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对赵燕侠说:你呀,演阿庆嫂还是缺乏地下斗争生活的经验!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8 16:00 1

摘要: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上海市人民沪剧团进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艺术创作,他们将一段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故事改编成了沪剧剧本,最初命名为《碧水红旗》。这笔墨间的挥洒,出自剧团中才华横溢的编剧文牧之手。1960年,当这部作品正式搬上舞台与观众见面时,它的名字已经变为

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上海市人民沪剧团进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艺术创作,他们将一段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故事改编成了沪剧剧本,最初命名为《碧水红旗》。这笔墨间的挥洒,出自剧团中才华横溢的编剧文牧之手。1960年,当这部作品正式搬上舞台与观众见面时,它的名字已经变为了更加富有诗意和象征意义的《芦荡火种》

《芦荡火种》所讲述的,是阳澄湖畔沙家浜地区一段惊心动魄的地下斗争史。剧中的主角阿庆嫂,是春来茶馆的老板娘,同时也是地下联络员。她以茶馆为掩护,机智巧妙地掩护了郭建光等“新四军”伤病员,使他们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得以安全隐匿。这部作品正面展现了地下工作的艰险与复杂,以及阿庆嫂这位头号人物的智慧与勇气。

《沙家浜》不仅成为了那个时期的八大“样板戏”之一,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内涵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有许多新四军老战士,如黄绳等,都证明当年的《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是根据常熟人民抗日历史创作而成的,绝非运动的产物。剧中的阿庆嫂、郭建光等人物也并非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而是现实生活中许多英雄人物的综合体现。

1963年,在上海的一次偶然观剧,让沪剧《芦荡火种》的命运发生了转折。在观看了这部以抗日地下斗争为主题的剧目后,深感其潜力巨大,便将它推荐给北京京剧团,并明确要求他们尽快将其改编成京剧。这一改编任务并非轻易可成,因为它不仅涉及到艺术形式的转换,更关乎主题思想的重新定位。

对于这次改编,毛主席亲自作出了批示,他的指示明确而具体。首先,他强调要突出新四军的形象,加强军民关系的戏份,这无疑是为了彰显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以及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其次,他对原剧的结尾提出了异议,认为利用胡传魁结婚,新四军化装成轿夫、鼓手出其不意奇袭的处理方式过于闹剧化,容易使全剧风格断裂。他主张要正面打进去,突出武装斗争的作用,强调用武装的革命消灭武装的反革命。这一指示无疑是对原剧主题的一次重大调整,从地下斗争转向了武装斗争。

在批示中,他还对剧名提出了修改意见。他认为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的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的抗日革命形势已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因此,他建议将剧名改为《沙家浜》。

随着改编工作的深入,京剧《沙家浜》在主题、人物塑造和结尾处理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沪剧《芦荡火种》以抗日的地下斗争为主题,着力塑造机智勇敢的女地下党员阿庆嫂形象,而新四军排长郭建光及伪“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奎在剧中基本属于从属地位。但在京剧《沙家浜》中,主题变更为武装斗争领导地下斗争,阿庆嫂从主要人物变为从属人物,郭建光则跃升为头号正面英雄人物。

在结尾处理上,沪剧《芦荡火种》是新四军利用胡传魁的婚宴,装成鼓手、轿夫等突袭敌人。而京剧《沙家浜》则是新四军在郭建光的指挥下正面打进去,将敌人一举歼灭。这一改动不仅突出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也使剧情更加紧凑、高潮迭起。

《沙家浜》之所以引人入胜,在笔者看来,除了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外,还有那里风情的秀美和“智斗”对白的妙趣。剧中的芦苇荡、江南茶馆等场景描绘得富有诗意,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而“智斗”那场戏更是写得精妙绝伦,阿庆嫂的许多唱白直到今日还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谈及《沙家浜》的编剧工作,汪曾祺老人曾笑言那时剧本的修改一遍又一遍,挺不容易的。在那个特殊时期写剧本,有着诸多框框和限制。但汪曾祺却是个不简单的人,他在框框里还能写出花样来。用一个友人的话来说,别人真信“三突出”原则,汪老是假信、不以为然。他在笔墨里游戏着,有几分快意在。

《沙家浜》的唱词,堪称戏曲文学中的瑰宝。它们不仅优美动听,而且曲尽人情,将人物的情感与江南的秀美景色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其中,“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的唱段,更是深入人心,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在阳澄湖边,垂柳依依,负伤疗养的指导员郭建光,面对眼前的江南美景,心中涌动着对战友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他唱道: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岂容日寇逞猖狂。战斗负伤离战场,养伤来在沙家浜……”这段唱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郭建光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流畅通顺,自然清新,看似平平淡淡,却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与田园风光。

值得注意的是,《沙家浜》在京剧的格律上也有所突破。传统的京剧唱词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一般来说很难有所创新。然而,在《沙家浜》中,却出现了极为罕见的“五字句”句式。这种句式虽然与传统京剧的格律有所不同,但却比较接近于苏北水乡的民歌形式,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汪曾祺先生或许并没有刻意去模仿这种民歌形式,但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吸取了民间文学的长处,为京剧剧本的唱词形式开拓了一条新路。

除了唱词的优美和格律的突破外,《沙家浜》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堪称经典。言为心声,语如其人,写戏就是写人。汪曾祺先生通过朴实无华的唱词,下笔有神,用词准确,活生生地描绘出了人物的本性与复杂的内心世界。

比如胡传魁这个角色,他一露面便自报家门:“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钩挂三方来闯荡,老蒋、鬼子、青红帮。”寥寥四句,便将胡传魁这个在山河破碎、国难当头之际混水摸鱼、兴风作浪的绿林汉子的复杂面目与特殊心态勾画得一清二楚。

这种神来之笔,精确老到,充分显示了汪曾祺先生文学修养的深厚与体察人物的细致。他不仅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还能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让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也能对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荧幕版《沙家浜》

荧幕版《沙家浜》在舞台服装、妆容、道具、灯光、镜头等方面都深深地烙印上了“一线两革三突出”的样板戏痕迹。人物塑造上,阶级分明,正面人物被塑造成了“高大全”式的三突出类型,他们无私无畏,英勇善战,是革命精神的化身。反面人物则是集狡猾、愚笨等恶劣品质于一体的阶级敌人,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衬托正面人物的伟大和崇高。

其中,郭建光和阿庆嫂的形象尤为突出。阿庆嫂一出场便是一个人,简单地交代了“阿庆跑单帮去了”,这一设定既体现了她的独立和能干,也为后续的剧情埋下了伏笔。而郭建光则是正面英雄人物的化身,他英勇善战,智勇双全,是新四军战士的杰出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夏天的一个星期六下午,照例举行“周末舞会”,一些剧团女演员也来跳舞。其时扮演《沙家浜》中阿庆嫂的赵燕侠成了国家主席刘少奇的舞伴。跳舞之际,刘少奇对赵燕侠说:“你呀,演阿庆嫂还缺乏地下斗争生活的经验。不客气地讲,你得跟我学学。当年我们在白区什么都得注意,你看卖茶的、卖报的、干钳工活的都有职业习惯……”刘少奇的这番话既是对赵燕侠的鞭策和鼓励,也是对她演技的肯定和期待。

与之前的屏幕复制片相比,《沙家浜》电影在制作上更加精益求精。无论是镜头的运用、光线的处理、色彩的选择,还是人物的化妆、服装的设计、道具的使用,都充分体现了“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即突出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人物、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原则不仅使得电影中的正面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也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和崇高。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