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时二十年,物理学家终于找到了它:钍-229核的精确跃迁频率,2,020,407,384,335 kHz,误差仅±2 kHz。毫不起眼的一串数字,却是通往新物理的钥匙。
历时二十年,物理学家终于找到了它:钍-229核的精确跃迁频率,2,020,407,384,335 kHz,误差仅±2 kHz。毫不起眼的一串数字,却是通往新物理的钥匙。
这不是一个新发现,而是一个终于落实的老谜团。从1970年代开始,科学家就怀疑钍-229的核能级存在一个“异常低”的跃迁,能量仅8 eV,处于紫外波段,理论上可被激光激发。这打破了所有核物理常识——核跃迁的能量一般是电子跃迁的百万倍。它的“弱”,是偶然,是核强相互作用与电磁作用在一个特定同位素中精密抵消的结果。
2003年,第一篇关于“核钟”可行性的论文正式提出。从那时起,全世界的实验室像黑暗中射箭,不知道靶心在哪,只知道它存在。直到2023年,CERN通过间接手段精确测定了跃迁能量,锁定在8.3 eV,波长约148 nm。
2024年,三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完成突破。4月,德奥联合团队首次用激光激发跃迁;7月,UCLA确认并提高频率精度千倍;9月,一支团队用频率梳激光测得跃迁频率,精确到万分之一赫兹级别。
这项技术难度远超原子钟的初建过程。原子钟依赖电子能级跃迁,核钟则深入到核子结构——一个受强相互作用主导的领域。问题不仅在能量高低,还在核跃迁本身的寿命、谱线宽度、态混合等量子细节。即使知道频率,没有稳定同位素源、没有精密紫外激光、没有量子控制手段,也无法实现实测。
那为何非做不可?
因为电子能级终究受环境干扰——外部电场、磁场、温度波动、材料应力,全都会导致跃迁频率漂移。而原子核深藏电子云中,对这些干扰屏蔽更强,可实现十万倍于原子钟的稳定性。核钟一旦建成,将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精确的计时装置,时间不再是由秒定义,而是由“核秒”定义。
精度是手段,目标是变量。
标准模型认为,宇宙基本常数——光速、普朗克常数、电荷量、真空介电常数、重力常数、精细结构常数α——是绝对常量。它们无法由理论导出,只能通过实验测量。而这恰恰是漏洞。自然为何选取这些数值?为何不是其他?没人知道。
尤其是精细结构常数α≈1/137,它决定了电磁作用强度,直接影响电子轨道半径、原子大小、化学反应乃至生物分子稳定性。它如果大一点,电子会塌入原子核;小一点,电子无法束缚,原子无法存在。
这个α,在过去几十年中被反复怀疑“不恒定”。最著名的是John Webb团队用类星体光谱分析宇宙早期的吸收线,结果显示α随时间和方向有微弱漂移,约百万分之一。但其他团队未能复现,争议持续至今。因为没有更精密的计时器,没有能解构电子跃迁微扰效应的装置。
原子钟可以测时间漂移,但它本身也依赖α。要想测α是否变化,不能用α定义的工具。这正是核钟的用武之地。由于核跃迁对α的敏感度极高,α如果变动,即使是千万分之一,也能从核钟频率中读出。这将首次真正测量α的时间演化,而非间接推断。
理论物理界一直有三类模型暗示常数可能变化。
第一类,弦理论模型。在10维时空中,额外维度以微观尺度卷曲,而卷曲半径与基本常数耦合。如果额外维度因某种机制扩张或波动,常数值也会改变。α的变化被视为额外维度物理的在三维空间中的投影。
第二类,暗物质模型。若暗物质不是完全惰性的,而是通过某种微弱机制与常规粒子耦合,特别是通过轻标量场与α发生作用,那么随着地球穿越银河系暗物质云团,α会周期性漂移或震荡。
第三类,多宇宙模型。常数并非统一由某个机制规定,而是宇宙“初始条件”的自然分布。在这种图景下,不同宇宙拥有不同α,人类只是恰好诞生在那个α值合适的宇宙中。但如果如此,局域常数也应在极小范围内有微扰波动,可由核钟验证。
当然,实验结果很可能仍然是“无变化”,但这种“无”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限制。就像广义相对论建立初期,每次“未发现引力波”的结果都反而更加约束模型。
顺便一提,2018年曾有一个实验,用原子钟测出α的年变化率上限为10^-17,但误差区间覆盖0。也就是说,结果不能排除α恒定,也不能排除极慢变。要突破误差,就得用核钟。
还有一点被忽略了:核钟的诞生,是时间定义方式的根本性替代。
目前国际单位制中的“秒”,定义为铯-133原子某跃迁对应的9192631770次振荡。这一频率稳定,但仍是电子层级,受电磁干扰。将来若用钍-229核跃迁定义时间单位,意味着“时间”这一概念将直接绑定在强核力支配的尺度上,成为继质子质量、光速后,又一个回归核物理本源的基本单位。
核钟是工具,更是探针。它不仅用于验证α的稳定性,也可用于探测引力变化、暗能量耦合、精密测试广义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甚至探测通过地球的暗物质团簇。它甚至可用于重新测量基本常数之间的耦合结构,验证洛伦兹不变性是否完美成立。
这项技术,将物理学的可测精度推向21世纪真正的新前沿。标准模型之外的物理,不再是猜测,而是可观测。
此刻,我们仍未离开地球,但仪器已直指宇宙的底层参数。
来源:老胡科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