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一场由特斯拉引领的价格大战。然而,这一趋势在近期出现了显著变化,车企们纷纷降低了价格战的烈度,转而将焦点投向了自动驾驶与智能驾驶技术的军备竞赛。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一场由特斯拉引领的价格大战。然而,这一趋势在近期出现了显著变化,车企们纷纷降低了价格战的烈度,转而将焦点投向了自动驾驶与智能驾驶技术的军备竞赛。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2025年的汽车行业发布会透露出一个明显信号:车企高管们不再热衷于展示产品的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而是频繁提及“AI”。这一变化标志着汽车产业正从“电动化”向“AI定义汽车”的新阶段迈进。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在一次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竞争将围绕智能化展开,特别是AI智能化。这一观点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从ChatGPT到DeepSeek,AI大模型已成为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预测,汽车领域的“人工智能+”将全面爆发,贯穿汽车设计、制造、销售、维保的全产业链。
市场研究数据也支持了这一趋势。富士Chimera研究所的报告指出,2024年L2级自动驾驶汽车产量将达到4513万辆,L3级自动驾驶汽车产量将达到30万辆。自动驾驶不仅推动了技术创新,还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安全、便捷的驾驶体验。
在这场智能驾驶技术的军备竞赛中,多家车企纷纷亮出了自己的“杀手锏”。理想汽车发布了新一代自动驾驶技术MindVLA大模型,该技术结合了视觉、语言和行为三大智能,使车辆能够成为理解用户需求并作出相应反应的“专职司机”。广汽集团也宣布其智能科技旗舰品牌ADiGO智驾互联生态系统已迈入6.0时代,中文名为“星灵智行”。
特斯拉同样不甘示弱。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透露,公司的Cortex算力中心已配备超5万块GPU,并将很快突破10万块,成为全球前五大超级计算中心之一。下一代Dojo 2超级计算机的性能将是第一代的10倍,将进一步提升智能驾驶技术的训练效率。
价格战困境是促使车企转向智能驾驶技术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初期,价格战成为车企争夺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然而,这种恶性竞争不仅压缩了车企的利润空间,还可能影响到产品质量和研发投入。随着价格战日益激烈,车企们逐渐意识到单纯依靠价格竞争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纷纷寻求新的竞争优势。
智能驾驶技术成为市场新的竞争点。相比于电池、电机、电控等相对成熟且同质化较高的新能源汽车三大件,智能驾驶技术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和技术门槛,更能体现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搭载先进的传感器、芯片和算法,智能驾驶系统能够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辅助驾驶等功能,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安全和舒适的出行体验。
智能驾驶技术也是最直接改善用户体验的手段之一。在日常驾驶中,智能驾驶系统的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自动紧急制动等功能能够极大地减轻驾驶负担,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以倒车停车为例,配备了智能泊车功能的车辆能够自动识别停车位并自动完成倒车入库等操作,大大降低了停车难度。
智能驾驶技术的价格发展趋势也符合竞争逻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模效应的逐渐显现,智能驾驶系统的成本不断降低,价格也随之持续下降。这使得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智能驾驶技术带来的便利。比亚迪等车企通过技术积淀和规模优势,将高阶智能驾驶技术应用到中低端车型上,实现了技术的普及和价格的平权。
在这场智驾军备竞赛中,车企们不仅要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上展开竞争,还要在市场推广等方面发力。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不断融合应用,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智能驾驶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将对整个交通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推动交通效率的提升、交通事故的减少以及城市交通拥堵的缓解。
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经历从价格战向智能驾驶技术竞争的转变。在这场转变中,车企们需要不断探索新技术、突破传统思维框架,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