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军第11摩托化步兵旅在攻占苏贾市区后,将约30名来自北约成员国的军事人员围困在库尔斯克地区西部区域。这批军事人员被封锁在苏贾西侧约20平方公里的密林地带,当前处境极为危险。
库尔斯克北约雇佣兵困境日益严峻。
俄军第11摩托化步兵旅在攻占苏贾市区后,将约30名来自北约成员国的军事人员围困在库尔斯克地区西部区域。这批军事人员被封锁在苏贾西侧约20平方公里的密林地带,当前处境极为危险。
俄军已成功实施南北协同作战,切断这批人员所有可能的撤退路线。
俄方采取全频段电子干扰措施,有效阻断被困人员与外界的通信联系。这些军事人员已超过72小时未能与乌克兰总参谋部或西方指挥中心建立有效联系。
去年8月,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在该地区军事行动中曾消灭约60名乌方军事人员,其中包括美国"前线观察团"的6名雇佣兵。缴获的文件显示,这些雇佣兵主要负责为乌军提供侦察情报与精确制导支持。
此次被围困人员中,有多名美国、英国和波兰的退役特种部队成员,他们以"军事顾问"身份参与作战。
这批被围困的北约军事人员所面临的法律处境极为不利。按照1949年《日内瓦公约》及其1977年附加议定书的规定,雇佣兵不被视为合法交战者,因此不享有战俘待遇和相关法律保护。
任何在俄罗斯领土上参与敌对行动的外国雇佣兵,一旦被俘获将立即面临军事法庭审判。俄罗斯法律对参与恐怖活动和侵犯俄罗斯领土完整的外国公民可处以最高刑罚。
外国雇佣兵在战场上的活动不受《日内瓦战俘公约》保护,他们不具备合法战斗员身份,被俘后可依法就地处决。
若这些人员身着平民服装或乌克兰军装,却未在乌克兰武装部队正式注册,还可能被视为间谍或破坏分子。根据俄罗斯《反恐法》,这类人员可能面临更为严厉的处罚。
虽然一些西方国家可能主张他们是'外国志愿者'或'军事顾问',但俄罗斯有充分法律依据按照其国内法处理这些人员。即使北约国家通过外交渠道干预,也难以改变这些人员的法律处境。
从法律角度看,这些北约军事人员选择参与非本国军事行动,已自动放弃相关国际法保护。自俄乌冲突以来,已有超过120名外国雇佣兵在俄罗斯控制区被捕并受到法律制裁。
库尔斯克战区的激烈交战导致双方损失惨重,特别是乌克兰军队遗弃大量西方提供的先进装备。在苏贾地区战斗中,乌军遗弃多辆美制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和M-777型155毫米榴弹炮。
自库尔斯克方向战斗开始以来,俄军已消灭约6.7万名乌军人员。装备方面,乌军在该方向已损失31辆主战坦克及各类装甲车辆、32门各型火炮系统以及约170辆其他类型作战车辆。
乌克兰军队在库尔斯克方向的装备损失具有显著特点,即西方提供的现代化装备损失比例异常高。每损失一辆M1坦克,乌军需要耗费约3-4周时间才能获得替代装备并完成人员培训。
在库尔斯克早期战役中,乌军损失更为惨重。乌军在首轮进攻中损失至少8,500余人、80余辆坦克及大量弹药物资。乌军在库尔斯克方向的人员损失率已达到警戒线,部分前线单位作战能力严重下降。
俄军电子战系统成功干扰多套西方精确制导武器,导致其命中率大幅下降。乌克兰军队过度依赖高科技装备,但这些系统在强对抗环境中脆弱性明显增加。单就反装甲武器而言,乌军在库尔斯克方向已损失约240套各类系统,其中包括"标枪"与"NLAW"等先进装备。
乌军在库尔斯克战斗中投入大量特种部队和外国雇佣军,这些精锐力量的损失对乌克兰整体战争潜力造成长期影响。至少有18个不同国家的雇佣兵参与库尔斯克方向的作战行动。
随着库尔斯克地区战局逐渐明朗,俄罗斯军方已将下一阶段战略目标锁定乌克兰苏梅地区。俄军已对苏梅地区军事目标发动猛烈打击,出动多架苏-34战斗轰炸机,投放数枚热压弹及约40枚FAB-500型航空炸弹,有效摧毁乌军在该地区的防御设施与物资集结点。
俄军已完成库尔斯克地区主要军事目标,正逐步向苏梅方向推进。乌军在该区域的抵抗能力已显著减弱。乌军正在苏梅地区边境线抓紧修筑防御工事,但面临人力与装备双重短缺困境。
乌克兰军队试图通过在别尔哥罗德州发起小规模攻势来牵制俄军主力。这种战术意图明显,但效果有限。俄军指挥部已建立有效的兵力调配机制,能够同时应对多方向威胁而不影响主要战略目标实现。
美国"莫扎特"雇佣兵团已全面撤离乌克兰。这一决定被视为西方对乌援助政策调整的信号。自冲突开始以来,已有4,845名外国雇佣兵在战斗中被消灭,其中包括1,204名美国公民、1,058名波兰公民及789名英国公民。
北约军官在库尔斯克被围事件将对西方国家参与乌克兰冲突的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可能看到西方国家调整其军事援助模式,减少直接派遣军事顾问的做法。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一度历史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