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婶摆摊卖馒头15年 女儿考上名校后不愿认她 如今女婿是她忠实顾客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8 11:15 4

摘要:王婶摊位前,几个老熟客已经排起了队。她的手上沾满了面粉,指甲缝里嵌着一圈白色的痕迹,这是十五年如一日的劳作留下的印记,怎么也洗不掉。

春寒料峭的清晨,县城南门的小巷里,老远就能闻到那股子面粉发酵的香味。

王婶摊位前,几个老熟客已经排起了队。她的手上沾满了面粉,指甲缝里嵌着一圈白色的痕迹,这是十五年如一日的劳作留下的印记,怎么也洗不掉。

“老刘,你媳妇身体好些了没?”王婶一边往蒸笼里码新的馒头,一边随口问道。

“好多了,那天吃了你送的山药馒头,说是比药都管用。”老刘搓着手,目光落在最后一笼刚出锅的馒头上。

王婶笑了笑,顺手多塞了一个到老刘的塑料袋里,“带回去再给嫂子尝尝,这是我昨天试的新配方。”

老刘想掏钱,被王婶摆手挡了回去。巷子转角处,一辆破旧的电动三轮车刚驶过,尾气和馒头的香味混在了一起。

县城里不少人认识王婶,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有个在省城上大学的女儿。更少有人知道,这个女儿已经快三年没跟她说过话了。

“哎,小张,你刚去医院啊?”王婶认出了一个年轻医生,这人前些日子帮她针灸过肩周炎。

小张医生点点头,神色有些慌张,脚步也变快了,显然不太想停下来。

“张医生,等一下!” 王婶往他手里塞了个纸袋,“拿着,昨天碰见你丈母娘,说你最近加班多。”

小张局促地接过,目光飘向别处,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馒头袋子上有一小块油渍,他的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

“走吧走吧,忙你的去。”王婶笑着挥手,眼神却在瞬间黯淡下来。

小张匆匆离开后,站在队伍后面的老李压低声音说:“那不是你女婿吗?怎么跟陌生人似的。”

王婶手上动作没停,面团在她手里被揉捏成形,“不是我女婿,是我女儿的男朋友。不过,他自己可能都不知道,我是谁。”

老李一脸疑惑,但见王婶不想多说,也就没再追问。不远处,县医院的大喇叭正播报着今日专家门诊的消息,声音里夹杂着隔壁修车铺敲打金属的声响。

那天下午,王婶收摊比平时早。

她骑着装了保温箱的旧电动车,穿过几条小街,来到了县医院家属楼下。抬头望见三楼某个窗口晾着的白大褂,她放轻了脚步。

王婶从保温箱里取出一个食盒,轻轻放在楼道口的石凳上。食盒上面压着张纸条,上面写着”张医生”。

做完这些,她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在附近的小卖部买了瓶矿泉水,坐在一旁的长椅上拧开瓶盖,慢慢地喝了起来。小卖部的风扇摇着头,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墙上贴着已经发黄的可乐海报。

也不知过了多久,楼上下来一个身材高挑的年轻女子,穿着白大褂,步伐匆匆。她拿起食盒看了一眼,眉头皱了起来,回头扫视四周。

王婶赶紧低下头,假装研究矿泉水瓶上的标签。

女孩最终没有拿走食盒,只是在纸条上写了什么,然后放回原处,快步离开了。

等女孩走远后,王婶上前查看。纸条背面用红笔写着:“请不要再送了。”

把食盒收回保温箱,王婶脸上没有太多表情变化,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幕。她的目光落在远处一辆救护车上,看着医护人员忙进忙出,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肩膀正隐隐作痛。

王婶不止一次想过,丫头变成这样,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是从她考上省重点高中,第一次拒绝王婶送她的午饭开始的吗?说是怕同学笑话她;还是从高三那年,母女俩为她是否要报考医学院大吵一架开始的?王婶坚持医生好,有技术有地位,丫头却说她不懂,只会拖她后腿。

最严重的那次,是在丫头大二那年。王婶去省城看她,带了一堆自制的馒头点心和腌菜。在学校门口等了两小时,丫头才出现,看到王婶的装束和手里大包小包的东西,脸色立刻变了。

“你怎么不提前说一声就来了?”丫头皱着眉头。

王婶笑着说:“想给你个惊喜啊,看你瘦了,给你带了好多吃的。”

“我等下有小组讨论,没时间陪你。”丫头语气生硬。

“没事没事,我就看看你,一会儿就回去。”王婶说着,想帮她整理一下衣领。

丫头猛地后退一步,压低声音:“你能不能别这样?我同学都看着呢。”

王婶这才注意到,不远处站着几个年轻人,在打量着他们。

“就说我是你姨吧,你姨来看你了。”王婶小声提议。

丫头的眼睛瞬间红了:“你到底明不明白?就是因为你这样,所以我-”她猛地刹住话头,深吸一口气,“食堂里什么都有,我不需要这些。你回去吧。”

说完,她塞给王婶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个地址,“这是我住的地方,你要是非要放下东西,就放这里,别在学校门口等我了。”

王婶攥着纸条,呆呆地站在原地,看着女儿匆匆离去的背影。她的电动车挂在把手上的红色塑料袋随风轻轻摇晃,里面装着给丫头做的馒头,还是热的。

那天晚上,王婶在附近一家小旅馆住下。临睡前,她拨通了丫头的电话,电话那头,丫头的声音很小:“妈,对不起,我今天态度不好。但是你真的不能理解我现在的处境……”

“我理解,我都理解。”王婶急忙说,“妈就是想看看你过得好不好。”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阵,“妈,我过得很好,你不用担心。但是,你能不能……”她顿了顿,“能不能不要再来看我了?至少,不要穿成那样,拎着一堆东西来。我真的…”

剩下的话王婶没有听清,因为她的眼泪已经流了下来。那天晚上,旅馆的电视机坏了,只有雪花屏,王婶看了半宿。

王婶是在丫头大四那年第一次见到小张的。

那天她接到丫头的电话,说是要介绍男朋友给她认识。王婶激动得一晚没睡,连做了五种不同馅的馒头,又怕不够体面,特意去理了发,买了件新衣服。

见面地点是县城和省城之间的一家餐厅,不大不小,很适合家人聚会。

王婶提前一小时到了,坐在靠窗的位置,不停整理自己的头发和衣领。餐厅里放着她不熟悉的音乐,菜单上的菜名她一半都不认识。

丫头和小张姗姗来迟。王婶一眼就看出来,这个叫小张的男孩子家境不错,衣着得体,举止文雅,说话轻言细语,还带了礼物—一条漂亮的丝巾。

“阿姨好,初次见面,不知道您喜欢什么,就买了条丝巾。我和小雨在一个实习单位认识的,我们都准备考研,以后想留在医院工作。”小张彬彬有礼地介绍着自己。

王婶注意到,丫头全程都显得有些紧张,不时给小张使眼色,好像在提醒他什么。

饭桌上,王婶问起两人的学习情况,未来的规划,小张都回答得很详细。丫头则一直没怎么说话,只是机械地往小张碗里夹菜。

“小张啊,你家是做什么的?”王婶随口问道。

小张还没回答,丫头就插话道:“妈,这有什么好问的。”

“我就是随便问问嘛,”王婶笑着说,然后转向小张,“我们家条件不好,丫头能考上大学全靠她自己争气。她从小就懂事,知道家里不容易…”

“妈!”丫头突然提高了声音,“能不能不要说这些?”

王婶愣了一下,赶紧换了话题:“对了,我给你们带了些自制的馒头,晚上热一下就能吃,省得你们忙起来没时间做饭。”

丫头的脸色变得更难看了:“我们学校旁边什么都有,用不着这些。”

餐桌上一时陷入了尴尬的沉默。窗外,一辆公交车停靠在站台,车门打开又关上,一切仿佛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饭后,王婶执意要付账,丫头和小张坚决不让。最后小张去结账时,丫头终于开口了。

“妈,我有话想对你说。”她的声音很低,“我和小张下学期就要考研了,之后可能会很忙…”

“我知道,我知道,”王婶点点头,“你们忙你们的,我不添乱。”

“不是这个意思,”丫头看了一眼远处的小张,咬了咬嘴唇,“你知道,小张家里条件不错,他爸妈都是大学老师…”

王婶明白了丫头的潜台词,心里一阵刺痛,但还是挤出笑容:“妈懂,妈都懂。你放心,以后见他父母,我不去。”

丫头眼圈红了,但没有反驳。“妈,不是我嫌弃你…只是…”

王婶摆摆手,打断了她:“行了,不说这些。妈就一个愿望,你过得好,妈就高兴。”

离开时,王婶硬是把那袋馒头塞给了小张。看到丫头不悦的目光,小张接过袋子,礼貌地道了谢。

那次见面后,王婶和丫头的联系越来越少。

电话里,丫头总是说很忙,没时间说话。王婶也不敢多打扰,只在每个月固定的日子,往丫头卡里打一千块钱。丫头刚开始会发短信说”谢谢妈”,后来连这三个字也省了。

王婶照样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和面,五点出摊。日子久了,连她自己都模糊了女儿的样子,只记得那天在餐厅,丫头穿着件浅蓝色的上衣,看起来像个都市里的姑娘,和自己满是老茧的手形成鲜明对比。

县城就这么大,王婶没想到有一天会在自己的摊位前看到小张。

那是个周末的早上,摊位前排着长队,王婶正忙着往蒸笼里加馒头。

“老板,来十个馒头。”一个熟悉的声音。

王婶抬头,看到穿着休闲装的小张站在那里。他似乎也愣了一下,随即露出礼貌的微笑:“王阿姨?”

王婶手上的动作停了一瞬,很快又恢复正常:“小张啊,你怎么来县城了?”

“医院派我来参加培训,就在这边住几天。”小张回答,“没想到在这里遇见您。”

王婶赶紧包好馒头递给他:“拿着拿着,不用给钱。丫头还好吧?”

小张接过袋子,有些局促:“她挺好的,在省人民医院实习,很忙。”

“那就好,那就好。”王婶点点头,目光扫过小张的无名指,还是空的。

后面的顾客开始催促,小张道了谢,转身离开了。王婶望着他的背影,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第二天,小张又来了,还是买馒头。这次他多待了一会儿,告诉王婶,昨天的馒头很好吃,他一个人吃了三个。

“小雨不知道我遇见您了,”小张犹豫了一下,“她最近…心情不太好。”

王婶装作没听懂的样子:“年轻人嘛,工作忙,有点情绪很正常。”

小张点点头,没再多说。

第三天,第四天…一连七天,小张都准时出现在摊位前。最后一天,他告诉王婶,培训结束了,要回省城了。

“王阿姨,我想… 能不能教我做馒头?”小张突然问道,“小雨说她小时候最喜欢吃您做的山药馒头。”

一瞬间,王婶的眼睛湿润了。她没想到丫头还记得这个。

“行啊,很简单的。”王婶笑着说,假装抹了抹汗,“回头我把配方写下来,你带回去。”

当天收摊后,王婶在一张纸上仔细写下了馒头的做法,从和面到发酵,从蒸制到保存,详细得像是一份说明书。最后,她在背面写了一句话:“照顾好丫头,她脾气犟,但心地好。”

小张回省城后,王婶以为这就是故事的结局了。

但一个月后,小张又出现在了她的摊位前。这次,他带来了一个消息—丫头怀孕了。

“我们准备年底结婚,王阿姨,”小张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小雨说…她说暂时不想告诉您,怕您担心。但我觉得,您应该知道。”

王婶愣在那里,一时不知该笑还是该哭。摊位前的煤气炉还在燃烧,冒出蓝色的火焰。

“好,好啊。”王婶终于找回自己的声音,“她还好吧?孕期有没有不舒服?”

小张摇摇头:“挺好的,就是有点嗜睡,总想吃酸的。”

王婶点点头,随即从柜台下取出一个保温盒:“给,刚做好的梅子馒头,带点酸味,丫头小时候最喜欢了。”

小张接过盒子,神情复杂:“王阿姨,其实…小雨一直很爱您。她只是…只是不知道怎么面对。”

王婶笑了笑,没有接话。远处,县城的钟楼敲响了正午的钟声,一群鸽子扑棱棱地飞向天空。

从那以后,小张每个月都会来县城一两次,有时是培训,有时是出差,有时就是专程来买馒头。他会带些丫头的消息给王婶,说她在医院表现很好,说她的论文发表了,说她肚子一天天大起来。

王婶每次都会准备些新鲜出炉的馒头给他带回去,里面偶尔会夹着一张纸条,写着些育儿小窍门,或者是孕期注意事项。她不确定丫头会不会看,但还是忍不住要写。

有次,小张带来一张照片,是丫头的B超图像。王婶第一次看到自己外孙的模样,手都在抖。

“是个男孩,”小张自豪地说,“医生说一切正常。”

王婶紧紧攥着照片,好半天才开口:“好,好,男孩好。”

八月的一天,王婶照常出摊。中午时分,天空突然暗了下来,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她正准备收摊,一辆出租车停在了路边。车门打开,小张匆匆跑来:“王阿姨,快,小雨要生了!”

王婶手里的馒头掉在了地上:“这么快?不是说下个月吗?”

“提前了,现在在县医院,她非要我来找您。”小张气喘吁吁地说。

王婶顾不得收拾摊位,跟着小张跳上出租车。一路上,她紧紧攥着自己满是面粉的衣角,不停地问:“丫头没事吧?疼得厉害吗?”

县医院产房外,王婶看到了三年未见的女儿。丫头躺在产床上,脸色苍白,看到王婶进来,眼泪瞬间流了下来。

“妈…”她虚弱地伸出手。

王婶冲上前,握住女儿的手:“妈在这呢,妈在这呢,别怕。”

“妈,我害怕…”丫头哭着说,“我以为我什么都懂,可是我真的好怕…”

王婶轻轻拍着她的手:“没事的,生孩子哪有不疼的,妈当年生你也是这样。一会儿就好了,妈陪着你。”

“妈,对不起…”丫头的话被一阵阵疼痛打断。

王婶摇摇头:“别说这些,好好使劲。”

十个小时后,婴儿的啼哭声回荡在产房。王婶坐在外面的长椅上,听到这声音,眼泪终于决堤而出。

小张兴奋地跑出来:“是个男孩,七斤六两,母子平安!”

王婶点点头,说不出话来。她看着自己沾满面粉的双手,这双手揉过无数个馒头,却已经很久没有抚摸过女儿的脸庞了。

天已经黑了,医院走廊的灯光有些刺眼。远处传来广播声,提醒访客离开的时间到了。

一周后,丫头出院了。她执意要回县城老家休养,说省城太吵,不适合坐月子。

王婶把自己的小屋收拾得干干净净,准备好了月子餐和婴儿用品,却被丫头拒绝了。

“妈,我和小张租了县城新小区的房子,那边方便些。”丫头小心翼翼地说,“但我想…您能不能每天来帮我带带孩子?”

王婶怔了一下,随即笑了:“行啊,妈天天去。”

丫头犹豫了一下,又开口:“妈,我还有个请求…您能不能…不做馒头了?”

王婶的笑容凝固了。

丫头急忙解释:“不是嫌您,真的不是。只是…您做了十五年了,该歇歇了。手艺那么好,干嘛非要风吹日晒的?我和小张工资还可以,养您没问题的。”

王婶看着女儿,突然意识到,女儿长大了,真的长大了。

“行,”她点点头,“不过摊子先不收,等你月子做完再说。”

丫头眼睛亮了起来,似乎没想到这么容易就说服了母亲。她轻轻抱了抱王婶:“妈,谢谢您。”

这是多少年来,丫头第一次主动拥抱她。王婶感觉心里有什么东西融化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王婶每天早上出摊,中午就赶去新小区帮丫头带孩子。小外孙长得很快,眼睛像丫头,鼻子像小张,笑起来又像极了王婶已经故去的老伴。

有天,王婶做完馒头正准备去丫头家,小张突然出现在摊位前。

“妈,”他第一次这样称呼王婶,“小雨说,您的摊位可以收了。”

王婶一愣:“怎么了?”

“没什么,”小张笑着说,“就是我们觉得,您该休息了。以后每天来我们家吃饭就行,不用这么辛苦了。”

王婶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摊位,这个陪伴了她十五年的小窝,突然感到一阵不舍。

“再等等吧,”她轻声说,“我还不想收。”

小张没有勉强,点点头离开了。

当天晚上,丫头打来电话,语气有些焦急:“妈,您怎么不听小张的话啊?”

“丫头,”王婶声音平静,“摊子是妈的命根子,您刚出生那会儿,家里困难,是这个摊子养活了咱们娘俩。妈现在不是为了钱,只是…只是舍不得。”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丫头才开口:“妈,我理解。但您总这么忙前忙后的,我看着心疼。”

“没事,妈不累。倒是你,坐月子要好好休息,别老想这些。”

挂了电话,王婶坐在小屋的木椅上,看着墙上丫头小时候的照片,陷入了回忆。那时候的丫头,总是缠着她要加肉松的馒头,说长大了要和妈妈一起开大馒头店…

又是一年春天,县城南门的小巷依旧飘着面粉的香味。

王婶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队。只是这次,摊位后面多了两个人—丫头和小张,还有一个婴儿座椅,里面躺着熟睡的小外孙。

“妈,这边归我负责,您教我怎么和面。”丫头穿着围裙,显得有些笨拙。

王婶笑着看女儿忙乎,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这是丫头提出的主意—每周末,一家人一起来摊位上帮忙,说是要把王婶的手艺传下去。

“欢迎光临’王婶馒头店’,”小张对顾客说,“今天新品尝鲜,买十送一。”

“哟,小张医生,你也在这帮忙啊?”一个老顾客惊讶地问。

小张笑着点头:“那当然,这可是我岳母的店,我是女婿,帮忙是应该的。”

王婶听到这话,眼眶一热。她看着丫头笨手笨脚地学着做馒头,看着小张认真地招呼顾客,看着小外孙在婴儿座椅里安详的睡脸,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人这一辈子,就像和面一样,有酸有甜,有软有硬,经过揉搓和发酵,最终才能成为一个圆满的馒头。

阳光透过巷子,洒在摊位上,照在王婶满是皱纹但掩不住笑意的脸上。那一刻,她知道,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

“妈,这样可以吗?”丫头举起一个刚做好的馒头,形状有些歪。

王婶点点头:“可以,很好。比妈当年第一次做的强多了。”

来源:可怜桃李断肠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