会发出声音。最好是三人行动,另一个人望风,最为周密。

城里的孩子没法到蔗园偷蔗,但他们也有思路。装满甘蔗的货车开往榨糖厂的路上,会经过几个上坡处,那里就有守株待兔的孩子们。他们知道车子到这里会放慢速度,会用各种办法去套下一两条长蔗。

人类学家西敏司的经典著作《甜与权力》大量地写到蔗糖的命运,开篇导言写道:“对于波多黎各当地的孩子来说,被一根甘蔗绊倒(通常是从牛车或卡车上掉下来的)是一次很棒的经历。”

在我看来,甘蔗是一种动情的水果。它能催生全世界孩童的贪婪,从南中国的吾乡到加勒比海岸的波多黎各。

3. 吃糖不会像喝茶和咖啡和酒或者抽烟那样,让人升离地面,动作变形,似乎更换了一种空气。糖不会带来那么明显的醉意。但与盐比,它跟灵魂的距离更近一点。

当我在某个低落的冬夜想念黄油饼干、糯米丸子、糖沙翁,我精神上的低血糖在呼唤这个拯救。

在资料中看到,宋代最后一位宰相,贾似道,曾经为了应付多雨的日子,把数百罐糖和800担胡椒贮藏起来。我在想,贾似道也有精神上的低血糖么?对我来说,一杯加了糖的咖啡喝下去,世界观都会产生改变。很多事情,不外出于幻觉,而现在,也许有了新的幻觉。于是你明白,所谓的“幻觉”,不外就是“换了一种视角”。

吾乡对甜味的欲望也许尤其旺盛。因为吾乡嗜苦。

功夫茶终日不离手,橄榄、油柑,这些外地人都觉得又苦又酸又涩的水果,吾乡情有独钟。所以,甜味是一种增补。

吾乡制作大量的高油高糖的食物,比如各种形态的花生糖,朥饼,在这些配茶的小吃中,糖分不仅仅提供味觉,还改变食物的口感,使脂肪更香。吾乡甚至有甜的面条汤和炒面,还有一种叫“炒糕粿”的小吃,炒好后,上面也撒上大量的白砂糖。著名的西红柿炒鸡蛋,吾乡的传统做法也是甜的。

卤鹅是吾乡重要食物。磷溪溪口的卤鹅特别有名,做法上的特征是它更甜一些。为什么它更甜呢?自古以来,这一片种植着大量的甘蔗。

4. 为什么写甘蔗?因为我刚去过这个著名的溪口村,为了该村的一个传统的活动,游蔗巷,也叫穿蔗巷。每年正月十六是他们的狂欢节,一整天有三场游神,早上一场,下午一场,晚上一场。晚上那场,人们会拿着蔗灯在路边等候游神队伍,因此叫“游蔗巷”。

天没亮我就去夫人宫,想看“夫人出宫”。没有想到我来得并不算早,这里人山人海。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盛大的游神现场。如此盛大奢华乃至浪费。我听到人群中有人在讨论,一串鞭炮两百块,他们家为今晚的游蔗巷准备了四串鞭炮。所以,世界上会有两分钟的时间属于这八百块钱的声响。

村里的“老人组”在这几天,通宵值夜,为了守护“神前”。

在我借住的那一家,男主人阿胜哥和我讲述他年轻时参与的游神。那一年他刚结婚,和其他八九个壮汉一起负责抬“大夫人”的神像。抬大夫人的神像不能穿鞋子,只能穿袜子。那一天还下着雨,他们在袜子里面再加一个鞋垫,很无效地减少雨水的浸泡。并套了三双厚袜。

那时候游神要转到后山上,让“大夫人”在山上远眺整个村庄。上山的时候,锣鼓敲出了最高潮,所有的神明都能接收到这份虔诚,都在许诺着对全村的护佑。抬着神像的这些壮汉,齐声呐喊,他在其中,热血澎湃,发力狂奔。

队伍直到深夜才回家。回到家里,才发现自己的脚板被山上的瓦片石块割出各种伤口,袜子上则插满了各种植物的尖刺,鲜血淋漓。

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依然困惑并敬畏,为何双脚完全不觉得痛。所有的队员都在流血,都不觉得痛。

阿胜哥怀念那些年的游神。他说以前游神一天有三场,上午下午晚上各一场,每场都绕遍全村,再不好走的小路都如履平地。但现在人们省略成上午和晚上两场,路途也变短了。

锣鼓声也和现在不同。那时候的马头锣,一个就有十斤重,现在的锣才三斤多。那时锣声一响,你就能确定游行队伍走到哪条巷,现在的锣声“太嫩了”,“简直就像在打铁”。鼓声也不同。现在三台鼓的声响,也不会大于那时候的一台鼓。用来做鼓面的牛皮也不同,老鼓必须用老牛的皮,而且必须是牛脖子上的皮,那一部分因为总在伸缩,皮质最好。

那时候鼓声一响,余音能传很久,他一听到鼓声,根本没法在家里坐着。曾经沧海难为水,现在他虽然也虔敬地拿着蔗灯恭候着游神队伍,但心里总有难以填补的遗憾,可能怀旧令人联想到流逝。

未能身躬其盛,但我也在这个微雨的早上,混杂人群中,观看着“大夫人出宫”。我也有一个瞬间,热泪盈眶。

那是当人们在齐声向那个木制的神明呼喊的时候。每个村都希望自己的声音最响亮:“一村,兴兴!”“二村,兴兴!”——那个场景有一种无法理喻但又令人震撼的,集体的癫狂。

我友芷平说,那尊木制的神像,如果用拉康精神分析的理论,则事实上相当于人们的“大他者”。

确实是这样——如果在平时,一个人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欲望,这也许是羞愧和困难的事。但在当时,化为具体神像的“大他者”出现在眼前,无声地询问:“请告诉我,你祈求什么?”平时受束缚的羞愧感瞬间脱落,人们进入集体无意识,欲望不受控制地脱口而出。人们欲望着兴旺和顺利。我要兴旺,我要顺利。海啸一样的欲望,惊心动魄。

5. 甘蔗之所以在这个游神活动中被选中,当然因为它明显的象征意味。它出类拔萃的高糖分,它节节高升,它甜蜜,它多汁,它笔直,它顺畅,它多么符合那些喊出“兴啊,顺啊”的人们的心愿。

人类生活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中。食物有它的三界。看过穿蔗巷的游神队伍,看过手持蔗灯的人们,再来看甘蔗,总觉得它不再是之前的甘蔗。

“穿蔗巷”过后的第二天,我在村子里随意走走,很多人家的门口还斜倚着昨晚用作蔗灯的甘蔗。多数是深紫皮的那种。吾乡称为“乌腊蔗”。

我已经部分地、初步地成为一个农学实践者,我能明白为什么人们多数选用乌腊蔗。乌腊蔗比较粗壮,比较气派。皮相对软,好啃。它产量大。它是广东甘蔗的代表性产品,上海的朋友说,他们那里的水果摊,把这种蔗冠名为“广东克皮甘蔗”。何为“克皮”并不理解,应该是赞美之词。

青白皮的那种竹蔗,皮硬,产量少,最重要的是太细,不够气派。

村里有一家例外。是黄色皮的蔗,但非常粗壮,不逊乌腊蔗。我不由停留下来,对着拍了几张照片。从屋里走出一个阿姨,她很欣赏我的欣赏,手指不远处屋后的自留地,说那里还种了一垄,都是这个品种。

这个品种皮很硬,她说,但味道特别清甜,比乌腊蔗还清甜很多。

她邀请我到屋里坐坐。我们聊得开心,想互加微信。阿姨有微信但不懂得使用。我又拿过她的手机帮她操作,并告诉她一些相关的微信使用技巧。我又喝茶,啃蔗,吃零食,到我离开时,我把阿姨七十多岁的年纪里,所做过的工作和所种植的农作物,甚至曾经抽过的签诗,都给弄清楚了。

当天晚上阿姨用我教给她的技巧给我打来微信电话。说她的儿子晚上回来,听到她白天与我的奇遇,把详细细节听后,沉吟:莫不是新型诈骗。

我想应该是阿姨跟儿子提到我拿着她的手机操作了好久,引发了她儿子的担心。我当然尽力安慰阿姨,但隐隐发觉,这件小插曲尤其有意思。

乡村中的寂寞和提防,热情和怀疑,付出和反悔,敞开和纠结,都是人们的现状,在这个小插曲中展露。与这一切相比,甘蔗的清甜是多么纯粹,又是多么乏味。

穿过甘蔗巷之后的生活从来不会如穿蔗巷时那么圆满,那么高潮。

而我会品味这份被质疑,回味这份反高潮。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