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纵览中国数千年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犹如一道无形的轨迹,贯穿着王朝的兴衰与疆域的变迁。战国时代,地处西陲的秦国,在历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和商鞅变法的深刻影响下,积累了强大的国力。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推行“书
天下大势,分分合合没个头?
纵览中国数千年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犹如一道无形的轨迹,贯穿着王朝的兴衰与疆域的变迁。战国时代,地处西陲的秦国,在历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和商鞅变法的深刻影响下,积累了强大的国力。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试图构建一个万世一系的帝国。
秦始皇去世后不久,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点燃了反秦的烽火。随后,六国旧势力纷纷复辟,刘邦、项羽等豪杰也趁势而起,席卷天下。过数年鏖战,刘邦最终击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汉朝,天下再度归于一统。
汉朝历经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和汉武帝的开拓,国力达到鼎盛,但其末年同样逃不过外戚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黄巾起义爆发的命运,最终分裂为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西晋虽短暂统一,但旋即爆发“八王之乱”,引来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与起事,开启了长达近三百年的南北朝大分裂时期。
直至隋文帝杨坚结束分裂,再次统一中国。然而隋朝如同秦朝一般,二世而亡,其统一成果被唐朝继承。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日益严重,最终导致了五代十国的又一次大分裂。北宋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但未能统一燕云十六州,且始终面临北方辽、金等强大政权的压力,最终偏安江南。
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建立了空前辽阔的元朝,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却未能长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不足百年便被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明朝建立,汉人政权复归。这种循环往复的分合大势,背后交织着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统治策略、内部矛盾等诸多复杂因素。
自古北方多强悍,南方真的偏文弱?
审视中国历史上多次南北对峙与统一战争的进程,北方力量往往在军事上展现出更强的冲击力和战略主动性,最终实现对南方的征服或整合,形成了所谓“北强南弱”的历史印象。明朝的建立便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案例。出身淮西布衣的朱元璋,以南京为基地,逐步扫平南方群雄,然后挥师北伐,成功推翻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最终定都南京,开创了明王朝。
历史的惯性似乎依然强大。朱元璋的四子,长期镇守北方边疆、实力雄厚的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从其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永乐皇帝朱棣登基后不久,便力排众议,决定迁都北平(后改称北京)。这一决策,固然有“天子守国门”的战略考量,意在加强对北方蒙古残余势力的防御,但也客观上将政治中心重新移回了北方。
到了明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首先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殉国。随后,盘踞东北的满清在吴三桂等降将的引导下入关,迅速击溃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尽管南方各地先后拥立了福王、唐王、桂王等南明政权,试图抵抗清军,延续明祚,但这些政权内部倾轧严重,缺乏统一有效的指挥,最终都未能抵挡住清军的铁蹄,相继覆灭。统一中国的大业,最终还是由来自北方的清朝完成。
将目光投向更早的三国时代,雄踞江东的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和一支强大的水师,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刘备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其水军实力一度令北方强敌望而却步。三国归晋的历史结局,却是继承了北方曹魏基业的西晋王朝,在经过充分准备后,于公元280年兵分多路,水陆并进,突破长江防线,最终灭亡了东吴,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这种“北强南弱”现象的形成,其原因复杂多样。北方地区历史上长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的前沿,严酷的生存环境和频繁的战事,可能锤炼了更为强悍的民风和军事力量。同时,北方广阔的平原地形更利于骑兵等机动作战力量的展开,而骑兵在冷兵器时代往往具有战略优势。
朝堂之上风云变,君强臣弱轮流转?
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下,皇权与臣权(尤其是相权或权臣势力)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的博弈与调整之中。当君主年富力强、手腕高明时,往往能有效驾驭群臣,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反之,若君主年幼、孱弱或疏于政务,则可能导致权臣崛起、外戚干政或宦官专权,甚至出现臣子权势压过君主的局面。
汉武帝刘彻在位五十四年,对内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任用酷吏整顿地方豪强,并通过桑弘羊等人实行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等政策,将国家经济命脉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对外则发动大规模战争,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名将远征匈奴,解除了北方边患,开拓了广阔的疆域,将汉朝的声威推向顶峰。
仅仅几代之后,到了汉元帝刘询时期,情况便发生了变化。元帝性格相对柔仁,对朝政的掌控力减弱,导致宦官石显等人得以专权,外戚王氏家族的势力也开始膨胀,为日后王莽篡汉埋下了伏笔。面对匈奴,汉元帝时期也显得力不从心,只能采取和亲政策,将宫女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以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
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则是权臣治国的代表。在万历皇帝朱翊钧即位之初年仅十岁的情况下,张居正得到了太后和司礼监太监冯保的支持,主持朝政长达十年。他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清丈全国土地以纠正赋役不均,推行“一条鞭法”简化税制、增加财政收入,整顿吏治、裁汰冗官、加强考成,使得一度松弛的朝政为之一振,国家财政状况也大为改观。
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众多官僚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其个人行事也颇显专断。在他去世后不久,长期被压抑的万历皇帝和反对派势力便迅速展开反攻倒算,张居正被抄家,其改革措施也大多被废止。这些权臣的经历,生动地诠释了君臣权力关系的复杂性与残酷性。
越是乱世烽烟起,思想火花越亮堂?
纵观中国思想文化史,那些最具原创力、最为多元活跃的思想高峰,往往出现在社会秩序崩坏、战乱频仍的“乱世”之中,而非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列国纷争不已,旧有的宗法等级秩序和社会结构被剧烈冲击和重塑。
各种社会力量和阶层,尤其是“士”阶层的崛起,为新思想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土壤。孔子周游列国,整理六经,创立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试图重建社会秩序;老子则提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奠定了道家的基础;墨子倡导“兼爱”、“非攻”,代表了下层民众的诉求;法家代表如韩非子则主张以严刑峻法治国,富国强兵。
此外,还有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诸多流派,他们围绕着如何治国安邦、如何理解世界、如何安身立命等根本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与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这些思想成果,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
与之相似,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黑暗的时代。西晋短暂统一后迅速瓦解,北方陷入“五胡乱华”和十六国混战,南方则经历了东晋和宋、齐、梁、陈的朝代更迭。长期的战乱、门阀政治的腐朽、以及人生的无常感,使得许多士人对传统的儒家名教产生了怀疑和幻灭。
这种社会现实催生了玄学(新道家)的兴盛。以何晏、王弼、嵇康、阮籍等人为代表的玄学家们,重新注释《老子》、《庄子》、《周易》,探讨“有无”、“本末”、“言意”等抽象的哲学问题,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越。与此同时,文学艺术也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化和抒情性。
王羲之在兰亭雅集中挥洒自如,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展现了晋人风度的潇洒蕴藉;陶渊明不满官场黑暗,选择归隐田园,创作了大量描绘自然风光和隐逸生活的诗篇,开创了田园诗派;以嵇康、阮籍为首的“竹林七贤”,更是以饮酒、服药、清谈、放浪形骸的行为方式,表达对世俗礼法的蔑视和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
佛教也在这一时期广泛传播,并与中国本土文化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了思想界的面貌。相比之下,在一些相对统一和稳定的时期,如强盛的汉朝和唐朝,虽然文化事业也取得了辉煌成就(如汉赋、唐诗),但思想领域的原创性和多元性,似乎不及上述乱世。可见,社会的剧烈动荡和旧有秩序的瓦解,虽然带来了苦难,却也可能打破思想的桎梏,激发人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更具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
参考资料:[1]吴天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分期[J].中州学刊,2025(3):99-109
来源:作家杨文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