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日,长沙市教育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旅游广电局联合发布《2025年第八批长沙市劳动与实践教育基地名录》,省青羊湖国有林场凭借卓越的生态禀赋、系统的课程体系与完善的基础保障,正式跻身长沙市中小学劳动与实践教育基地行列。这一标志性成果,不仅为长沙市青少年
(湖南省青羊湖国有林场)
4月1日,长沙市教育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旅游广电局联合发布《2025年第八批长沙市劳动与实践教育基地名录》,省青羊湖国有林场凭借卓越的生态禀赋、系统的课程体系与完善的基础保障,正式跻身长沙市中小学劳动与实践教育基地行列。这一标志性成果,不仅为长沙市青少年校外教育注入强劲动力,更为全省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启了生态文明教育新篇章!
生态资源优势赋能教育实践,筑牢绿色发展根基
青羊湖国有林场作为宁乡西部生态明珠,坐拥16260亩广袤林地,森林覆盖率高达97%,活立木蓄积量达11.57万立方米,混交林比例61.9%,天然林自然度Ⅰ和Ⅱ的林分高达95.2%,乔木林群落结构完整率达85.7%。营地内负氧离子浓度峰值达15万个/立方厘米,年均林业碳汇产值850万元,生态服务功能估值突破22亿元。
林场内木本植物达86科1086种,涵盖银杏、南方红豆杉、水杉等5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以及香榧、鹅掌楸等1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境内有穿山甲、猫头鹰、虎纹蛙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这片天然氧吧与生物基因库,为青少年提供了最鲜活的生态课堂,让自然教育真正扎根大地、触手可及!
多元课程体系激活教育活力,打造实践育人品牌
以“实践性+趣味性”为核心,林场开发了“森林防灭火模拟演练”“科学观鸟”“采摘体验”“丛林夜探”等精品课程,结合“春芽映雪”茶产业特色推出“上春山·趣采茶”劳动实践课程,构建了覆盖K12全学段的自然教育体系。通过引入杭州植物园、江西婺源林奈实验室等国内先进教育模式,林场已形成包含生态科普、劳动实践、林火安全三大模块的课程矩阵,年均服务青少年超10万人次。
完善基础设施护航安全实践,构建智慧教育平台
累计投入2亿余元,林场新建省森林航空消防直升机场、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等现代化设施,构建“空+路+带+塔+站”五位一体管护体系。基于数字化管理平台,打造丛林穿越拓展区、低空飞行演练区、高山井水鉴赏区等10大自然教育功能区,实现教育资源智能调度与实践活动全流程保障,为青少年提供安全、舒适、沉浸式的教育环境。
历史人文底蕴赋能教育内涵,塑造生态文化品牌
林场东接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西邻佛教圣地密印寺,内有同庆寺旧址、沩仰宗祖师灵佑禅师墓塔等历史遗迹。通过与灰汤温泉、红色教育基地(刘少奇故居、何叔衡、谢觉哉故居及宁乡“红色印记”陈列馆)、历史文化旅游(密印寺、炭河古城、南轩文化园)、非遗传承线(湘都植物染印染、资福窑)等基地联动,林场构建了“生态+历史+红色”多元教育矩阵,让青少年在自然探索中感悟湖湘文化脉络,在生态实践中传承奋进精神。
专业化团队引领教育创新,构建多元育人格局
林场组建了由13名硕士、25名本科专业人才构成的核心教研团队,配备6名国家认证自然教育师、5名森林康养师及23名研学服务专员。通过“引进专家+外派培训”双轨模式,持续提升师资专业素养,并与湖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机构深度合作,形成“政府+高校+公益组织”协同育人机制,为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林下经济反哺教育实践,拓展劳动育人场景
林场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出“春芽映雪”系列茶品、“湘林高山井水”系列水产品,蓝莓、猕猴桃、绞股蓝等林下种植业与黑山羊、走地鸡养殖业蓬勃发展。通过“生产+体验”模式,为青少年提供从种植到采摘、从加工到销售的全链条劳动实践场景,真正实现“在劳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青羊湖国有林场党委书记陈家法表示,将以此次入选为契机,立足“生态优先、教育为本、以德树人”的发展定位,持续深化基地建设、课程研发与师资培养,构建集生态科普、劳动实践、红色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平台。未来三年,林场将重点打造“湖湘生态教育走廊”示范项目,辐射带动全省自然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新时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本文来自【绿色湖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