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享誉世界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8岁学戏,10岁在北京广和楼登台演出《天仙配》。15岁搭喜连成班,当年秋,艺名改为“梅兰芳”。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梅兰芳名列探花。曾应邀赴日本、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享誉世界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8岁学戏,10岁在北京广和楼登台演出《天仙配》。15岁搭喜连成班,当年秋,艺名改为“梅兰芳”。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梅兰芳名列探花。曾应邀赴日本、美国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代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工青衣,兼演刀马旦,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表演艺木流派,世称“梅派”。
2024年是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梅兰芳纪念馆完成修缮改造提升、重新开放后推出的“最美奋斗者——梅兰芳艺术人生展”等展览,持续吸引着各界观众。本报从这些展览入手,撷取梅兰芳如何努力让西方看懂京剧、梅兰芳和他的“智囊团”、梅兰芳的书画“朋友圈”三个片段,通过采访梅兰芳先生后人、梅兰芳纪念馆研究人员等,深入挖掘其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陆续为读者展现梅兰芳先生在促进京剧艺术对外传播交流方面的开拓性实践,梅兰芳先生识人善听、与团队的双向奔赴、相互成就,以及他在戏曲与书画艺术上相融相生的创新精神,也为我们当下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诸多启发。
梅兰芳在美国檀香山剑舞表演剧照 梅兰芳纪念馆藏
2月里,惠风和畅的一天,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的梅兰芳纪念馆陆续迎来众多访者,有步履缓慢的老者、结伴而行的中年夫妇、手持相机的年轻人……
2024年9月,梅兰芳诞辰130周年之际,纪念馆完成了修缮改造提升,以崭新面貌向社会公众重张开放。重张后的梅兰芳纪念馆推出常设展览“最美奋斗者——梅兰芳艺术人生展”,客似云来。
在展览“传播·文化使者”板块的访美部分,一张旧照片引人注目——身着大衣、头戴礼帽的梅兰芳倚靠在轮船栏杆上,双手自然下垂、交叉叠放在手杖上,目光从容温和却似乎充满忧思。正是这艘名为“加拿大皇后号”的轮船,载着梅兰芳开启了他1930年访美演出序幕。
此时的他,在想什么呢?
1930年1月18日,梅兰芳从上海乘轮船离开码头,开始了他的美国之行。这一行前期历经七载筹备。谈起这段佳话,不得不先提到一个关键人物——齐如山。
齐如山曾留学欧洲,学习和了解了大量西方戏剧知识。回国后的他潜心于中国戏曲的研究与改良,并在与梅兰芳结识后为其编创了大量新戏。
早在1915年,齐如山就帮助梅兰芳编创了他的第一出古装新戏《嫦娥奔月》。该戏创新舞台、创制舞蹈,一经上演便获得了大众和舆论的赞誉,当时驻中国的美国公使保罗·芮恩施在看完这出戏后也是赞不绝口。
1919年,即将完成在中国的公使工作返回美国的保罗·芮恩施,在饯别会上发表临行演说时表示:“若欲中美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是请梅兰芳往美国去一次,并且表演他的艺术,让美国人看看,必得良好的结果。”
齐如山对此颇以为然。他深信:“中国剧可博得美国人的欢迎,并且可在世界上占一席之地,梅兰芳的艺术也可得到欧美人士相当的赞许。既然有这两点可以相信,那么他若到美国去表演,当然能够成功,既能成功,对梅君、对中国剧、对两国国民的感情,三者必都有极大益处。”
彼时刚在日本成功完成公演的梅兰芳得知此事后也怦然心动。在齐如山的鼓励和游说下,梅兰芳对将中国传统京剧推广到世界有了更为长远的打算。
1923年前后,梅兰芳一行人正式进入访美前期筹备工作。在之后的7年多时间里,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1930年访美行前筹得了15万美元,供出国演出、游历考察之用。款项的确定,为梅兰芳访美演出在经济上铺平了道路。
筹款之余,行前宣传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首先,齐如山带领团队先编写了一部《中国剧之组织》,里面详尽地介绍了京剧的唱白、动作、衣服、盔帽、胡须、脸谱、砌末、音乐8个方面的知识。整部书共六七万字,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为了让外国人更加顺利地通读了解,齐如山又找自己的女儿帮忙绘制书中关于戏曲的插画,共计16幅,基本涵盖戏曲的各个方面。
接着,团队又筹备编写一部梅兰芳的传记,当时设定全书分为七章,包含梅兰芳的家世、京剧旦角的起源和地位、梅兰芳的创作及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梅兰芳在国际上的交往和影响等内容。全书4万余字,又加上了许多照片和书画。
最终,团队决定,将《中国剧之组织》和《梅兰芳传》合印成一册,书名就叫《梅兰芳》。
此外,梅兰芳的访美团队还特地编写了一百余篇临时送往各报馆进行宣传的文字,同时为梅兰芳编写了几十篇讲话稿,用于接待新闻记者。
这些书籍和文字对梅兰芳的访美之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较于文字,更能给大众以直观感受的,还是图画和照片。基于这样的初衷,梅兰芳的访美团队开始在展现中国戏曲艺术概貌的图谱绘制上下起了功夫。
在整理的过程中,团队选出了对于戏曲必不可少的几部分,分成15类,共计近二百卷轴、一千九百多幅图画,这些图画全面展示了有关中国戏曲的剧场、行头、古装、冠巾、髯口胡须、扮相脸谱、砌末兵器、乐器宫谱以及身段舞谱等内容。
身段舞谱是整个图谱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如今,梅兰芳纪念馆专门在馆内南院将访美图谱的部分图画还原成一比一的比例进行展览。直至今日,这些图谱对京剧乃至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全面而直观的介绍,仍然很难超越。
如何让观众接受中国戏曲里的唱腔,访美团队有妙招。
团队商议,把预备演出的几场戏编成五线谱,让外国人先看谱,可以在一些西方乐器上先试着弹奏听听,等到他们逐渐熟悉和习惯后,就自然容易入耳了。
为此,团队首先聘请梅兰芳的琴师徐兰沅和笛师马宝明,把各戏的唱腔先编成工尺谱,接着又请来当时中国知名的民乐音乐家刘天华,请他将工尺谱翻译成五线谱……
经过七八个月的往复修正,一部《梅兰芳歌曲谱》才算大功告成。全书共分两册,一册为传统京剧工尺谱,另一册为西方五线谱,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用西方五线谱记谱的中国京剧曲谱集。
在访美演出剧目的安排上,梅兰芳和访美团队也费尽了心思。
在访美前的7年间,梅兰芳和他的团队向那些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以及熟悉国外情形的留学生请教,哪些剧目适合在国外演出。因为许多长久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已经熟悉了中国的文化和习惯,所以团队把重点放在了初次来中国的外国访客身上。他们把外国人爱看的戏列成一个单子,并且根据观众的喜爱程度投票。
经过五六年的统计,最终确定了一些受到外国人青睐的剧目,这既包含梅兰芳所主演的《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等梅派剧目,还包括《群英会》《空城计》《捉放曹》等其他剧目。
在确定这些剧目后,为了能够更加符合西方人的欣赏习惯,齐如山又对这些剧目进行了重新整理。西方演出一般很少超过两个小时,所以当时团队就商议安排在美国的演出每天晚上不超过两个小时,共安排三出戏,头场和末场由梅兰芳演出,中间穿插一场其他剧目。这样一方面可以让观众换换口味,另一方面也可让梅兰芳不至于太累。
对于访美演出所演剧目的说明,团队也是煞费苦心。
为了让西方人看懂京剧到底“演的是什么”,访美团队在写剧目说明时格外详尽:戏的大概历史情形,所演片段是整出戏的哪一段,一段唱词、一段念白是什么意思,角色的动作身段是什么含义等。这样一来,看戏的人更加省力且更加容易了解和领会。当时就此总共编写了三四万字,翻译成英文,印成了一本本小册子。
当然,访美团队的准备工作还远不止这些。
从出国前半年开始,团队就经常举行小讲座讲述外国的情况,包括礼仪、待人接物的注意事项以及吃饭穿衣等。与此同时,团队还请人教授英文。这样的排练,也持续了近半年的时间。
在京剧服装、乐器、舞台设计、剧场的布置等方面,访美团队做了精心筹备,意在给前来观剧的美国人以鲜明的“中国”印象。不仅梅兰芳的行头是全新制作的,就连其他角色穿戴的服装也是量身定做的,材料全部使用中国的绣花绸缎,花式也都是最具中国传统艺术特色的。
经过近7年的准备,梅兰芳访美的筹备工作基本上完成。1929年11月,梅剧团正式对外公布了访美演出消息。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反响。
1930年2月17日,梅兰芳正式开始了他在纽约的公开演出。
当晚在纽约四十九街剧场,开演之前,总导演张彭春首先用英文做“导赏”,说明中国戏曲的组织、特点、风格以及一些动作身段所代表的意义。整场演出由梅剧团到美国后特别邀请的华侨杨秀主持,演出每个剧目之前都先由她用英文对剧情进行讲解。
梅兰芳在纽约首次亮相的第一出戏是《汾河湾》。为了让美国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剧团把这出戏的名称改为《一只鞋的故事》,将重点放在了薛仁贵回家后发现妻子床下有一只男人的鞋子从而产生疑心的这个噱头上,让美国观众很自然地融入剧情当中。
演到最后一出《刺虎》,梅兰芳身着华丽的宫装,戴着熠熠生辉的凤冠登上舞台。曲终之后,舞台上灯光大亮,当时已是深夜11点,但台下没有一个人离开座位,他们拼命鼓掌,想再次目睹这位“东方美人”的尊容。梅兰芳着戏服来到台前,行着中国传统的万福礼向台下致谢,等卸妆之后穿着长袍马褂再次上台时,台下再次疯狂了。
谁也没有想到,刚才还是婀娜多姿、发出柔声细语的东方美女,竟然是一位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帅哥。台下的许多观众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纷纷上台向他献花,光花篮就有50多个。梅兰芳抱着20多束鲜花,还有人不断地往他怀里送花,结果应接不暇,拿了这个,掉了那个……
访美之行不只演出,文化交流更是重点。
此次访美期间正处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代,梅兰芳先后访问了西雅图、纽约、芝加哥、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等城市,演出72天,演出反响越来越好。不仅如此,美国各地政界、演艺界、学界以及侨界人士都与梅兰芳进行了交流和会晤。
到达洛杉矶的当晚,梅兰芳应剧场经理邀请参加一个酒会。酒会邀请了许多文艺界的知名人士,其中就有大明星卓别林。在经理的介绍下,两人正式相识。
卓别林说:“您的大名我早有耳闻,今日真是幸会。想不到您这么年轻,就享此大名,真是让人羡慕。”
梅兰芳看着面前这位风度翩翩的绅士,脑子里浮现的全是他在影片里的形象:“十几年前我就在银幕上看到过您,您的手杖、礼帽、小胡子和大皮鞋真有意思。刚才看到您,我简直认不出来。因为您的翩翩风度与舞台上真是判若两人!”
二人因为都对自己的艺术有着很深厚的理解和体验而打开了话匣子。梅兰芳说,卓别林在无声电影中运用动作和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展现剧情、打动观众,这也正是京剧演员在舞台上所面临的课题。卓别林对梅兰芳了解并欣赏他的表演感到非常高兴。
之后,他们又聊起了京剧中的丑角,这是卓别林很关心的话题,因为丑角的表演与他的表演有着相似之处,都含有滑稽的喜剧色彩。可惜这次梅兰芳一行所演出的剧目,只有《打渔杀家》中的师爷是丑角,卓别林不免有些遗憾。
梅兰芳表示,希望卓别林有机会到中国访问,那时一定能看到很多丑角的表演。卓别林欣然答应。6年后,卓别林果然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与梅兰芳再次相逢,把酒言欢。
访美期间,梅兰芳还被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分别授予文学博士头衔。这两个博士学位不仅是对梅兰芳个人的认可,更是对中国京剧艺术的褒扬。
如今在梅兰芳纪念馆展厅的访美之行的照片墙上,镶上相框的梅兰芳持博士学位证书照的老照片,庄重而又意义非凡。这张照片是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它记录了梅兰芳将中国京剧艺术传播到美国的历史时刻。
庭院里的老树摇曳枝丫,梅兰芳纪念馆又迎来了几位新的到访者……
(梅兰芳曾孙、梅兰芳纪念馆馆员梅玮,梅兰芳纪念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站博士后张芳对本文亦有贡献。)
文章来源 | 中国文化报
*文章及图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已标明来源,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即作处理。
《百年巨匠-梅兰芳》宣传片
《走进新中国的百年巨匠——梅兰芳》
央视《朝闻天下》报道纪录片《百年巨匠·京剧篇》开机
2015年7月13日,《百年巨匠·京剧篇》开机仪式在北京梅兰芳纪念馆举行
2015年7月13日,在《百年巨匠·京剧篇》开机仪式上,《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先生与梅兰芳先生之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尚小云之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女士,荀慧生亲传弟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女士等合影
2023年12月2日,名家名段演唱会结束后合影 (车梅摄影)
国家京剧院王勇院长与《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 (车梅摄影)
《百年巨匠——梅兰芳》 文物出版社
监制 | 厚轩
编辑 | 易辰 神奇海螺
“百年巨匠”
《百年巨匠》音乐篇经典作品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
《百年巨匠》百位大师风采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百年巨匠》京剧篇“龙凤呈祥”及名家名段演唱会在梅兰芳大剧院成功演出
大型文化项目《百年巨匠》是中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为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师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百年巨匠(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
《百年巨匠》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连续两年入选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是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项目、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和纪录片重点项目(2018),还是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项目,也是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北京市政府文化创新发展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区文化艺术创作扶持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已获得31项纪录片大奖。
2013至2017年,《百年巨匠》第一季43位大师的拍摄已全部完成,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百年巨匠》第二季57位大师的拍摄已于2018年启动,增加了科技篇、教育篇、体育篇、国学篇、建筑篇、中医篇、戏曲篇。
拍摄完成的《百年巨匠》纪录片,陆续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发现频道、国际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各省级卫视、海外电视台等国内外241家平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屡创同类纪录片收视率新高。《百年巨匠(国际版)》启用8种语言向全球播出。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20年7月根据CSM全国测量仪统计结果,《百年巨匠》累计触达受众共102亿人次。
《百年巨匠》系列丛书已连续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学习读本,发放到全国近千所高校。
《百年巨匠》已成为文化领域最高端的现象级品牌之一,并以其独特优势搭建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和展示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来源:百年巨匠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