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角声中,四川林草人背负生态守护与乡村振兴的双重使命扎根深山。从给村里的老人拍摄证件照片,到带领村民升级当地特色产业,他们用初心和专业让生态资源成为老乡口袋里的“绿色存折”,更焐热了深山皱褶里的万家灯火。
青山深处写答卷:
四川林草人的驻村帮扶故事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角声中,四川林草人背负生态守护与乡村振兴的双重使命扎根深山。从给村里的老人拍摄证件照片,到带领村民升级当地特色产业,他们用初心和专业让生态资源成为老乡口袋里的“绿色存折”,更焐热了深山皱褶里的万家灯火。
4月2日起,四川林草微信公众号推出《林草驻村帮扶故事》专栏,揭开山水间四川林草人服务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奋斗图鉴。
车轮碾过山路的回响:我在卡哈村的振兴日记
文/王峻洁
01
初遇卡哈:车轮与泥土的较量
卡哈村党群服务中心(尹程龙 摄)
2024年7月,我背着行囊踏入卡哈村时,眼前是绵延的青山与崎岖的土路。村民们坐在村口的小卖部旁,眼神里交织着期待与疑虑。那天,我用自己积攒半年的补助,咬牙买下一辆二手五菱宏光。车身斑驳,但引擎声却格外响亮——它成了我和村民之间的第一座桥。
“王书记,去隔壁拉马镇能捎我一程不?”60岁的勒格大叔试探着问我。他背着一篓土豆,鞋底沾满泥灰。我打开车门,他小心翼翼地把篓子放在脚边,生怕弄脏座椅。回程时,车里塞满了村民托带的大米、猪肉,甚至还有一只扑腾的母鸡。渐渐地,“五菱专线”成了村里的流动服务站:送村民去便民服务厅、拉学生去学习、载老人赶集……车轮碾过雨后泥泞的山路,留下深深浅浅的辙痕,也碾碎了村民“出行难”的叹息。
02
数据突围:一本台账的温度
入户调查村民2024年家庭收入
9月,我接到任务,需完成全村2024年度收入大排查。卡哈村位于半山腰,农户分散,两个安置点距离较远,山上手机信号时断时续。我和驻村队员老欧、拉机每天清晨出发,揣着干粮和排查表,挨家挨户敲门,通常傍晚7点才收工。
记得在阿合家,他正在客厅拿着扫帚打扫。妻子意外去世,3个孩子还在上小学,全家4口人靠他做保洁员的收入维生。我翻开账本,逐项记录:“玉米收成800斤,折价1200元;保洁员每月450元……”,写到“自付支出”时,阿合突然问我:“王书记,我家能纳入监测吗?”我仔细核算了家庭收入,在备注栏重重写下:“突发严重困难,待工作队与两委讨论后,拟考虑纳入监测。”
一个月后,220户的表格叠成厚厚一摞。数据冰冷,但背后是220个家庭的生计脉络:有人因家庭缺少劳动力愁眉不展,有人因慢性病致脱贫不稳定……这份排查报告,后来成了县里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的基石。
03
以购代捐:山羊与土鸡的“出山路”
和村民围着火堆交流(尹程龙 摄)
卡哈村的羊肉香嫩可口,土鸡更是肉质鲜美不柴,却因交通闭塞困在山里。今年2月,我回省林科院向领导汇报了这一情况,院、所领导立即表态支持“以购代捐”行动,为当地村民纾困。第二天,我迅速赶回卡哈村,率领工作队开展采购工作。知道自家的农产品有了销路,村民紧锁的眉头舒缓了,开心幸福的笑容在脸上绽放出来。每一份订单,都是点亮卡哈的星光。为保新鲜,我们晚上10点装车,五菱宏光在盘山路上颠簸6小时赶到成都,将所有订单快速送达。村民吉克数着卖羊肉的6000元,手直发抖:“这辈子头一回一次挣这么多!”一个月里,我们帮村民卖出鸡120只、羊肉470斤、小牛2头,增收3万元。这笔钱,让12户村民缴清了医保。
04
山乡蝶变:看得见的希望
俯瞰卡哈村(尹程龙 摄)
如今的卡哈村在晨雾中焕发新生,合作社的磨粉机隆隆震动着山谷,彝族阿嬷们围着白围裙,将金黄的苞谷粒倒进机器,飞扬的面粉沾在她们深褐的皱纹里,成了最生动的笑纹。村小斑驳的墙面上新刷着彩绘,阿合家扎着红领巾的三兄妹正用彝汉双语诵读《春晓》,童声穿透薄雾,惊醒了檐角打盹的铜铃。卫生室飘着艾草香,勒格大叔边量血压边用智能手机看孙子在县中学的体操比赛直播,屏幕里的少年翻着跟斗,像要冲破这十万大山的桎梏。我的五菱宏光后视镜上拴着村民送的平安结,轮胎裹满红泥,车子里苞谷米种子与农技手册沙沙作响,副驾堆着阿嬷们托我捎往集市的手工披毡。
驻村一年,我晒黑了,嗓门变大了,学会了喝彝家的苞谷酒。村民们喊我“五菱”,我笑着应下——这辆二手小车,载着卡哈村驶向振兴的春天。
驻村信息
作者系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工程师,美姑县柳洪乡卡哈村驻村第一书记。
作者:王峻洁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