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团招聘收到119万份简历,究竟刺痛了谁?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8 12:04 3

摘要:但是讨论还在继续。我看了一下,网上的讨论,在一片愤怒和悲凉中,大概可以梳理出两类感受。一类是用春秋笔法,讽刺现在就业形势难,这都是国家和社会的问题,大学生何其无辜何其悲惨,当权者何其嚣张何其不懂人间疾苦。

最近有个热点:中核集团招聘收到119万份简历,公司预计录用人数约8000人,但简历投递量高达近120万份。

中核公司这条微信发出来后,因为引发热议,尤其是负面的热议,比如说“中核这是在炫耀人血馒头”,公司迫于压力,删除了这条微信文章。

但是讨论还在继续。我看了一下,网上的讨论,在一片愤怒和悲凉中,大概可以梳理出两类感受。一类是用春秋笔法,讽刺现在就业形势难,这都是国家和社会的问题,大学生何其无辜何其悲惨,当权者何其嚣张何其不懂人间疾苦。

另一类是认为,这是不公平的游戏,那么普通人更没有活路可言。


首先,这个百万份简历,如果录取8000个,那么录取比例大概是150个取一个。单就这个比例,在体制内,也不算多夸张。最近几年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了。

比如西藏某个邮局的公务员岗位,就招聘一个人,却有两万人申请(可能有人说这个比例是大家养鱼试水,我觉得不是,申报公务员的过程是繁琐的,所以2万人,面对这个岗位,多少是想过的。而且我这几年,见过不少985毕业生,进入边境公务员体系,还比如阿勒泰这个地区,山东人就很多)。


比如一些地方的中小学老师,都是清北复交的硕士博士。

我去年辅导的一位女士,求职贵州福利彩票编外文员岗位,申请人数和招聘比例大概是100:1,面试是10进1。去年我个案辅导的清华大学硕士,应聘北京丰台社区工作者,面试失败了。

就连在中国文化下,被特别忌讳的火葬场类岗位,在注明接触尸体且郊区加班的情况下,4个殡葬岗176人报考,心理学、法律、机械专业全挤破头,其中"综合管理"岗位竞争最激烈,招考比例为1比54。

再比如,云南保山学院招聘的三名宿舍管理员都是硕士毕业生,分别来自于中北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云南农业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以及西南林业大学的农业管理专业。

上面的现象,是不是说明就业形势已经严峻到大部分大学生只有死路一条呢?我觉得更准确的总结是:这些现象揭示了,大学生对体制内的高度从众性。大学生对体制内岗位的追求,差不多到了,只要能进体制内,看大门也行的地步。

这个世界越来越从众, 而且从众的人,还比较脆弱,易碎易怒的。

我最近几年,在北京的一些211和985名校,讲座比较难,因为底下坐着听课的同学,90%都是死磕体制内的,所以我讲市场分析、简历、面试、职业规划,大家都冷漠又纠结的听着。

我说“这些从众的年轻人,易碎易怒”,并不是批评,一直做职业辅导的我,眼睁睁的看到大家的悲剧。

悲剧之一、年轻人受教育的平均线越高,对不确定性的容忍越低。

前两天直播,我和大家讨论,究竟什么是学生气?我的定义是:学生气,是教育制度的副产品。而伴随着中国家庭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这个生产线的副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浓。我给北京某所中学讲课,现场问卷调研,大家理想学历,40名初中生的回答高度统一,“我希望能到211硕士这个学历”,哪怕这些孩子对硕士没有概念,但是他们都被告知“没有硕士学历你怎么活着,怎么见人?!”

那么这个副产品是什么?是学校教育,就是会将人锁死在一个确定的世界,因为校园里,总是有确定的排序、确定的方法和确定的标准。

但是真实的世界,往往没有确定的方法、确定的标准和确定的排序。比如你在一家电商公司,那么今天要不要投放广告、这周的例会要不要发言提出问题、这家公司做够一年要不要离职,都需要你自己设定目标,你自己摸索方法与经验。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考研对于00后,就好像婚姻之于80后。对很多80后来说,不结婚是一种孤寂、逆反、少数的选择,是你要走一条违背大众的路。大部分人自然而然的考虑婚姻家庭。那么对于很多00后来说,考研有类似地位,是一种就在那里总要考虑的事情。他们自然的有如下习惯和氛围:大二的时候有点懒散,看看自己的绩点,可能没希望保研了,是抓紧提高绩点,还是找实习谋出路,还是搞搞社团走学生干部保研,或者自己考研呢大三的时候有点迷茫,那不如考研,考研让我拥有学历拥有父母认可,还拥有跨专业再次选择的机会,以及拥有更多时间和校园。大四的时候,求职有点受挫,想想考研吧,考上之后后面就好办了。这种情况在名校尤其严重。

这也就能解释,我一直以来有个困惑,为什么00后说起来最优个性最叛逆,却在考公考编和考国企这件事上比80、90后更集中,因为基本上难以容忍不确定性。

悲剧之二、上岸这件事,考不上焦虑,考上了抑郁。
不论是高度确定序列的学校教育,还是世俗的价值观,都告诉他们:只有成功才值得被爱,只有拥有地位,才配拥有幸福,只有进入一个确定的制度庇护中才能安全活下去,否则你就什么都不是。

这波年亲人,考不上公务员的时候,就漫天的焦虑。但是考上之后,是无尽的抑郁。

一直把“上岸”当成幸福的钥匙的年轻人,等成功真的到手了,才发现这把钥匙打不开通往内心宁静的门。内心的空虚,像深夜里深不见底的黑洞,一点点吞噬着快乐。这种体制内的抑郁案例太多了,我不想提也不想描述了,我是做职业个案辅导的,我大概有个自己的筛选标准,就是我不辅导体制内面临职业问题的人,因为太难也太烦,人可以为了逃避不确定性 做到极其残忍(对自己残忍)。

那么怎么办?脱离这条轨道,将自己放在巨大的不确定的真实社会中,就是出路。

体制内,不是宇宙的劲头。
所谓钱多事少离家近,稳定踏实没风险,其实是一种自己吓唬自己的看法。

好的岗位,应该是让我们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并且不断地发展我们的能力。注意,我没说体制内的岗位就不好,在我看来,体制内外都有好岗位和机会,而体制内不过是世界上360行中的一小撮而已。

体制外,绝对不是普遍的没有双休和社保,更不要直接将自己定义为体制外的失败者。而关于体制外35岁会被淘汰被裁员,也是有的人,为了坚定自己考体制内的决心,而选择性地相信了别人的蛊惑而已。

真实的世界,是有90%的人在体制外生存。体制外生存这件事,从筛选门槛,到日后发展,都不是更艰难的模式。

我是为好优姐姐,提供有温度能操作的职业辅导。

来源:为好优姐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