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短视频平台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渠道。人们在享受短视频所提供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深受短视频内容生产乱象的侵扰。当前互联网短视频内容生产乱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摆拍剧本、技术生成方式,散布虚假信息,曲解事实真相。第二,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短视频平台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渠道。人们在享受短视频所提供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深受短视频内容生产乱象的侵扰。当前互联网短视频内容生产乱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摆拍剧本、技术生成方式,散布虚假信息,曲解事实真相。第二,内容违背公序良俗,传播错误价值导向,冲击公众认知。第三,不良短视频内容形成负面示范,诱发不良言行。从生产者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乱象背后的价值逻辑,可发现互联网短视频内容生产的四维价值逻辑,其中算法逻辑是生产技术之基,游戏逻辑是生产娱乐之魂,利益逻辑是生产盈利之旨,政治逻辑是生产价值之向。最后提出四个层面的治理策略:技术层面上多方面完善算法,优化推荐机制;内容层面上生产优质内容,强化教育引导;思维层面上优化内容生产思维,过滤不良信息;制度层面上强化三方协同监管,严格网络监管,以净化网络空间。
互联网短视频;内容生产;价值逻辑;治理策略
短视频最早兴起于美国,以2011年短视频应用Viddy正式上线为开端,彼时Viddy的定位是帮助用户汲取知识、分享生活[1]。作为一种新型社交应用,短视频以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实时性、易操作性,符合Web3.0时代去中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自此之后,不到几年间,全球短视频市场飞速发展。中国互联网短视频行业同样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社交平台也纷纷进军短视频市场,如2022年以后,搜狐视频、爱奇艺和腾讯视频相继与抖音达成合作,以实现长短互促、产业共荣。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达到99.7%,其中短视频稳居第三,用户使用率为93.8%。[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3],以实现源头防治,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短视频平台作为网络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摆拍视频泛滥,虚假和低俗内容大行其道等,亟须对其规范整治,为广大网民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网络带来了新的娱乐方式和社交方式,但若不加以适当控制,将会引发新的垄断和不良影响。正如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在《技术垄断》中所提出的,每一种新技术都是利弊同在的产物[4]。当前,短视频生产乱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播虚假信息,曲解事实真相
碎片化的短视频加速了“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一些内容生产者通过摆拍制作、技术生成,恶意剪辑事实真相甚至故意制作和散布虚假信息,引导舆论,触发公众情绪爆点,破坏舆论生态。
1.摆拍制作。摆拍短视频主要指人为策划、表演、伪装成真实事件的短视频。这类短视频为追逐流量,将“创作”变成“操作”,呈现出“轻真相重故事、弱信息强情绪”的“新闻漂移”特征①。某些网红为获取流量,编造剧情,摆拍制作,成为“新黄色新闻”②的传播者。如“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的视频,经过持续发酵,几度峰回路转,吸引大量网民关注,最终经调查核实,该视频为摆拍制作,涉嫌传播网络谣言,被公开处罚[5]。
2.技术生成。一些视频制作者利用技术手段“移花接木”合成视频内容,误导公众,成为制作和传播虚假信息的源头。其中既包括利用剪辑技术恶意拼接视频,也包括运用ChatGPT、Sora模型自动生成视频的情况。更有甚者,利用换脸技术和语音合成技术进行人脸替换和人声合成,以此混淆视听,引发伦理和安全问题。例如AI“复活”已故明星,发布者虽声称是一种情感慰藉,但这种行为打着温情的名义,实则是消费逝者,涉嫌侵犯肖像权,构成违法[6]。
(二)传播错误观念,冲击公众认知
营造文明、和谐、友善的网络空间环境,离不开正确的内容价值导向。然而,在现实中,部分短视频存在传播错误观念、挑战公众认知底线等问题。
1.传播错误价值导向。近些年,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借助短视频平台卷土重来,“个人主义”“泛娱乐化”“炫富享乐”等充斥着短视频空间,给网民特别是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年轻网民带来严重的思想冲击。某些短视频博主自曝月赚500万,花费1100万购买顶级住宅等,这类短视频以奢侈生活为卖点,以炫富为流量密码,助长了青少年模仿消费和炫耀之风,容易让青少年错误地将金钱和财富作为对人生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形成扭曲、唯利是图的价值观。
2.挑战公众认知底线。部分短视频内容生产者通过以讹传讹、拉一踩一等方式,煽动对立情绪,破坏民族关系和社会氛围。部分短视频生产者认为“唱衰是流量密码,骂怼是变现方式”,奉行所谓的“碰瓷经济模式”,在视频中或是造谣诋毁民营企业,侵犯企业的合法权益,破坏网络环境,或是刻意制造诸如“给住院婆婆吃泡面”之类的矛盾对立,严重损害社会公序良俗。
(三)形成负面示范,诱发不良言行
短视频全民参与度高,部分短视频展现的不良举动,涉及色情擦边、打造低俗人设、进行恶意营销以及展示高危行为等内容。这些不良举动不仅违背了社会伦理道德,有些也违反了法律法规,形成不良示范,甚至危害社会安全。
1.色情擦边。尼尔·波斯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指出,随着电视时代的到来,一切信息都能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分界线越发模糊,儿童被迫提前进入充斥冲突、性爱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失[7]。短视频的出现拓宽了“色情”“擦边”内容的传播渠道,一些短视频生产者通过不良暗示吸引眼球,诱导用户点击,获取不当利益。如2023年一条“400万粉丝网红发布擦边视频被封”的消息冲上热搜[8]。此类短视频账号的行为不仅违反了平台规则,更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序良俗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低俗人设。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557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73.7%的受访者曾刷到低俗劣质短视频[9],这些短视频制作粗糙、脱离生活实际、哗众取宠,利用特效和道具,打造低俗人设,无底线挑战用户审美,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青少年信以为真,形成不良示范。
3.虚假营销。利益驱使下,一些商家或利用公众人物形象和声音,或通过网红、达人带货的方式诱导消费者购买问题产品。包括直播带货切片在内的这类虚假营销案例中不乏混淆概念、货不对板、编造产品功能和数据等的情况。而根据《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2024)》,营销宣传问题位居首位,且连续三年呈增长趋势,其中虚假广告宣传占比较高。[10]
4.显露危险举动。部分短视频内容存在高危行为,尽管此类短视频上线了风险提示,但是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隐患巨大。如2018年有一名年轻爸爸模仿短视频内容,抓住两岁女儿向上翻转180度时失手,导致孩子头部着地,脊髓严重受损。
短视频乱象的背后,隐藏着多种复杂因素。本文基于算法逻辑、游戏逻辑、利益逻辑和政治逻辑,对这些影响因素展开深入剖析。
(一)算法逻辑:推荐技术的操控
算法推荐技术根据用户浏览记录,推测用户偏好,在国内最早应用于今日头条。之后,抖音、快手等平台也纷纷引入算法推荐技术,借助用户的历史数据,构建用户画像,实现短视频内容精准推送。算法推荐技术的背后是算法的操控。学者彭兰指出,算法推荐技术激励用户针对性进行内容生产,无形中控制着用户的劳动[11]。算法技术贯穿短视频内容生产的全过程,包括为内容生产者提供技术支持和创作灵感,进行内容审核,因此短视频内容生产受算法逻辑的主导。
1.用户画像推荐算法。用户画像是短视频平台推荐系统的重要工具,通过收集用户数据信息,并根据信息对用户进行标签化分类,构建用户画像[12]。短视频内容生产者可基于这些数据,创作特定用户群体感兴趣的内容,吸引用户关注;算法推荐技术也会根据用户标签进行个性化推送。
2.“协同过滤推荐”的设置。短视频平台主要应用协同过滤算法,并将这种推荐算法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物品的过滤推荐,另一类是基于用户的过滤推荐[13]。基于物品的过滤推荐是系统从内容出发,寻找喜好相同内容的用户,并将他们喜欢的视频内容进行相互推荐。基于用户的过滤推荐,则是系统先找到与某个用户喜好相似的目标群体,再将该群体喜欢的内容推荐给该用户。协同过滤算法主要基于用户的喜好来进行推荐,对于系统来说,短视频本身内容的重要性排在各类型短视频的受众之后。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则意味着必须由过去的迎合受众转变为迎合算法。为获得关注度,内容生产者必须创作出能够被系统识别的内容,以实现“推流”。
3.算法审核机制。短视频智能审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短视频内容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审核,识别和分析视频中的画面、音频和文字,检测是否存在违规内容。一方面,智能审核能够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短视频,快速给出审核结果,大幅提高了审核效率。另一方面,智能审核技术存在误判和漏判情况。且审核过程中对用户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可能引发用户对隐私泄露的担忧。此外,智能审核难以制定一套适用于所有人的统一规则,无法充分保障每个人的权益。
(二)游戏逻辑:泛娱乐化的主导
短视频丰富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提升了人们的娱乐体验。从广义上来讲,短视频也具有能带来愉悦和沉浸体验的游戏特性。西方学者认为游戏是文化与文明的本源,是人类创造力的表现。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John Huizingga)认为文化与游戏密不可分,文化必须体现游戏精神[14]。短视频的全球流行已成为互联网文化的一种新形态,其内容生产融入了游戏逻辑,使用户在不知不觉中沉迷其中。
1.猎奇欲的满足。短视频借鉴游戏中的关卡设计,在开头设置悬念激发观众好奇心。悬念使用户处于期待和探究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加专注地观看短视频。如许多短视频开始部分会加入音乐、画面等营造神秘氛围,或者由视频主人公向用户提出挑战,以激发用户的好胜心和好奇心。此外,这些短视频并非一次性将所有重要信息展现出来,而是分阶段、分层次地逐步展开,让用户能够更深入地沉浸在视频内容中,体验解开谜团的乐趣,从而大大提升内容的吸引力和用户满意度。
2.虚拟性的建构。在游戏中,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设置游戏角色,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达到的愿望。短视频平台借鉴游戏特性,让生产者可以改变自己的性别、身份等,突破现实伦理束缚,扮演着与现实生活不相符的角色,在此过程中释放天性。另一方面,短视频内容生产者的动态化和画面感的表达,在让自身享受虚拟世界快乐的同时,也满足了用户的想象。
3.奖励机制的刺激。部分短视频借鉴游戏中的奖励机制,通过设置奖励来引导观众参与互动。例如,用户在完成某些挑战或猜对答案后可获得小礼品或优惠券等。有些短视频创作者还会邀请用户分享在参与过程中的趣事,以增强互动性。通过这样的奖励和互动机制,用户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有机会获得实际物质奖励,从而会更积极地参与到短视频内容的二次创作与互动中去。这种游戏化的方式不仅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还增强了生产者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游戏逻辑虽为短视频抓住用户眼球提供了思路,但泛娱乐化的主导下,“娱乐至上”的价值取向让很多短视频盲目追求“好玩”“刺激”,低俗、庸俗与媚俗的趋势越发显著,侵蚀着用户的价值观,严重影响用户的认知行为,污染网络生态环境。
(三)利益逻辑:利益变现的驱使
无论是算法逻辑还是游戏逻辑,它们都是短视频平台吸引用户的技术和手段,并非平台的最终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各自的利益有关。”[15]利益才是短视频平台持续发展的核心追求。短视频的兴起让商业资本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价值,大批短视频应用密集上市,成就了短视频市场的繁荣。表面上来看,短视频只是内容生产者和用户之间的选择和分享,实质上“利益变现”才是其底层逻辑。
1.“流量至上”。流量是短视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指标。在短视频平台,用户的注意力是最重要的资源,只有赢得用户的关注,才能实现流量变现的可能。为此,很多短视频创作者,特别是很多自媒体创作者,为了获取流量不择手段,一味迎合用户偏好,通过设置争议性议题,利用相关技术,生产热点话题等方式吸引用户注意力,进而再利用广告或者商品实现流量变现。
2.受众商品论。“受众商品论”由达拉斯·斯麦兹(Dallas W.Smythe)提出,该理论认为受众所接收的信息等,是一种刺激物,即“免费午餐”,而真正被作为商品的是受众[16]。短视频平台吸引海量用户,引导用户在观看短视频的同时观看广告,受众在观看广告中完成购买行为,实现了受众的劳动过程[17]。而活跃在这些短视频背后的是形形色色的MCN机构,他们作为短视频运营者,通过提供内容制作、推广、变现等相关服务支持,帮助创作者提升影响力和收入。例如,巨量引擎是字节跳动旗下负责广告服务的平台,连接广告商和生产者,通过将用户数据规模化,助力广告商精准推送。在这一平台生态中,“穿山甲”③(见图1)作为巨量引擎旗下的第三方广告变现工具,帮助合作者通过巨量引擎获得更多用户,为开发者提供低成本且高变现能力的盈利渠道。
图1 2020年9月16日穿山甲超级聚星大会宣布
全新品牌升级 图源:穿山甲
(四)政治逻辑:意识形态的冲击
互联网自身具有寡头特征与属性,往往容易形成权力的垄断[18]。短视频的背后,同样是资本的支配和控制。资本借用信息技术来重塑垄断、重塑政治[19],而短视频圈层化的特性加剧了这一现象的形成。
1.垄断化的内容生产。技术与资本结合,易被资本操控,按照“资本的意愿”运作。短视频平台利用技术实现对数据的控制和垄断,通过限制数据的流通和共享,维持自身数据优势,进而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此外,技术垄断增强了资本遮蔽性,加速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资本将自己的价值理念以隐蔽的方式输入到平台,使内容生产者在无意识中完成内容生产和传播。
2.圈层化的内容舆论。有学者将当前舆论分为“三个地带”,这“三个地带”总体上相互独立,其中坚持正能量的主流媒体是“红色地带”, 既包含主流媒体正面声音,又包含自媒体批判性评论的是“灰色地带”,存在大量激烈批判内容的是“黑色地带”[20]。各个圈层相互割裂,形成“信息茧房”,造成用户思维僵化,用户只能接触到有限的信息范围,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全面了解,且各圈层间难以互相理解,使得处于圈层中的用户在作出决策或判断时缺乏全面和客观的依据。更有一些西方势力借机煽风点火,将西方意识形态输入国内市场,企图腐蚀用户思想,进行“精神驯化”。那些处于“黑色地带”的用户极易成为西方势力的目标,跟随其煽动散布各种负面言论,扰乱党心民心。
短视频平台的开放性加剧了多元思潮碰撞,冲击着传统权力结构,影响用户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认同,为西方势力提供了新的渗透途径。在圈层化导致的“信息茧房”效应叠加下,“群体极化”现象愈发显著,导致用户观念进一步固化,加剧政治认同的分化[21]。
互联网短视频领域内容导向失范、不良内容多发等问题,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近年来,中央网信办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意图集中整治短视频乱象,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而要从根源上解决短视频行业乱象问题,必须构建长效机制,从技术、法律等层面加以规范引导,明确平台、创作者、用户等相关主体的责任和边界,以促进短视频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多层面完善算法,优化推荐机制
算法技术的分发“异化”催生了短视频内容的导向失范[22]。内容生产者在正式发布制作内容之前,需要先经过算法技术的审核、理解与归类。算法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直接决定一个作品能否发布、浏览量高低等。为此,需要完善技术标准,提高算法透明度,优化推荐机制。
1.完善算法技术标准。技术按人工设定的标准运行,缺乏灵活性,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难以有效识别和过滤不良信息。亟须完善算法技术标准,通过注入主流价值观的党媒算法,将主流价值观与个性化服务相融合,细化对不良信息的识别标准。例如,中国蓝TV自主研发的“新蓝算法”引入了“温暖度”这一正能量价值权重指标,能够根据用户的行为数据和偏好,推荐用户感兴趣的正能量内容,实现了正能量与大流量的融合。
2.提高算法透明度。“算法黑箱”“算法霸权”等是算法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这些都源于算法技术的不透明性。从算法本身着手,让平台承担起算法责任,是近年来国家对算法监管的主要思路。如2024年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启动关于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的专项行动,明确提出要全面公示热搜榜单算法原理,提升榜单透明度和可解释性,其目的就是让算法从“幕后走到台前”,从而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并自行选择信息来源或推送机制。
3.优化算法推荐机制。首先,算法在推荐时,除考虑用户兴趣,还应将视频内容质量和时效性纳入到推荐机制中,平衡算法的相关性和多样性,实现优质内容的有效推流。其次,优化生产分配机制,平台可反向利用算法推荐技术,关注同质化内容,积极开展内容去重、打散干预等工作。同时,避免“重指标轻质量”的情况,不能片面地将点赞率、转发率等量化指标作为流量分配的唯一依据。最后,优化反馈机制,简化反馈流程,建立多样化的反馈方式,对优质内容赋予较高的推荐权重,使优质内容触达更多用户。
(二)聚焦优质内容,强化教育引导
优质短视频内容对于吸引用户、建立品牌声誉以及传播教育功能等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健康的短视频生态环境,离不开短视频平台的引领。只有立足于对优质内容本身的呈现和分享,才能让短视频平台真正成为积极、向善的文化阵地。
1.重视优质内容生产。一方面,短视频平台要善于发现优秀作品。主流媒体发布的内容具有权威性,能提供深度分析。自媒体发布的内容则更具灵活性,贴近生活,容易引发用户共鸣。平台要秉持发现的眼光,寻找兼具深度和广度的优质内容,并提高其推荐权重。另一方面,对优质内容生产者给予支持,如提供行业趋势、热点话题、用户反馈等信息,以及相关技术应用工具,助力生产者提升创作水平。
2.强化主流价值引领。首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短视频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形式,其呈现的内容关乎一个时代的心灵感受和精神风貌。生产者要不断提升短视频的审美能力,挖掘其价值内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作导向,提升短视频内容的品位。其次,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短视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短视频创作可将现代流行元素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传承。例如,基于大唐不夜城节目《盛唐密盒》的同名短视频账号“盛唐密盒”(见图2)自发布首个作品起,短短一个多月便吸粉超180万,其火爆背后反映的是网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求知与认同。最后,进一步加强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引导。好的短视频之所以感染人,关键在于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悬浮无根、夸张猎奇的短视频内容泛滥,不仅侵蚀人的身心健康,还影响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助长社会浮躁风气。只有回归现实生活的土壤,扎根当代文化语境,让主流价值观走进普通人的内心深处,短视频才能真正走通、走远。
图2 盛唐密盒变装视频截图 图源:抖音@盛唐密盒
(三)优化内容生产思维,过滤不良信息
短视频内容生产的初衷旨在分享知识、生活与快乐,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娱乐需求的增长以及资本的介入,使流量成为了许多生产者争相追逐的首要目标,滋长了其内容同质化、低俗化倾向。因此,迫切需要从多个层面对短视频创作者加以规范和引导,促使其转变生产者算法思维、流量思维。
1.转变算法思维。首先,理解算法的本质和作用。内容生产者要认识到,算法仅仅是一种工具,真正能够吸引和留住用户的,是那些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和价值性的内容。其次,在生产过程中要注重内容的创新和独特性。避免盲目追求热点,应根据自身专长和兴趣,创作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内容。
2.打破流量思维。首先,生产者需要提升自身认知水平,摒弃“唯流量论”,回归视频内容本身,注重对视频所在领域的深耕细作,从追求数量和浏览量转向追求内容的深度和质量。其次,关注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更加注重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和服务,以此吸引和留住用户。最后,深入挖掘用户价值。在流量思维下,用户往往被视为简单的数字或点击量。然而,每个用户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需求。因此,应鼓励内容创作者深入了解用户的兴趣、偏好和行为,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内容服务,增强用户的黏性和忠诚度。
3.坚守本土思维。首先,重视本土文化元素的运用。本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内核的反映,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短视频内容生产中,可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元素,推陈出新,打造多元融合新亮点。其次,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守住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底线,通过呈现关于家庭、友情、爱情等主题的故事,传递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最后,秉持“积极借鉴、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思路。在短视频内容生产过程中,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同时也要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
(四)强化三方协同监管,严格网络监管
短视频开启了全民创作的时代,创作者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短视频内容良莠不齐,除了优秀的原创视频内容,还充斥着大量低俗、暴力等不良内容。因此要从政府、平台和用户三个维度,加强对短视频的全面监管。
1.加强政府监管。首先,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短视频内容生产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多变性,监管部门需要及时跟进短视频最新动态和发展,发现问题,追踪问题,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法律规范。其次,加强对短视频内容生产的全方位监管,包括内容来源、内容审核、举报渠道等,以便采取更加及时有效的执法手段。再次,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短视频内容生产涉及文化、广电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共同监督。最后,严格规范短视频平台的营利行为,指导其建立健全粉丝数量管理、营利行为监管等制度机制,将营利收益与信息内容合规情况紧密挂钩,并加强对重点平台和关键环节的管理,严格监管“新黄色新闻”。
2.完善平台审核机制。首先,平台要优化审核技术,将技术与伦理相结合,提高智能技术的识别度和准确度,加强对AI视频的审查力度。其次,打造一支专业的人工审核队伍,确保短视频内容生产符合规范。审核队伍应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准确判断视频内容的质量和合规性。最后,建立严格的处罚机制。对于不良信息要从根源上杜绝传播,一旦发现违规视频,平台应立即下架并删除,对违规生产者要采取警告、封号等处罚。对于严重违规的用户,应拉入黑名单,限制其相关活动。
3.鼓励用户监督。首先,用户自身应提升媒介素养,增强对信息内容的判断力和鉴别力,避免盲目轻信。其次,用户应强化监督举报意识,熟悉短视频平台的举报功能,发现不良内容时及时举报,助力营造健康、积极的短视频内容平台。最后,用户还可参与平台的社区管理和讨论,向平台提出意见和建议,推动平台完善内容生产监管机制。
综上所述,互联网短视频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但同时也带来了网络乱象。基于短视频内容生产的算法逻辑、游戏逻辑、利益逻辑和政治逻辑四维价值逻辑,分析短视频乱象的深层次原因,可发现算法技术和游戏体验只是资本变现的手段,其目的在于追求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流量至上”的观念捆绑了短视频内容创作,导致虚假、低俗、同质内容泛滥,部分西方势力也趁机进行渗透,严重冲击主流价值观,影响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为了破解这一困境,还需要从源头寻找解决方案:多层面完善算法,优化推荐机制;聚焦优质内容,强化教育引导;优化内容生产思维,过滤不良信息;强化三方协同监管,严格网络监管。从技术、内容、生产者和监管四个角度进行完善和提升,引导短视频制作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规范有序发展,净化短视频平台,持续推动良好网络生态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张梓轩,王海,徐丹.“移动短视频社交应用”的兴起及趋势[J].中国记者,2014(02).
[2] 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5.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26.
[4] Postman N.Technopoly: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M].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2.
[5] “秦朗寒假作业丢巴黎”系摆拍引流 当事"网红"博主道歉[N/OL].中国青年网,2024-04-13.https://news.youth.cn/sh/202404/t20240413_15192994.htm.
[6] AI“复活”已逝明星在网上成了一门生意[N/OL].央视网,2024-03-22.
[7] Postman N.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M].New York: Basic Books,1982.
[8] 400万粉丝网红发布擦边视频被封 永久封禁!禁止其直播带货[EB/OL].搜狐网,2023-07-12.
https://www.sohu.com/a/697066723_121011905scm=1102.xchannel:325:100002.0.6.0.
[9] 哪些短视频乱象榜上有名?版权问题、炫富攀比、内容低俗位列前三[N/OL].中国青年网,2023-04-06.
https://www.360kuai.com/pc/9af183e8419f8940a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10] 2024年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8个问题影响电商行业规范健康发展[N/OL].中国质量报,2025-03-20.https://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25-03/20/content_9097772.htm.
[11] 彭兰.算法社会的“囚徒”风险[J].全球传媒学刊,2021(01).
[12] 魏玲,郭新悦.融合用户画像与协同过滤的知识付费平台个性化推荐模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03).
[13] 张佳.短视频内容算法——如何在算法推荐时代引爆短视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
[14] Huizinga J. Homo Ludens: A Study of the Play-Element in Culture[M]. Boston: Beacon Press,1955.
[1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 Smythe D W. Communications: Blindspot of Western Marxism[J].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77(02).
[17] 陈诚,陈翔云.网络2.0时代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评述[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02).
[18] 喻国明,李彪.互联网平台的特性、本质、价值与“越界”的社会治理[J].全球传媒学刊,2021(04).
[19] 涂良川.平台资本主义技术逻辑的政治叙事[J].南京社会科学,2022(02).
[20] 吉鹏.网络空间政治认同的生成逻辑、建构困境与提升路径[J].理论导刊,2023(07).
[21] 张志安,张美玲.互联网时代舆论引导范式的新思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05).
[22] 邱立楠,顾倩莲.走向清朗:短视频内容生产的价值转向、逻辑理路与实践向度[J/OL].中国编辑,2024-04-07.
①“新闻漂移现象”指新闻活动,特别是职业新闻生产传播活动对事实世界的偏移或背离,以及对新闻事实的扭曲性建构。
②“新黄色新闻”指一种新型的新闻形态,主要存在于短视频平台,借鉴了传统“黄色新闻”的一些特点。这类新闻标题和内容往往具有煽动性,但缺乏真正的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
③“穿山甲”是巨量引擎旗下的视频化广告平台,聚合了优质媒体,为开发者提供用户增长、流量变现、LTV提升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和成长方案,推动广告价值高效转化。
基金项目: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课题(GH-240065)
来源:融媒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