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委联合发布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的公告,这一举措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个人信息保护的警钟。在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如何守护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已然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聚焦的重大
朱克力 | 立方大家谈专栏作者
近日,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委联合发布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的公告,这一举措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个人信息保护的警钟。在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如何守护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已然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聚焦的重大议题。
不久前落幕的3.15晚会,就是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个人信息泄露的严峻现实。晚会披露的诸多典型案例中,爬虫爬取各个平台信息的现象屡见不鲜。爬虫技术本是一把双刃剑,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它能为数据分析、市场研究等提供有力支持;然而,一旦被滥用,便会成为侵犯公民隐私的“利器”。当前,爬虫技术滥用与第三方外链漏洞已然成为网络空间的关键风险点。
3.15晚会提及的涉案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将用户隐私当作商品进行交易,构建起一条“窃取—标签化—贩卖—滥用”的灰色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中,用户的身份信息、行为轨迹、金融信息、社交关系等数据被肆意收集和贩卖。想象一下,我们的每一次网络搜索、每一次社交互动、每一次金融交易,都可能被这些不法企业记录并利用。有涉事企业日处理数据量高达100亿条,用户标签超3800项,其行业渗透之广泛,对公民个人隐私安全的威胁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
回顾过往,去年中央网信办就已部署开展了“清朗·打击违法信息外链”专项行动,重点打击诱导用户点击、跳转至外部非法网站的行为。这些违法信息外链,就像隐藏在网络世界中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给用户带来巨大的损失。
从内容生态层面审视,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网络生态正变得愈发复杂。近年来,直播打赏、电商导流等新兴场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大众的数字生活增添了丰富色彩。然而,这些新场景也带来了虚假宣传、诱导消费、数据造假等一系列问题。在直播打赏领域,“PUA式诱导”“水军刷单”等现象屡禁不止。一些主播为了获取高额打赏,不惜采用各种手段诱导观众进行非理性消费,甚至引发了贪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这些现象不仅损害了用户的利益,也扰乱了网络市场的正常秩序。
网络安全层面,不加限制地开放外链,无疑为灰黑产的跨平台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诈骗、诱导分享、黄色暴力等第三方不安全外链,一旦被用户直接打开,就会形成“跳板效应”。用户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导到钓鱼网站,个人信息面临泄露风险,电脑还可能感染木马病毒。更为严重的是,不良、危险的政治、经济信息也可能借此传播,对社会和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想象一下,当我们的国家机密信息被泄露,当社会的稳定秩序被破坏,那将是多么可怕的后果。
从企业实践角度来看,当前平台谨慎处理外链功能,是出于维护平台内容安全和保护自身流量生态的双重考虑。以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为例,它们近年来进一步加大了限制用户点击跳转至第三方网站的平台策略。不久前,小红书发布的《交易导流违规管理细则》,明确禁止用户通过非官方渠道引导站外交易,包括发布联系方式、第三方平台账号、跳转链接、二维码等行为。违规者将面临账号限流、功能限制甚至永久封禁等严厉处罚。这些举措并非平台的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自身发展和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有责任确保其平台上的内容安全可靠,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从行业发展视角分析,外链作为平台流量分发的重要工具,其开放程度需要进一步明确平台“内容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定位。行业内各互联网平台应依照自身定位、规则等因素自主决定平台针对外链的治理措施,但绝不能对“不兼容”作过于扩大的解释。不同平台间的外链开放合作,虽然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推动互联网行业发展,但这种合作必须建立在尊重平台经营自主和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之上,不能强制要求,同时要严格遵守网络安全和内容安全的相关规定。
以电商平台为例,淘宝、京东等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丰富的商品资源,它们之间的外链合作本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购物体验。然而,如果合作过程中忽视了内容安全和信息安全,就可能导致虚假商品信息、恶意链接等问题的出现,损害用户的利益。因此,平台在开展外链合作时,必须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对合作方的资质、信誉等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外链内容的安全可靠。
再如社交平台,微信、微博等平台是人们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它们之间的外链互通可以方便用户分享信息、拓展社交圈子。但如果外链中存在不良信息、虚假宣传等内容,就会影响平台的形象和用户的体验。平台应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外链,维护平台的良好秩序。
外链开放的治理问题,应以安全为底线,以确保高质量平台内容和良好用户体验为基本目标,逐步转向“韧性构建”。这意味着平台在开放外链时,不能盲目追求流量和利益,而要充分考虑安全风险。在安全可控、可信的前提下,有步骤地开放外链,才能在流量红利与安全风险的拉锯中,守护数字社会的信任基石。
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规范平台的运营行为。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侵犯用户隐私、传播不良信息等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形成有效的威慑力。
总之,平台打击外链是维护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必然要求。在数字时代,我们既要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也要警惕其中潜在的风险。只有平台、政府和用户共同努力,加强合作,才能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让数字社会更加安全而美好。
责编:刘安琪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来源:大河财立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