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点:右前肢启动,左前肢随后,右后肢与左后肢依次跟进,形成对角线交替步态。
一、步序类型
1. 十字型(Cruciate)
CA: RF(右前)→ LF(左前)→ RH(右后)→ LH(左后)
特点:右前肢启动,左前肢随后,右后肢与左后肢依次跟进,形成对角线交替步态。
实验意义:健康小鼠的典型协调步态,反映脊髓中枢模式发生器(CPG)功能正常。
CB: LF(左前)→ RF(右前)→ LH(左后)→ RH(右后)
特点:左前肢启动,右前肢随后,左后肢与右后肢依次跟进,反向对角线交替。
实验意义:常见于加速或转向时的适应性步态。
2. 交替型(Alternate)
AA: RF(右前)→ RH(右后)→ LF(左前)→ LH(左后)
特点:右前肢与右后肢交替移动,左前肢与左后肢随后交替(同侧交替)。
实验意义:提示前肢主导的运动控制异常(如脑卒中模型)。
AB: LF(左前)→ RH(右后)→ RF(右前)→ LH(左后)
特点:左前肢与右后肢交替,右前肢与左后肢随后交替(异侧交替)。
实验意义:代偿性步态,见于脊髓部分损伤或运动通路轻度受损。
3. 旋转型(Rotate)
RA: RF(右前)→ LF(左前)→ LH(左后)→ RH(右后)
特点:右前肢带动左前肢移动,左后肢优先于右后肢,形成左旋趋势。
实验意义:单侧小脑或基底节损伤的典型表现(如帕金森病模型)。
RB: LF(左前)→ RF(右前)→ RH(右后)→ LH(左后)
特点:左前肢带动右前肢移动,右后肢优先于左后肢,形成右旋趋势。
实验意义:提示对侧脊髓或运动通路严重损伤(如脊髓半横断)。
二、实验应用总结
来源:老钱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