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游海南|观百年侨宅、赏清代古建筑……海南这些百年古村不一般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8 11:08 2

摘要:山海相映的海南乡村,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秘境。星罗棋布的村落藏纳着海岛最鲜活的故事,每一处村落都是解锁琼岛风情的独特密码。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推出《村游海南》系列策划,每期解锁一个主题,跟随我们,踏上一程见天地、品乡韵的治愈之旅,发现海南乡村的N种打开方式。

编者按:

山海相映的海南乡村,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秘境。星罗棋布的村落藏纳着海岛最鲜活的故事,每一处村落都是解锁琼岛风情的独特密码。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推出《村游海南》系列策划,每期解锁一个主题,跟随我们,踏上一程见天地、品乡韵的治愈之旅,发现海南乡村的N种打开方式。

在海南

每一个古老的村庄几乎都有自己传奇的故事

现如今

那些见证着岁月流转的古渡口、古驿道、古宅院、古井依旧保存完好

一起来看海南这些百年古村

你去过几个?

海南岛有座文化底蕴丰厚的古村落,名叫迈德,位于海口市江东桂林洋。据史料记载,迈德村建于明代,至今已近600年历史

古朴雅致的古老宗祠、鳞次栉比的火山石屋、曲径通幽的青石古巷、古色古香的状元石桥、长年不息的“神龙”古井……穿行在幽静的青石巷道中,一座座古朴的石屋星罗棋布,见证着迈德村的古老历史。

迈德村内建于明末的“神龙”古井。记者康登淋 摄

海口市桂林洋迈德村曾氏宗祠前门。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迈德村曾氏宗祠内古色古香的木质结构建筑。记者康登淋 摄

全村先后出7名教授,1名院士,92名教师,曾广进一家九代就有47人,成为海南最大的教育世家。此外,还有清末民初海南思想家曾对颜、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德超、民国早期留学法国的经济学专家曾同春和法学家曾浩春兄弟等人。

迈德村有“曾氏宗祠”“明经第”和“解元第”,清末广东“解元”曾对颜故居已被列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氏宗祠坐北向南,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6),正殿有一间五楹,经学堂有一间三楹,东西两横廊各三楹。祠堂屋顶有双龙戏珠,墙壁间雕有花草鸟木,栩栩如生,梁檐相错,梁架浮雕及透雕异彩纷呈,颇为壮观,呈现出大家族的气派。

迈德村“经学堂”。陈耿 摄

迈德村“经学堂”闻名遐迩是清朝海南早期的高等学堂之一,延聘州府名师任教,教学严厉,治校有方,教育有法,管理到位,声名远播,几十里外的学子也纷至沓来。

迈德村崇文重教,几百年来文脉绵延不绝。2008年,迈德村被评为“海南十大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

保平村位于三亚市崖州区,古称毕兰村,唐时因李德裕谪居毕兰而扬名,是一个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此后不断迁来的居民,聚居于毕兰村北,取名“保平村”,意为保世代平安。该村有保存完好、较为集中、规模较大的传统民居建筑群,含40余处一类历史建筑和100余处二类历史建筑。村中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宅,是崖州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又最集中的古代民居建筑群,被称为“明清海南传统民居群的活标本”。保平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海南十大文化名村、革命老区村。

保平古村落。陈行飞 摄

保平古宅遗韵。陈文 摄

据统计,目前分布在保平村保护区的明清古民居共有48处,绝大部分建于清代,大都保护完整。传统民居多以堂屋、耳房(堂屋两侧小屋)、天井、厢房(天井两侧住房)、照壁(堂屋正对面)、门楼构成。村内的陈家宅、何家宅、张家宅等传统民居,或雕花绘画工艺精美,或以木质穿斗式建筑结构凸显特色,或名人辈出历史悠久,各有特色。

保平村的张家宅,是村内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居。张家宅为典型的二进四合院,由正厅堂、后正堂、厢房、天井等组成,是村内最能彰显崖州特色的古建筑。目前张家宅既是供游客游览的景点,也是保平历史文化馆,馆内有姓氏谱、保平志、风物志、名人堂等展厅,还有茶室、琴室、香室、书房、厢房等实景场所。

崖州保平村传统民宅——张家宅。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张家宅。

保平书屋。

保平村不仅拥有传统建筑文化,还拥有光辉的红色革命文化。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保平村至少有23名优秀儿女英勇牺牲,保平革命烈士纪念碑上刻着他们的英名,其中就有崖县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和崖县农民运动的领导人麦宏恩,牺牲时年仅28岁。

琼海市博鳌镇留客村地处万泉河下游,隶属古乐会县,毗邻博鳌亚洲论坛会址,与古乐会县衙所在地乐城岛隔河相望。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元明清三代数百年间,一直在此处设有官渡“流马渡”拥有400多年历史的留客村一度水运发达,商贾云集,也是海南著名的侨乡。进村道又称明清古驿道,长约1公里,是历史上琼东地区的唯一官道。

坐落在万泉河畔的留客村。陈泽锋 摄

游客在琼海市博鳌镇的留客村漫步。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漫步留客村,脚下是古朴驿道,抬头是宝瓶栏杆。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观赏富有侨乡特色的旧居宅第,还可以漫步万泉河边,品读古渡历史,领略恬淡闲适、令人向往的田园栖居。2016年,留客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沿古驿道前行,“侨乡第一宅”的影墙渐入眼帘。倘若问村民,留客村哪里最值得一去?会得到异口同声地回答——蔡家老宅。蔡家宅占地75亩,由留客村蔡氏家族的蔡家森携兄弟蔡家炳、蔡家锦、蔡家鸿等人共同建造,于1924年筹备,1934年建成。

博鳌留客村蔡家宅。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封烁 摄

远观蔡家宅,建筑整体高大森严,传统中式风格显著。踏入宅院,中西合璧的元素跃然于眼前。上下大屋的前檐既有中国古钱币和古代宫灯雕塑,又有西方的立体花盘和古罗马人头像雕塑。屋顶既保留海南民居的屋脊翘头,又大胆使用西方的方、圆、弧变化图案,别具一格,美观大方。

蔡家宅。记者 姚皓 摄

蔡家宅。记者 姚皓 摄

现在的留客村,依托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融汇华侨文化、历史文化、万泉河文化等文化资源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打造美丽乡村,真正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绿树掩映中,一行行院落整齐排列,形成十八行村错落有致的村落格局。在侨乡海南省文昌市,十八行村以其独特的建筑布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游客远近而来。

十八行村是海南省现存明清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村落,历经近600年,仍保持着传统民居的原始风貌,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高空鸟瞰文昌十八行村,美景如画。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袁琛 摄

村中,所有院落都有着统一的朝向,构造大致相同,均是高墙深院、青砖黛瓦,连屋角飞檐的翘起弧度都一致。整个古村的宅院分为十八组,每组房屋连成一段笔直的线条,各组房屋之间均以宽度相当的石板小巷相隔。

村里的房子不以主人的辈分、年龄长幼来分高低建造,而是平行而筑,每行纵向中轴对齐。村里房子按十八行建造,代表着“兄弟同心,邻里不欺”。所谓“同心”,是指每行屋子内住的都是由同一房分出去的兄弟辈直系亲属,在“行”的中轴线上,每进房屋的正厅前后大门都要上下对齐,以示“同心”;而“行”与“行”的住宅间,同辈的房屋必须高度相等,以示邻里相互平等。

林家宅是十八行村现存最古老的宅院。林家宅,又称九牧堂。十八行村的先祖是在明朝正统年间从福建莆田迁来的,这块祖传下来的九牧堂堂号牌匾,代表了这个村子林姓家族的起源。

九牧堂是文昌市重点保护文物。房梁和主体结构至今仍然保持着数百年前的原貌,就连门板、梁架木构件、公阁等处都有精美雕刻。房梁屋脊雕龙画凤,小院花木丛生,别有一番风味。

十八行村历史文化馆。记者 吴岳文 摄

村里民宅大堂正门上方高挂写有“九牧堂”三字的牌匾。记者 吴岳文 摄

除林家老宅九牧堂外,这里的其他建筑大都有一两百年时间。几乎所有古屋房顶都以五彩瓦装饰,脊顶尾部则固定着造型古朴、色彩艳丽的石材雕件。屋檐下的墙面早已斑驳,但仍可见到的各种花鸟虫鱼壁画,大门前的柱础石,简单又古朴。有的古屋即使翻新了,也大都使用了原来的物料。

十八行村民居建筑雕塑装饰风格独特。李幸璜 摄

十八行建筑群。李幸璜 摄

十八行村民宅。记者 吴岳 摄

这里曾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等诸多登琼官员的落脚地,这里曾有3人科第中举,250多人出仕,享有澄迈“科举仕宦第一村”美称;这里有明代的牌坊、清代的宗祠,环日、月、星叁潭鳞次栉比的火山石屋、古道、老井,俯拾即是的文物和数处不可移动文物古迹;全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还是远近驰名的革命老区,先后有70多位烈士为国捐躯;1949年,罗驿村人李独清作为华南解放区代表团代表之一,出席了全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和开国大典……

航拍罗驿村。

游客浏览罗驿村的古塔和牌坊。

罗驿村一角。孟凡盛摄

这里是澄迈县老城镇罗驿村有着8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罗驿古村原称倘驿,是海南岛西线的驿站。南宋初年形成了村落,被称为倘驿村。明朝期间村里的有识之士因“诸峰环绕罗列,驿站于此”,改村名为“罗驿”。

罗驿村里的名人故居。

罗驿村内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村中有火山岩古民居430间,共计43860平方米,保存情况基本完好,均坐北朝南。古村村落典雅、古朴,大部分传统建筑主体完整,建筑风格多为海南典型的“十柱”屋结构。

石板古巷。李学山 摄

村中有两个水潭,120多间石房围潭而建,其中36条小巷几乎全由火山石板铺就。村内传统建筑基本维持明清年代建筑风格和布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有李氏宗祠、观音庙、李恒谦故居、步蟾坊、节孝坊等,有马蹄井等古井7处,有古石桥1座,村东南有残存的古驿道和古驿站

李氏宗祠。孟凡盛 摄

罗驿村的石盆。

高林村位于定安县龙湖镇与海口市甲子镇交界处,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由于张岳崧及次子张钟彦登进士、四子张钟秀中举人、其孙张熊祥亦中举人,孙媳许小韫又是海南五大才女之一,因此拥有“一方水土三代功名”的美誉。

定安高林村。张茂 摄

航拍清晨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定安高林村张岳崧塑像。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据史料记载,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张岳崧以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此后曾辗转多地为官,直至二品大员。他是海南“四绝”中的“书绝”,书画成就名冠岭南,晚年返回故里主持编纂《琼州府志》。

走进高林村,依然可见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张岳崧故居、张氏宗祠。其中,张岳崧故居有两处,一处为出生之祖居,占地1500多平方米,今仅存有正屋1幢,为悬山式建筑;另一处故居,位于出生故居西南面,占地1200多平方米,四合院式,悬山式建筑,为张岳崧居官时所建。

张岳崧故居。通讯员 程守满 摄

张氏宗祠内部。通讯员 张博 摄

以张岳崧故居、张氏宗祠为代表,直到如今,高林村依然完整保存了清代建筑风格,该村民居90%为清代建筑,其主要特点为四合院式建筑,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整齐划一,七纵三横的巷道,规划脉络清晰,是古代海南少有的有建设规划的村庄。

村落建筑间以青石板顺着等高线方格网型铺设,为四横、五竖,道路结构为一“田”字,整个居民区呈“井”状布局。村中还有“日月井”“古官道”“高林八景”“状元湖”等山水风光。

古村不仅承载着记忆

也承载着乡愁

这些藏在深闺中的百年古村

等着你去探寻它的历史文化底蕴

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

来源:南海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