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2023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增城区中医医院在全国620家中医综合医院中脱颖而出,首次荣膺A等级,排名位居5%-20%方阵。
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2023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增城区中医医院在全国620家中医综合医院中脱颖而出,首次荣膺A等级,排名位居5%-20%方阵。
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被誉为公立医院“高考”,涵盖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四大维度34项核心指标,是检验医院综合实力的权威标尺。
时间回到了2024年6月,广州市增城区中医医院刚举行了三甲医院挂牌仪式,成为了增城首家本土创建的三甲医院。很多人好奇,这家不到一岁的三甲区级医院,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从“区域标杆”到“国家方阵”的快速发展?它的成长经历能否给一些区县医院带来有效的经验?
中西医协同创新打造区域医疗高地
从某个角度分析,增城区中医医院在省级重点专科建设领域实现“零的突破”的时间节点与学科布局,体现了医院从区域性中医院向现代化三甲医院的跨越式发展脉络。
事实上,增城区中医医院底子不弱,2009年就实现国家级特色专科的第一次突破。那时,医院根据区域脑卒中高发的特点,重点建设中风脑病专科与针灸康复科,最终入选国家管理中医药局评选的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专科。
不过,特色专科不代表是优势专科。2024年,广东省中医药局“十四五”省级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增城区中医医院急诊科和骨伤科成功入选。
在医院院长王儒平看来,增城区首次有中医类专科入选省级重点专科,标志着医院从“特色专科”向“省级优势专科”的跨越,为创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提供了核心支撑。
“坚持中医院姓中”是否意味着中医医院就不能拥有现代医学技术?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所有中医医院的管理者。
但是,作为一名从广东省中医院成长起来的临床医疗专家与医院管理专家,王儒平清晰知道,构建“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中西医协同创新体系,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现代医学手段激活中医药潜能。
中西融合便是区域中医院发展的一把利器。很快,增城区中医医院在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同时,紧跟现代医学技术,推动中西医学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瞄准急危重症。医院建立了卒中、胸痛、心衰、创伤、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五大急救中心,将中西医结合应用于危急重症救治。例如,在急性心梗患者抢救中,心内科介入团队通过西医介入手术开通血管,术后结合中医针刺、穴位敷贴等疗法加速康复,显著提升了救治成功率;在妇科急危重症的救治中,如异位妊娠、黄体破裂休克,手术联合中医药的综合干预模式体现了中西医协同治疗的优势,既能通过手术快速解除危及生命的病理状态,又能通过中医药早期干预,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调理整体功能、促进术后康复;普外科在结直肠癌手术中推行“围术期中医调理方案”,缩短了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开展中医结合路径管理。医院制定60个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推广66项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如艾灸、刮痧、拔罐等)。很好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我们坚持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在中医思维指导下,既运用中医诊治手段,又运用西医知识,双管齐下,为病人解除病痛困扰。”王儒平说。
多措并举造就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首家本土创建的三甲医院,增城区中医医院始终将中医药传承创新视为发展的核心任务,形成了“师带徒”为主体的传承机制,通过建设合理的人才发展梯队,让更多医学人才站上舞台“C位”。
王儒平说,医院以“名医工作室”为载体,建立“老中青”三代传承梯队,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师徒结对模式,系统整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特色诊疗技术。一方面,医院建立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数据库,收录典型病例、方剂配伍等资料,供青年医师随时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云查房”“学术直播”等形式,与广东省中医院等三甲医院开展远程学术交流。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医院注重发挥学科带头人的“领头羊”效应,通过“名医、名科、名院”建设推动整体水平提升。例如骨伤科学术带头人刘伟栋教授带领团队率先在区域内开展肩、全髋、髋膝关节置换翻修术等术式,不仅填补多项技术空白,还在治疗中充分发挥中医特色,运用中医正骨、整脊、点穴推拿等多种疗法,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加速康复进程。
输血也要造血。刘伟栋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传承团队和继承人,显著提升了专科诊疗水平,增强了中医骨伤的技术实力,助力打造“名医、名科、名院”。
骨干人才的定位是什么?医院设立“中青年科研基金”,鼓励骨干青年人才参与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医院共获得34项市级以上课题,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4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
基层是解决医疗资源发展不均衡的前沿阵地。医院通过大力开展中医医联体工作,与基层医院建立60个专科联盟、72 个延伸病房,累计派出1000余人次专家下沉基层,打通“省—市—区—镇—乡—村”六级医疗网络,将选派资深专家及青年骨干医生到基层医联体单位驻点出诊,近三年累计培养基层中医骨干100余名,带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60%,很好地助力增城获评国家中医药示范区。
学科建设是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医院实施“亚专科细分”策略,寻求学科发展的新突破。如骨伤科细化为关节、脊柱、手足显微烧伤、创伤等四个亚专科,每个亚专科由资深专家领衔,聚焦特色技术攻关。如关节骨科团队在传承中医正骨手法的基础上,创新手法复位与微创固定技术,使复杂骨折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缩短 2.3 天。
一个团队就是一面旗帜。王儒平说,医院将传承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设立“中医药传承创新奖”,对在学术传承、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团队和个人给予重奖,既让更多人才竞相涌现,也让员工充分享受医院发展的红利。
文化建设培育服务型医疗生态
不久前,93岁的陈奶奶因车祸入院,但陈奶奶家庭条件一般,其子女为生活奔波繁忙,因此常常只能让她独自一人留院医治。不过,外科医护团队并没有忽视陈奶奶,在为奶奶进行常规治疗外,还给她过生日,送蛋糕送祝福,这一点让陈奶奶备受感动。
医院医生冬天看诊都会先搓热手、把听诊器放在手心焐热一下;全院医护人都尽量把电梯、停车位留给病人使用;行政人员都会提早10分钟到岗随时为临床服务……
王儒平强调:“增城区中医医院在处理医患关系时,把双方看作同一战壕的战友,我们要把病人当亲人,多点换位思考,不仅医疗技术要精湛,更要细微处体现关心和温暖。”
为何要倡导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王儒平说,每一名医护人员都有自己的第一次:第一次扎针、第一次看门诊、第一次手术……“正是因为患者的信任和支持,才使年轻医生有机会成长为专家。”
以病人为中心,就需要解决患者的痛点。为了解决群众等候中药时间长、中药饮片的煎煮工艺复杂、煎药时间长的问题,医院通过调研多方比较,推出中药代煎代送“一站式”服务。
2023年以来,医院持续开展“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提升群众就医体验”活动,比如提高服务效率,先后开通预约诊疗、自助挂号、自助发药、打印报告,床边结算、预约住院、移动支付、“5G急救”、中药代煎代送服务,增设夜诊、节假日门诊、日间手术,组织志愿者为群众提供就诊咨询、导诊等便民服务,为急危重及老弱特需患者提供“一站式”全程陪同接送服务。
以病人为中心,就要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真正为患者解决身体痛楚。近3年,医院已成功开展超过60项新技术新服务,其中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等多项技术,填补了区域的技术空白。
在新技术新项目的强劲驱动下,医院临床诊疗水平稳步提升,断肢、断指再植、心脑血管介入治疗、微创内镜手术、关节置换等医疗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还创新性地推出了火针、自血疗法、火龙罐、火龙灸等中医特色治疗手段,有效满足了区域内老百姓的健康需求。
“医院首先是治病救人的地方,只有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才能实现治病救人的天职,为患者解除痛苦。才能不辜负社会对医院的期望与包容。”王儒平说。
作为医院管理者,王儒平对“外”强调“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对“内”要重视“一切以员工为重心”。
“对人的最大关怀,莫过于对其成长和成才的关怀。”王儒平说,医院以党建为引领,以员工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能为根本,将员工的学习机会、职务晋升、成就感等激励因素纳入人文管理,为员工的成长和成才创造条件。
科室文化建设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延伸,取得很大的进展。如肾病科的“水”文化、心内科的“火”文化、骨伤一科的“竹”文化等各具特色的科室文化很好地增强科室内部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
在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增城区中医医院以精益化文化建设为突破口,构建了一套“从患者到员工”的管理体系,消除每一个环节浪费,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医院管理之路。王儒平说,此次“国考”进位升级,不仅为广州建设“中医药强市”提供了基层样本,也为全国地市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探索出可行路径。
南方+记者 黄锦辉
【作者】 黄锦辉
广东健康头条
来源:精神振奋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