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许多国人心中,历史上智谋第一人首推诸葛亮,而谈及千古第一憾事,也必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那么,若是能召唤人工智能来帮助诸葛丞相,能否实现北伐大业,完成王师北定的愿望呢?
近年来,人工智能正在以肉眼可见又令人惊异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那么,国历君不禁好奇,如果DeepSeek(以下简称“DS”)能穿越到古代……
可见,面对小编的提问,此时的DS非常自信。
那么,如果DS真的遇到知名历史人物,它提出的见解是否会更高明,甚至改变历史进程呢?
诸葛亮篇
「“如有神助”叠加“如有DS助”」
在许多国人心中,历史上智谋第一人首推诸葛亮,而谈及千古第一憾事,也必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那么,若是能召唤人工智能来帮助诸葛丞相,能否实现北伐大业,完成王师北定的愿望呢?
于是,我们问了这一问题:
假如你是诸葛亮的朋友,会如何给诸葛亮出主意,帮助蜀国北伐成功,统一三国?
因DS的建言献策较多,有五大条目,我们只选取其中的第一条进行分析。关于对内维稳,实际上是诸葛亮一直践行的重要管理策略。自刘备白帝城托孤,甚至说从章武三年(223)刘备兵败夷陵,蜀军元气大伤后,诸葛亮便进一步提高了对内政的重视,将之作为休养生息、恢复战力的重要保障。因此,这一大方向似乎并无不妥。
那么,我们来考察一下DS给出的“内政优先”的具体策略。
首先是“梯田军屯制”,符合汉中至陇西的现实地理空间。汉武帝时期就有西域屯田的“军屯”实践。建安元年(196),根据枣祗、韩浩的建议,曹操也在许昌招募农民进行“民屯”实践,随后将其推广至所辖各州郡。
不过,诸葛亮素来重视“务农殖谷”,在北伐时已经采用了“军屯民垦”的双轨制粮食生产策略。只不过“北伐”重在“伐”字,蜀军是为攻城拔寨而进军,故这种战场屯田在力求推进前线的前几次战争中并不适用。而且诸葛亮后方粮草较为充足,当时的主要困难在于运输,即“蜀道之难”。因此,这条策略只可能在司马懿消极防御阶段、战线基本稳定时才不失为一种选择。
并且“前线屯田”或许在政治与舆论层面打击对手,较之解决实际温饱更有效力,因此DS声称这一方法能解决50%的粮草问题,明显是夸大了。
再看“蜀锦战争基金”策略。蜀锦是蜀地的特色贵重产品,确实在汉代凭借丝绸之路而广受西域各国追捧。
东汉末年,因私铸小钱等问题,金属货币贬值,谷物与锦布再度成为“以物易物”的硬通货。作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岂会不知蜀锦的经济效用与外交意义。毕竟,连远在建邺的魏文帝曹丕都曾在《与论蜀锦书》里写过“前后每得蜀锦,殊不相比,适可讶,而鲜卑尚复不爱也”,可见蜀锦在当时的少数民族部落中也颇受追捧,属于“明星产品”。诸葛亮本人更是直接说过“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为保证蜀锦生产,诸葛亮在成都设立了“锦官”,后世“锦官城”得名由此而来。那么,还有个问题,当时蜀国运锦能够直通天竺或大秦吗?实际上,早在东汉时期,四川地区与印度就有蜀锦贸易的往来,据《伊利里亚海航行纪事》(又译作《厄立特里亚海航海记》)记载,公元1世纪售往印度的蜀锦,已被印度商人转售到希腊地区。而四川通往西域大秦之路也同样可行,故而,此条建议或可作为实际强化之用。
接着看“开发南中矿业”,这一条确实值得商榷。首先,“朱提”位于滇东北(今云南昭通一带),有山称“堂狼山”,确实蕴藏有银铜资源,《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也很明确。东汉时期,“朱提造”“堂狼造”已是大名鼎鼎的铜器品牌货,故利用这一矿源的物质条件成立。不过,由于南中是少数民族聚集地,习俗尚未完全同汉地接轨,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对南中的定位是“抚”,在《出师表》里也说“南方已定”,而并非完全驯服,至于整合资源,需要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势必对北伐备战的兵力部署造成不利影响。且直至刘备病逝后,南中叛乱仍旧不息,故北伐前夕,缺乏充足的时间条件来完成该处的资源开发与整合。因此,这一条建议大概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操作未必可行。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DS给出的“人才生态重构”三条建议。定军山曾是刘备赢得汉中争夺战的关键一役,老将黄忠更是在此斩下夏侯渊头颅而知名,京剧传统剧目《定军山》的戏文里,有描述相关内容的经典台词:
“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上前个个俱有赏,退后难免吃一刀。”
定军山剧照。来源/电影《定军山》
定军山之战也是三国鼎立、三分天下格局真正形成的关键之战,历史意义重大。后来诸葛亮也葬在定军山,故有诗云“汉相忠魂何处求,定军山北锁松楸”。因此,在此设立“讲武堂”,就历史情节而言,倒是颇为合适。那么,另一个问题,诸葛亮会不会培养寒门子弟呢?诸葛亮的出身虽也算得上士族,但在当时也算不得显赫,因此,他的向下兼容度更强。通过他重用曾为牙门将的王平、曾为小吏书佐的何祇等来看,诸葛亮若真采用此条建议,大力培养寒门子弟,或能开历史之先河。而重用被曹操先用后弃的士族势力,或许可以作为一策。不过,随着曹丕继位执政,支持其获得继承权的北方世家大族更受重视,诸葛亮想吸引北方士族恐怕难度不小。可能只会吸纳到一些流亡的“散户”士族,所起作用不大。至于重用孟获与训练无当飞军这条确实可行,早在《华阳国志·南中志》里便出现“七擒七纵”的故事,诸葛亮便有效驯服了孟获,平定南中后,诸葛亮便将南中少数民族的精壮男子编成军队,即无当飞军,作为北伐的重要生力军。但这一条诸葛亮已经做到了,也不需要建议了。
这么一看,DS的策略看似别具新意,所用名词花里胡哨,颇具似是而非的学术语感,实则或是并无实用,或是不切实际,难以真正解决诸葛亮北伐的实际困难,并非破局奇策,而是现有网络内容的整合与张冠李戴的错位结果。诸葛亮完成“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夙愿仍旧是千古遗恨。
李太白篇
「当“诗仙”遇上“神器”」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点墨琳琅便可令闻者思绪万千,感慨系之矣。即便有“武无第二,文无第一”的说法,但若说谁是诗中之仙,毫无争议是“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不过,就是这位“谪仙”朋友,大唐第一才子,却也苦恼一生,始终郁郁难以得志。这源于大唐的选拔制度,源于李白的商贾之家,也源于李白的桀骜性格。那么,DS能否拯救这位陷入“干谒”“入赘”“站错队”种种泥淖的“大鹏”呢?
DS自称给出了“环环相扣”的“连环九策”,下面让我们择取其中前四条,看看能否为李白早日破局提供实际助益。
广陵绝响出典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即嵇康赴死致其所掌握的高雅古琴曲《广陵散》就此失传。显然,DS是望文生义,取其临刑前演奏,三千太学生送行求情的壮观场面。而《蜀道难》的创作与舞剑对李白而言并非难事,可难就难在曲江宴。曲江宴,又称曲江关宴,是在参加礼部考试(关试)通过后所举行的宴会。换言之,参加这一宴会的都是进士,因此,这对“出身不好”的诗仙来说无从实现。实际上,李白献上《大猎赋》也是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唐玄宗游猎时,属于特殊通道,这与前面的剑舞、曲江宴根本无法衔接到一起。
作为八仙之一张果老的未婚妻——玉真公主确实与李白有所来往,李白还曾写下《玉真仙人词》: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一方面,李白本身便喜欢交往道教朋友,另一方面,李白也希望通过“拍马屁”的方式获得玉真公主向其兄长唐玄宗的举荐,进而实现理想抱负。不过二人关系并未过密,因此助益可能有限。至于让李白去终南山游玩,并写出《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是可行的。但是把时间精力花在办书院上,恐怕难以实行。而每月都邀请并未深交的王维、张旭以及公孙大娘等来搞文化沙龙,大概率是一厢情愿。
第三条与第四条都是开通诗文的传播路径。李白的诗文确实照耀千古,余光中也说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但用金箔纸写即兴诗的举动,过于奇怪,且李白的即兴诗也并非打油诗,编排成为船工群体习惯演唱的号子歌曲尚有难度。DS单列出来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便是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初出巴蜀之作,所写一路之风光,说能借此形成“丰年祥兆”的“诗谶”基本不靠谱。此外,李白虽然有胡人血统,但是让他结交商队,进而实现诗歌转译,形成异域影响,再实现文化“出口转内销”,所需时日,人力、物力成本相当庞大,加之实际翻译效果、西域接受度等不可控因素较多,难以实现。
道光帝篇
「DS能否扭转鸦片战争的局面」
把中国从封建社会引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任由西方列强践踏尊严的开端,转折点大抵在于鸦片战争的失败。
影视剧中鸦片战争场面。来源/电影《鸦片战争》
那么,DS能否改变历史进程?且让我们直接来看看它深度思考的一段心路历程—
DS较为客观地认识到历史局限性,时人受制于时空条件的束缚,无法真正做到逆天改命。
基于这一点,DS给出整场战争最后的“预期战果评估”如下:
DS认为,凭借它的建言献策,能够成功拖住英国推进战争的步伐,使之经费支出大大超过原本预算,进而让清廷在最后的和谈中能争取更多利益。那么,它的这种设想是否具备可行性呢?
这次我们不从具体方案着眼,单从它提出的利用民间力量这点来说,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就不大。在民族国家意识并未觉醒的年代,大多数民众很难和清政府形成共情,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进步人士前赴后继地为“开启民智”“唤醒民众觉醒”而奔走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转变,是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一波又一波事件的推动,绝非一蹴而就的。显然DS对这种思想层面的问题认识并不清晰,也进一步暴露了它的短板,类似赵括的“纸上谈兵”,可能乍一听似乎头头是道,可真要投入实践,就会发现寸步难行。
21世纪,人工智能已逐渐成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工具。但无可否认的是,目前的AI终究是一个工具,在一些方面还难以超越人类。毕竟,整合现有资源加上所谓的“深度思考”,并非“包治百病”的“十全大补丸”,也非“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只是一种适配于较多领域的“掌中利剑”。DS的升级改造,犹如“宝剑淬火”,但如何运用、能否适用,则在于掌剑之人。
参考书籍:
1.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2.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2007版。
3.常璩:《华阳国志》,齐鲁书社2010年版。
4.诸葛亮:《诸葛亮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
5.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6.易健贤:《魏文帝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李白:《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
8.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9.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2014年版。
10.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新星出版社2017年版。
国家人文历史原创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