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安徽理工大学“三兄弟”携手保研985!一齐向前进!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8 11:39 1

摘要:宋家乐,中共党员,就读于安徽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专业并担任人工智能21-2班班长一职,曾获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校优秀共青团员标兵,校三好学生标兵,校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曾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国家级二等奖,2024中国工程机器人

潮平岸阔催人进

风正扬帆正当时

在安徽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有这样三个“好兄弟”

他们来自人工智能专业

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也保研到了心仪的学校

今天

墨宝就带大家

去了解一下他们的故事吧

宋家乐

保研至华中科技大学

宋家乐,中共党员,就读于安徽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专业并担任人工智能21-2班班长一职,曾获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校优秀共青团员标兵,校三好学生标兵,校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曾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国家级二等奖,2024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国家级二等奖,第三届《英语世界》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大赛国家级一等奖,第二十五届五一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竞赛国家级三等奖,第十六届“认证杯”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国家级三等奖,第十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级二等奖,202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二等奖,2023-2024年全国算法精英大赛省级三等奖,2023年安徽理工大学程序设计大赛校级二等奖等竞赛奖励。此外,还主持一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作为学生一作发表SCI论文《Identification of target genes co-regulated by four key histone modifications of five key region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宋家乐始终坚定且努力,四年的本科时光,是他潜心修炼、涵养德行的宝贵时光,他拥有十分端正的学习态度,并不断充实专业基础知识,在各门学科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课堂上总能在第一排看见他的身影,课后及时回顾课上的内容并与老师和同学们积极沟通解决课上所遗留的疑问,对知识反复咀嚼、消化,直至领悟精髓,让学问之树深深扎根,丰富自己的思维。

学术研究不仅是对理论的探求,更是对现实问题解决的尝试。宋家乐深知这一点,他积极投身于各类学科竞赛与科研项目,不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他告诉笔者,在参加团队比赛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团队协作精神,与队友要打好配合才能更加顺利地完成比赛。每一次团队协作,都是智慧的交锋与整合,每一次创新思路的提出,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宋家乐在此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锤炼了领导力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在参加科研项目时,他大胆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出想法后,积极把想法落到实处,与指导老师积极主动的沟通交流,然后与团队积极协商工作。

在面对复杂的学习与生活压力时,宋家乐展现出了高超的时间管理艺术与心理调适技巧。他擅长规划,确保自己的学习时间能发挥最大的效益。课余生活中,宋家乐习惯以跑步等运动来缓解学习带来的紧张情绪。跑步带来的强健体魄和良好心态,无疑成为了他取得优异成果的秘密武器。

心怀祖国,志存高远。宋家乐的学术探索不局限于个人成长,更承载着对国家发展的深切关心。他相信,只有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方能在学术与科研的征途上行稳致远,为祖国科技进步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于学弟学妹们,宋家乐鼓励他们探索自身兴趣,抓住一切机会,用行动诠释梦想,勇敢朝自己的目标迈出第一步,坚定自己的方向,大胆去做,只有抓住了机会去尝试,才会有结果。

张博

保研至厦门大学

张博,中共党员,就读于安徽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专业。曾荣获优秀共青团员标兵,三好学生标兵,校一等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曾获得2024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2023年高数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2024年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国家级二等奖,202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大赛国家级三等奖,2024年第三届全国青年创新翻译大赛国家级三等奖,2023年第四届“华数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2023年第二十五届五一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第十六届“认证杯”数学建模竞赛网络网络挑战赛国家级三等奖,202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安徽赛区省级一等奖,2024年第十五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级二等奖,2023--2024年全国算法精英大赛省级三等奖,第九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三等奖,二十五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安徽赛区省级三等奖等。

立早志,立大志,立长志。张博认为从大一开始就应该树立一个非常远大的志向,并且为之付诸切实的行动并坚持下去。他通过参加各类竞赛来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如程序设计能力,论文撰写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十分有力地促进了个人的发展,在国内外多项重量级比赛中屡创佳绩,每一次的成果都证明了他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竞争能力。张博认为,科学技术应当服务于社会发展,我们的每一步探索,都在为未来的智能时代铺路。在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时,张博特别强调了几个关键要素:一是设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二是注重时间管理,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三是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拓展人际网络;四是强化程序设计能力,掌握算法思维,为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秉承坚持不懈的信念,追求卓越,充分享受大学生活的每一刻,向着梦想稳步迈进。

谈及未来,张博表示,将继续深造,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力求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他坚信,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张博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小小的开始都有可能孕育伟大的结局。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拥有梦想和激情,勇于追求,就会发现生命中那些隐藏的宝藏。

李晓明

保研至厦门大学

李晓明,就读于安徽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专业,曾获三好学生、校一等奖学金、优秀辅导员助理等荣誉称号。他学习竞赛经历丰富,曾获第十六届认证杯网络挑战赛三等奖、第二十五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安徽校区三等奖、第二十五届五一杯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安徽赛区三等奖。在科研项目中,李晓明利用人工智能解决基因问题,采用机器学习算法确定了肝癌中调控基因表达的核心组蛋白修饰,同时设计了基于逻辑回归算法进行乳腺癌识别的项目。

相比两位好友,李晓明更加内敛。“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李晓明坦言:“我并没有我的两个好友自律,投入那么多的精力在学习上。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我秉持着‘底线思维’,也就是优先保证课堂的质量,同时我会边听课边做笔记,以此来保持我的专注力,更多的时候也能防止我犯困。”大二大三的课程繁多复杂,利用“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的办法,积累的习惯在一门一门的课程中扎根。连续的积累让李晓明保持高效的学习,在课上就能将课程内容理解80%到100%,同时课下再逐个突破课上不懂的问题并且通过作业巩固知识,让课程内容在脑海中形成连贯的体系。他将这样的方法概括为“更适合普通人的学习方法”。细细想来,我们许多同学确实也是这样做的,但却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或许就在于“坚持”是否真的贯彻落实吧。除了日常的学习方法,李晓明同样给笔者讲述了考前复习方法:“针对性复习才是适合我的方法,有些时候,我们太过依赖最后一堂课的重点以及‘摘抄’过来的知识,这往往对我们来说都没有太深的印象。我习惯于将纸分成两部分,针对自己的理解对知识进行整理,左边是问题,右边是对应的答案。在看问题时遮住答案,是我最习惯用来快速记忆的方法。”正是这种“平平无奇”的学习方法,让他在考试中真正将笔记内容落实并最终取得好成绩。

学习过程中,瓶颈与挫折再正常不过,李晓明沉稳安静的性格让他在科研竞赛中扎根两年。但同时他坦言,因为信息差,他没有及时做出改变,面对老师和导员,他或许没做好百分百的准备。直到大三,他才开始准备材料。“面对未知,我们常常因缺乏自信而不敢探索,正是这种恐惧,让我们错过许多新奇的发现和成长的机会。先去了解一下,从各个方面权衡考虑,再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决定。也许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保研离自己遥不可及,但是总要先了解之后再确定自己是否合适。”

课余生活,李晓明谈到了自己的助导经历。“在这段经历中,提高胆识是我最大的收获。上台汇报和与新生的沟通都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正是这段经历,让我从最初的窘迫变成了如今的从容。其实,在与导员的沟通协助中,我的收集信息和办公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最终保研尘埃落定,这些琐碎的经历也成为了经验被深刻记住,剑指更高的山峰。面对高压力,相较于张博、宋家乐两人通过跑步缓解,李晓明有属于自己的解压方式——花卉栽培。早起浇花已经是李晓明在宿舍中的常态,通过栽培花卉平静自己的内心,也能缓解压力,陶冶情操。

性格迥异,却携手共融

活泼开朗的张博,沉着冷静的宋家乐,谦虚内敛的李晓明,三个人如同调色板上的不同颜色,各自独特,却能在相处中融洽异常。“独木难支,众木成林”,张博是三人中的“老大哥”,在他的带动下,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课余生活里宋家乐和张博会带着李晓明一起跑步,挥洒汗水,李晓明也会和二人分享栽培花卉的乐趣。竞赛里,三人或并肩作战,或各自为伍,但无论是什么情况,三人都会互相帮助,共同研讨,相互促进,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他们不仅是同学,还是战友,更是在知识海洋中共同航行的伙伴。三人以开放的心态和理解的态度接纳彼此,从而形成了互补的关系。这样的友谊令人欣慰,完美展现了多样性在合作中的美丽。

感恩常在,挚友之情永存

在三人身上,笔者真正理解了那句“真实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张博开朗积极的性格、宋家乐沉稳冷静的态度以及李晓明勤思好学的本领,让他们相处的氛围越来越好。“一开始我们三个上课总是需要抢第一排的位置,后来第一排只剩我们三个。也许四年的时间让许多人松懈,但我们却越学越有劲!”无数人从他们身边“经过”,见证过许多人的松懈和放弃后,名为“多数人”的洪流并没有将三人冲散,而是让他们更加坚定地并肩向前。

尽管三人读研后的日子可能聚少离多,但张博在采访时说到:“虽然到达学术之巅非常困难,但是希望我们三人将在各自的领域为人工智能做出小小的贡献。”人工智能作为当今时代的重要技术和发展趋势,将会是未来国家之间竞争的主战场之一,面对国内外技术差异,三人向笔者表示,他们希望为国家的技术发展尽绵薄之力,奉献自我。

友谊之树长青更是四年深厚情感的积累,保研尘埃落定后,他们共同去了徐州,一起游玩,谈天说地,发散思维。“尽可能多的陪伴家人、朋友,用这段美好的纯粹的时间,在可支配的时间里,建议大家发散思维,努力奔向自己的目标。”人生虽如同白驹过隙般短促,却也因刻骨铭心的种种羁绊而熠熠生辉。友谊便是流年里不可或缺的连结。于茫茫人海中漫寻,以一腔真诚与忠实,方能收获得之成幸的莫逆之交。不论学习、竞赛、生活,点点滴滴都让友谊在这段时光愈发珍贵,未来的路还很长,祝福三位优秀学子仍然在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

采写:刘展鹏 赵子晴 李安冉

排版:杨修智

责编:李牧阳

主编:施培松

来源:微言校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