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心血管病患者数量已突破3.3亿,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数据显示,冠心病的患病率仍在逐年上升,尤其在40岁以上人群中更为明显。
中国心血管病患者数量已突破3.3亿,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数据显示,冠心病的患病率仍在逐年上升,尤其在40岁以上人群中更为明显。
近年来,关于“心脏支架是不是落后技术”“美国都不用支架了”这类言论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公众对心脏支架治疗的担忧,甚至误解。
心脏支架是否真的被美国淘汰?装支架是否就意味着生活质量大幅下降?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能靠道听途说来判断,而应回归医学证据与临床实践。
支架技术早非昨日黄花
心脏支架,全称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治疗冠心病最常用、效果最确切的介入治疗之一。
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导丝将金属网状结构支架送入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部位,通过撑开血管,恢复血流通畅。
美国并未淘汰支架技术,而是更加注重精准适应症与个性化治疗。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2021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指南》,PCI依然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如ST段抬高型心梗)的首选方案。尤其在“黄金90分钟”内开通闭塞血管,大幅度降低死亡率与致残率。
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心脏科主任Dr. Deepak Bhatt在其发表于《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中指出:“支架技术在急性心梗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任何延误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心肌损伤。”
“美国不用支架了”?误读源自何处?
这一说法的源头,多半来自2017年备受关注的ORBITA研究。这项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主导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对于部分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单纯药物治疗与支架植入在缓解症状上的差异不显著。
但要明确,ORBITA研究的适应人群是低风险、症状相对轻微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样本量仅200余人,且随访时间仅6周。这远不足以推翻全球数百万例支架手术的临床疗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大一教授曾公开表示:“支架并不是万能钥匙,但在特定病情下,它是可以救命的工具。我们应该科学使用,而非一味否定。”
装支架≠废人,关键在后续管理
很多患者在术后产生心理负担,认为“装了支架,以后就不能运动、不能工作、不能吃肉”,甚至有人悲观地认为自己“已经废了”。
事实正相反。支架手术后的康复管理,是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阶段。只要科学管理、规律用药、适度锻炼,大多数患者都能恢复正常生活,甚至比术前更健康。
据《欧洲心脏病学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2020年的一项多中心随访研究,超过85%的支架患者在术后一年内恢复了正常工作与社交活动,其中40%的人群身体活动能力明显提高。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李小鹰教授指出:“支架只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环,更重要的是术后的‘二级预防’,包括血脂控制、降压、抗血小板治疗等。”
不适合装支架的情况也要重视
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需要植入支架。医学讲求“对症下药”,治疗方案应根据病情轻重、病变部位、年龄与并发症等因素综合判断。
以下几类情况,可能更适合药物治疗或搭桥手术:
弥漫性多支血管病变,尤其是糖尿病合并患者;左主干严重狭窄,或者三支病变伴左心功能不全;稳定型心绞痛、症状轻微、血供尚可的患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院士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的综述中指出:“支架技术发展迅速,但我们要强调‘精准医疗’,不能让支架滥用,也不能因片面解读而拒绝合理治疗。”
药物支架与生物可降解支架,谁更先进?
传统金属药物涂层支架(DES)已在全球广泛应用多年,具有良好的血管通畅率与安全性。
近年来,可降解支架(如生物可吸收支架BVS)也开始进入临床视野。这类支架在植入后1~2年内会逐渐被身体吸收,理论上可减少晚期血栓形成。
但多个研究(如ABSORB III研究)显示,当前可降解支架在部分患者中存在再狭窄率略高的问题,仍处于优化阶段。
因此,选择支架类型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并非“新技术”就一定更好。
中西结合,综合防治才是长远之道
冠心病的治疗,不能走“一刀切”的路线。西医在急救与介入方面效率极高,而中医则擅长调理与康复。
中医认为冠心病属“胸痹”“心痛”范畴,与气虚、血瘀、痰浊密切相关。常用中药如丹参、三七、川芎、红花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例如,《中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21年刊登的一项临床研究发现,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配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在改善心绞痛症状方面具有协同作用,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但需注意,中药使用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与抗血小板药等产生不良相互作用。
日常管理,决定“支架”寿命
支架并非“装上就万事大吉”,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做好以下几点,才能真正发挥支架的作用:
医学的真相,不能靠传闻决定
支架技术并没有被美国淘汰,也不是“装了就废”。真实世界的医学实践告诉我们,支架是许多冠心病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关键一环。不应让网络谣言动摇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医学讲究的是“合适的人,用合适的方法,在合适的时间”,只有建立起对权威医疗科学的信任,才能真正守护好每一颗中国人的心脏。
权威参考资料与文献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葛均波,《精准介入治疗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胡大一,《如何科学看待支架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小鹰,《支架术后康复管理的中国路径探索》,《中华心血管病研究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21年第9期,《复方丹参滴丸辅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关注健康,从心出发。让科学的声音,击碎谣言的泡沫。
来源:全科医师阿利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