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蜀王本纪》中记载的“杜宇”,并非单一历史人物,而是一个深具文化象征的帝王称号——正是帝舜的蜀地化身。在巴蜀地区流传极广的杜宇神话中,他是舜帝,被尊为“望帝”,因禅位于禹后归隐,死后化为杜鹃鸟,声声“布谷”“不如归去”,唤醒人们播种春耕。这一充满离愁与田野气息
为什么说《蜀王本纪》中的杜宇是帝舜的称号?杜宇鸟在三星堆遗址中为何受到崇拜?
答:
《蜀王本纪》中记载的“杜宇”,并非单一历史人物,而是一个深具文化象征的帝王称号——正是帝舜的蜀地化身。在巴蜀地区流传极广的杜宇神话中,他是舜帝,被尊为“望帝”,因禅位于禹后归隐,死后化为杜鹃鸟,声声“布谷”“不如归去”,唤醒人们播种春耕。这一充满离愁与田野气息的帝王神话,在三星堆遗址中得到了令人震撼的实物印证。
杜宇鸟,又名杜鹃鸟、子规、布谷、杜鹡鸟、蜀鸟,其名繁多,皆指一种特定的鸟类——其叫声急切、凄厉,极具情绪感染力,古人听之则生归思,传说帝舜禅让后即为此鸟的化身,暗示其虽“功成”,却“被逐”,内心饱含不舍与愤慨。
三星堆大量出土神鸟形象中,有一种极具辨识度的鸟类,正与文献中“杜宇鸟”形象吻合:
• 身形修长,尾部雕以“圆孔”状白斑,代表其标志性尾羽;
• 腹部布满横斑,象征杜鹃类独特羽纹;
• 嘴部张开、喉部前挺,呈现鸣叫之态;
• 鸟头冠饰为三角“山”形,暗合“三冠天子”之意;
• 有的脚掌雕为“前后趾”,这是帝鸟象征之一,非普通禽鸟;
• 多落在象征木棉或山花之上——而杜宇归魂正是“木棉花开之时返蜀催春”。
这一系列图像特征,与《华阳国志》《山海经》等古籍中对杜鹃神鸟的描绘高度一致,证明三星堆遗址中不仅保存了稻作文明的实物遗存,也延续了帝舜文化精神的象征表达。
那么,如何理解考古遗物与古代文献的关系?正如这份考古报告所指出的:考古遗物是“无声的文献”,文献记载则是“有声的遗物”。两者结合,方可还原真实历史。在杜宇鸟的研究中,正是通过文献记载的“望帝神话”与三星堆神鸟形象的高度契合,使我们得以重新认识巴蜀文明中舜帝文化的传承链条。
从农业神职的后稷,到催春布谷的舜帝,三星堆遗址体现出一个具有完整“春耕启动仪式”的农业文明体系。杜宇鸟的鸣叫不仅是春天的号角,更是王权精神的象征。它以“被驱逐者”的身份呼唤土地的苏醒,诉说着失落、归思与权力让渡的神话。
因此我们说,三星堆是稻作农耕文明的圣地,是帝舜文化的图腾载体,更是华夏文明记忆深处那一声声“布谷——不如归去”的回响。
来源:翁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