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豫东南这片肥沃的土地上,默默藏着一座历经千年风雨的老沈岗故城。如今,新蔡这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小村庄,独具一种神秘而浑厚的气息,散发出与众不同的特别魅力。
王志远丨文
在豫东南这片肥沃的土地上,默默藏着一座历经千年风雨的老沈岗故城。如今,新蔡这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小村庄,独具一种神秘而浑厚的气息,散发出与众不同的特别魅力。
今日老沈岗
在新蔡,甚至整个驻马店地区,提起沈岗,可能有人会感到陌生,但一说起顿岗油馍——这个由沈岗油馍演变而来的美食,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此刻,我满心骄傲地告诉大家,我就是来自老沈岗,是吃沈岗油馍长大的,不管是过去的沈岗油馍,还是现在的顿岗油馍,它的基因都深深扎根在我的生命之中。
老沈岗位于新蔡县城东二十五里、顿岗乡政府北一公里的地方,现在是沈岗村民委员会的驻地。当你跨过洪河分洪道,走进顿岗乡向北眺望,一幅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美丽画卷就会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你眼前。茂密的绿树像一圈天然的绿色围墙,温柔地环抱着一座中间高、四周低的村落。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里,满满的都是生活气息,每一间房屋都好像在轻声诉说着过去的悠悠往事;而那雄伟壮观、庄严肃穆的庙宇殿堂,又给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重的氛围。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把沈岗独特的文明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知不觉就沉醉其中。
沈岗的历史充满神秘色彩。传说它曾是春秋时期沈国的都城,也有人说它是春秋时期的梦良国或孟州城。虽然这些说法没有确凿的文字记载,但这些代代相传的传说,无疑给沈岗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沈岗籍的叶公沈诸梁,也就是寓言故事《叶公好龙》里的叶公,退休回到沈岗后,为家乡的建设事业竭尽全力、不辞辛劳。他积极投身水利工程建设,让农田灌溉变得更加便利,为农业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力推动道路桥梁的修建,让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有力地促进了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往来;还满怀热情地发展城内贸易,成功吸引了各地客商纷纷前来交易。在他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推动下,沈岗逐渐发展成为楚国北部重要的经济重镇和南北交通的关键枢纽。那时的沈岗街头,热闹非凡,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把这座古城无限的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沈岗名人叶公
据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根据老辈人的讲述,沈岗油馍的起源,要从沈岗一户张姓的人家说起。在过去交通非常不便、旅人奔波劳累的艰苦岁月里,为了解决往来南北大道、投宿沈岗的旅人温饱问题,这户人家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创造出了这道美味佳肴。谁能想到,这份淳朴善良的初心,竟然开启了一段流传千古、经久不衰的美食传奇。经过漫长岁月的考验和洗礼,沈岗油馍至今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制作沈岗油馍就像一门精妙的艺术,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匠人们的心血和精湛技艺。麦面作为主要原料,无疑是油馍的核心和灵魂,它的品质好坏直接关系到油馍最终的口感。搭配上香气浓郁的芝麻香油、醇厚香浓的猪大油、辛辣提味的姜、清新解腻的葱、增香添味的蒜盐等辅料,各种食材的独特味道相互交织、深度融合,共同形成了一种美妙绝伦、让人回味无穷的味觉组合。在制作过程中,要根据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严格精准地把控揉面、搓面、成形等每一个关键环节。揉面时,经验丰富的师傅们凭借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用恰到好处的力度把面团反复揉制,直到达到最佳状态,赋予面团恰到好处的韧性;搓面时,师傅们手法细腻娴熟,让面团的纹理更加均匀细密,为油馍独特的口感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用芝麻杆小火慢慢烙制,这可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芝麻杆燃烧时散发出的独特香气,会在烙制过程中悄悄渗透进油馍的每一个细微孔隙里,为它增添了一抹独一无二、别具一格的诱人风味,让沈岗油馍在众多美食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刚出锅的沈岗油馍,乍一看只是一张普普通通的面饼,然而,当你轻轻用手一搓,令人惊叹的神奇变化就会瞬间出现。它会在瞬间变得层层叠叠,色泽焦黄透亮,薄得像蝉翼却又韧性十足,散开时就像一枚枚精心雕琢的精致铜钱,让人忍不住为它精湛绝伦的制作工艺拍手叫绝。放入口中,香酥可口的美妙感觉瞬间在舌尖上绽放开来,随后满口留香,让人回味无穷,久久难以忘怀。更让人惊奇的是,在常温状态下,它能够保存长达半年之久,味道和色泽都丝毫不会改变,这个特性让沈岗油馍能够在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里传播,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品尝到这道让人难以抗拒的美味。
说起沈岗油馍,就无论如何也绕不开那句“北有道口烧鸡,南有沈岗油馍”的经典广告语。你可能不知道,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沈岗油馍是非常小众且普通的民间美食,只有沈岗周边几个村的个别人会做,几百年来斗转星移技艺几近失传,更别说和豫北滑县名吃道口烧鸡相提并论了。但你知道这句广告语是怎样和道口烧鸡扯上关系?它又是怎么火起来的吗?听我慢慢地给你道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当时在新蔡县人武部做新闻报道。一日闲暇,我偶然看到新创刊的《河南广告报》(河南工商报前身,现停刊)面向全省征集河南名吃相关稿件。作为土生土长的沈岗人,出于对家乡美食的偏爱,我一时心血来潮,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无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仅凭个人感觉和村里老人的一些只言片语,提笔写了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标题就叫《沈岗油馍》。关于沈岗油馍的历史和特色前面我已涉及,这里就不再重复,关键说这句“驰名”广告语。在写这篇短文之末,我为了抬高沈岗油馍的身价,彰显沈岗油馍的美味,我灵感一动,把沈岗油馍和火遍全国的道口烧鸡捆绑在一起,营造一种借梯爬楼的组合营销氛围,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傍名牌、攀高枝。万万没想到,这篇小小的稿件很快就被《河南广告报》采用了,而且被放在一版的显著位置刊登。此后,这篇短文又被驻马店《经济信息》的“驻马店名吃”专栏刊载(那时驻马店日报还没创刊),再后来,1994版《新蔡县志》收录了这篇稿子(有删节)。
1994版《新蔡县志》收录我关于沈岗油馍的记载
这三个传播平台在刊发时都保留了我原创的“北有道口烧鸡,南有沈岗油馍”这句话,可能编辑老师也觉得此句是全文精彩之处、点睛之笔。现在想想,我当时写这句话纯属无心插柳、飞来之笔,是随心随性而写,完全没想到,这句无心之语日后竟然会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经典广告语。每次回到家乡,见到几位为了把沈岗油馍发扬光大而不懈努力的传承人,我都会半开玩笑地给他们说:“我以后再来这儿吃油馍,可就不付钱啦,权当用我的润笔费抵喽!”
然而,让人非常惋惜的是,沈岗油馍名声扩大后,“沈岗油馍“四个字商标不幸被外地人抢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依照所在地顿岗乡改名为顿岗油馍。即便名字变了,顿岗油馍的独特魅力却一点也没减少。
驻马店皇家驿站蔡州味道总经理杨正柳
在驻马店皇家驿站,顿岗老乡杨正柳(2017年7月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委“中国好人榜”、驻马店新蔡商会副会长、驿城区政协委员)开的蔡州味道餐馆,把顿岗油馍作为招牌美食隆重推出,吸引了众多食客慕名而来、争相品尝。
顿岗油馍非遗传承人杨晓伟
2000年,祖上曾在宫廷御膳房当厨师的老沈岗人杨可伸第十四代传人杨晓伟(新蔡县可伸楼“顿岗油馍”餐饮连锁店负责人、顿岗油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祖上的精湛技艺,在新蔡人民路面粉厂东侧开了顿岗油馍店。2005年,杨晓伟果断投资40多万元,把店铺搬到原县党校对面,从此生意越来越红火,每天店里食客不断,大家对顿岗油馍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2006年1月,顿岗油馍成功在国家商标局注册。2010年,它被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列入驻马店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这一举措不仅是对这道美食本身的高度认可和赞誉,更是对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珍视和传承。
如今,沈岗油馍的香气飘得更远了。几位顿岗油馍的传承人不仅在本地坚守,还带着这份美味走向全国各地,令这一地方传统名吃名扬天下,走向辉煌,真乃历史传承之幸事,沈岗之福音。他们有的参加美食节,让各地食客在热闹的节庆氛围中品尝到顿岗油馍的独特风味;有的与电商平台合作,把精心包装的油馍送到全国各地美食爱好者的家中。一位在外打拼多年的顿岗游子,每次在异乡收到家乡寄来的顿岗油馍,都会激动地说:“这一口,就是家的味道。”
沈岗,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记忆的古老城池,凭借它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和引人入胜的迷人传说,不断吸引着人们去深入探寻它的过去,真切感受它的现在。而沈岗油馍,作为曾经的小众美食如今无疑是新蔡美食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它从历史的深处缓缓走来,带着岁月赋予的温暖与厚重,完美融入现代生活的繁华之中。它是老沈岗的一张闪亮名片,是一段从古至今流淌的历史,更是一个让无数人垂涎三尺的舌尖诱惑。它不只是一道美食,更是文化的使者,跨越时空的界限,连接着沈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中,带着新蔡人的热情与温度,走向中原大地每一个角落。
来源:凤凰天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