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动科普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愿意俯下身去进行科普创作,更多的年轻人愿意投身于科普图书的撰写、科普活动的组织,在社交媒体上、视频网站上呼声很高的科普资源正以一种更新的形式转化为出版物,送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动科普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愿意俯下身去进行科普创作,更多的年轻人愿意投身于科普图书的撰写、科普活动的组织,在社交媒体上、视频网站上呼声很高的科普资源正以一种更新的形式转化为出版物,送到读者手中……
第八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于3月25日在京颁奖。本届评奖涵盖科普图书、影视动画及青年短篇科普创作三大类别,其中,科普图书类颁发特别奖2种、金奖10种、银奖20种,展现了我国科普图书出版领域的丰硕成果。以此次获奖图书为切入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采访了部分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请他们谈谈精品科普图书如何打造,又如何实现更好传播。
第八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名单
“大家”写给大家看
“科普不是小儿科,科普里有大学问!”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追忆当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光召对自己的教诲时感慨道,“科普专家要向公众做科普教育工作,要做科普讲座,要能说会道,还要能深入浅出写科普文章,所以必须是个科普作家。”
为了从源头上确保图书质量,很多出版单位倾向于邀请相关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执笔。“苏科社倡导‘大家写小书’,将专业领域前沿深奥的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科普故事。”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傅梅介绍说,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亲笔撰写的倾心力作《化石密语》(获本届科普图书金奖)、《地球的生命故事——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发现之旅》,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等撰写的《鲜活的土壤》,以及由众多科学大家撰写的“青鸟新知”人文科普丛书(获本届科普图书银奖)等,“这些大家的作品既具有权威性,又有来自科研的第一手资料,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充分体现了科学大家的科普魅力,受到科普爱好者的充分认可和欢迎”。
获得本届科普图书银奖的《孟兆祯园林三书》,同样体现了“大家写小书”的风采。作为中国风景园林学界的第一代学人,孟兆祯是著名的风景园林学家、风景园林教育家。“该书凝结了孟兆祯院士多年经验,是其具有代表性的集大成之作。”文津出版社副总编辑王忠波表示,从学术贡献层面看,《孟兆祯园林三书》用当代方法诠释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华和园林文化核心逻辑,解决了对古代园林理论从“懂”到“用”的关键步骤。“作为一部典型的‘大家小书’,《孟兆祯园林三书》是真正的学术大家写给读者大众的科普读物,学术性与普及性并重,引导更多读者了解中国风景园林的思想。”“孟兆祯院士身体力行,坚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精微的中国园林美学范式。”在王忠波看来,孟兆祯院士的著作中许多真知灼见不仅接地气,更接人气,得到了业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为助力科普“破圈”传播,出版机构不仅要邀约“大家写小书”,还要通过深度挖掘专业科普知识背后的人文故事和科学精神,让图书内容不仅普及科学知识,更能传递人文情怀。以获得本届科普图书金奖的《医学人生:医学人文之父威廉·奥斯勒》一书为例,科学普及出版社总编室主任符晓静介绍说,该书编创团队通过深挖医学史中的精神遗产,将奥斯勒提倡的“让医学回归人性”等理念转化为人们可感知的生命叙事。“我们社鼓励编辑与作者从选题立意到内容编创都能积极‘破圈’,从选题维度突破专业壁垒。”
好设计让科学知识变“美”
高质量的精品科普图书也要有精致的“品相”。很多出版单位都在追求把优质科普打造成内容价值高、视觉冲击力强、装帧设计美的高品质图书。
获得本届科普图书特别奖的《逝去的光影:地史时期的植物景观油画系列》就是其中的代表。“郝守刚教授以一己之力通过这本书打通了科学与艺术的界限。”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刘俊来感慨道,“这是以科学家的严谨精神来进行艺术创作,将科学的理性和艺术的感性完美地融入每一幅画作之中,非常震撼。”
“苏科社在选题策划和装帧设计上注重读者阅读感受,突出纸质书特有优势。”傅梅表示,一方面,注重内容呈现形式的精美,如将优美的科学画与知识性的文字相结合,使得这些科普图书不仅具有较高的内容价值,也兼具极高的收藏价值,如《嘉卉: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自然而然:曾孝濂自传》等。另一方面,注重装帧设计形式的精美,采用高清图片加巧思创意的拉页和插页、特殊质感的纸张等,与内容浑然一体,如获得本届科普图书金奖的《一个长江 从雪山到海洋》以及《60万米高空看中国》等。
对此,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常务副总编辑刘凯也非常认同。他说:“做好设计,可以使一本书能够在众多图书中脱颖而出,直接跳入读者视线之内;同时,精巧的装帧设计本身也会传递温度,增添内容的价值感,让读者爱不释手。”该社出版的《命悬一线,我不放手:ICU生死录》获本届科普图书银奖,该书同样入选2023年度“中国好书”。“这本书有思考,有温度,也终将帮助每个翻开它的人读懂生命与希望。”刘凯说。
打通流量变销量“最后一公里”
在多年的科普出版实践中,很多单位积累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和作者资源,立足专业优势领域,积极布局科普产品线。
“我们加强顶层设计,围绕自然生命、远古发现、天文宇宙等领域,做垂直化的产品建设,策划、开发一系列优质选题。”傅梅介绍说,如《芳华修远》《遗世独立:珍稀濒危植物手绘观察笔记》《远古的悸动:生命起源与进化》《宇宙全书:国家地理新视觉指南》《漫步星空:中国天文爱好者观星实践指南》等,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好书”、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科普图书作品、文津图书奖等评选中屡获佳绩,市场表现突出。“此外,我们还不断加强品牌化建设,实现从‘青鸟文丛’的纯纸质图书出版到‘青鸟新知’科普融媒体矩阵的转型,形成了图书出版、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线上直播、线下活动、文创产品有机联动的复合型出版模式,并产生了较大的品牌影响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苏科社还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大力弘扬中国科技成果和中国科学家精神,策划出版了一批原创科普精品图书,如《山川纪行:第三极发现之旅——臧穆科学考察手记》《地层“金钉子”:地球演化历史的关键节点》《澄江动物群:见证地球生命大爆发的化石自然遗产》《悟空传:暗物质空间探索的中国方案》等。
科学普及出版社通过全媒体策划、全平台传播,打通了优质科普图书完成流量变销量的“最后一公里”,也实现了优质科普内容的多元化深度开发。“近年来,科普社积极推进线下渠道(实体书店、学校等)+传统电商(京东、当当等)+自营平台(唯围品书、中科书院)+新媒体矩阵的全媒体营销布局,通过大V推荐、创意活动、线下活动等营销手段,实现内容推广与用户引流。”以《医学人生:医学人文之父威廉·奥斯勒》一书为例,符晓静介绍说,“我们联合医学院校开展‘奥斯勒精神’课堂交流,将书中理念转化为医学生的沉浸式学习体验。配合线上销售制作的短视频《奥斯勒每日箴言》,实现对经典文本的碎片化解读与情感共鸣。”
了解更多资讯
查看精彩内容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为云中融媒
来源:云中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