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4年11月的湖南中医药大学建校90周年庆典上,安排了一个极具意义的环节——湖南中医药大学向4位国医大师刘祖贻、孙光荣、熊继柏、潘敏求授予终身教授,引领后学们传承创新。
在2024年11月的湖南中医药大学建校90周年庆典上,安排了一个极具意义的环节——湖南中医药大学向4位国医大师刘祖贻、孙光荣、熊继柏、潘敏求授予终身教授,引领后学们传承创新。
文脉相沿、人脉相连、学脉相续。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时代命题里,一部湖南中医药大学发展史,可以映照湖湘中医药教育事业的过去和未来。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湘中医高等教育源头
时间回到中国近代,随着西学东渐,西方医学在神州大地广泛传播,中医药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当时医界不少有识之士努力吸收西方文明,探索中医药发展与新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路径,又不失国医之根本。
这个时期的中医药界,为了“借助他山而不援儒入墨”,以继承和保存传统医学,中医教育开始由传统的世传师授和自学的方式,逐步向学校教育的方式转变和发展,兴办了一批中医学校。
1885年浙江名医陈虬在瑞安创办了利济医学堂,是我国最早的中医学堂。那么湖南最早的中医学堂在哪里?据《湖南中医药大学校90年校史》记载:1896年长沙朱云谷(字雨田),在东乡堂坡创办乐全医馆,开湖南中医堂馆教学之先河;之后于1903年又在长沙丝茅冲开办中医学堂。
同样是1903年,湖南医学实业学堂正式开办,招收学生开展中医教学,同时辅设有数理化等其他自然科学课程——这是湖南官办中医药学校的开端。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医药却陷入“尬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时任教育总长汪伯唐主张“废止中医”以行西学。在1912年北洋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中,只有西医专门学校而没有提及中医,大学医类学科分为医学与药学两门;所颁布各科学校令中也没有把中医药学列入,而是把中医药学教育排斥在医学、药学教育之外——这就是引起轩然大波的“漏列中医案”。
“漏列中医案”引发了近代医学史上的首次中医抗争救亡运动,中医界一直为将中医教育纳入学校体制而不懈努力。湖南中医药教育也在“夹缝里”顽强生长。其中不得不提的是1923年创办的“明道医校”,这是湖南省最早的中医专科学校。
“明道医校”是由世代行医的郑修成创办,郑家行医从康熙年间开始,郑修成之子是近代著名中医妇科专家郑守谦。郑守谦继承并发展了“明道医校”,在中医黑暗时期,学校成为湖南中医教育的重要阵地。
当时的湖南中医界名流吴汉仙为湖南《大公报》20周年纪念刊文中记载:“吾湘国医运动建立时期,首推郑君守谦之尊翁郑修成先生,时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创办明道医校,守谦继之。”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郑守谦奉调赴京任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妇科主任,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1969年病逝于北京。
1931年3月17日,中央国医馆成立,并制定了《国医条例》(后改为《中医条例》),给当时中医学校办学带来契机。湖南中医药界先后办起10余所中医学校,其中规模较大、影响较深、办学时间较长的,是1934年成立的湖南国医专科学校(湖南中医药大学前身)。
图为吴汉仙。1930年,吴汉仙决定办湖南国医专科学校(即湖南中医药大学前身),1933年冬季学校创办,1934年3月17日学校正式成立并开始招生,吴汉仙任副校长;1937年吴汉仙任校长。
这所由当时湖南中医药界名医吴汉仙、张牧庵、易南坡等创办的私立专科学校,是湖南第一个中医相关的高等教育学校,汇聚了当时湖湘中医界大量优秀中医人才为师资。湖南国医专科学校创办后,以学校为主发起的文化运动,为争取中医合法地位作出了重大贡献。
《湖南中医药大学校90年校史》记载,湖南国医专科学校1934年春季正式招生,首届招生80余人。首先在长沙市青山祠租用民房,该处为宁乡中学旧址。学校创办时因资金困难,教室仅两大间,另外租用楼房一栋为宿舍,形式上很像一所私塾学社。
在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的艰难时期,湖南国医专科学校赓续中医教育,弘扬医术仁心。学校自1934年创办至1941年停办,一共只招收7个班级,学生大部分来自长沙附近或衡阳附近。在可查询的毕业生名单里,涌现出任应秋、谭日强、夏度衡等一批中医名家,这些师生成为后来的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湖南中医学院及湖南省各个中医医院的骨干人才。
与此同时,规模较大、延续至今而代有发展的还有于1934年始建的湘省国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前身),它为湖南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湖南国医专科学校秉承湖湘中医文化的优良传统,造就了一批国医国药的优秀专门人才。这些人才和优良的办学传统、自强不息的国医精神,为湖湘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厚重的基础。”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戴爱国介绍。
可以说,湖南国医专科学校是湖湘中医高等教育的源头,也为后来本科教育模式下的湖南中医学院培养输送了人才,其于动荡时局中艰难创办、坚守中医教育的精神,在湖湘医学史上留下了一段熠熠生辉的历史。
三所机构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的继承和发展。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湖南中医药事业也翻开了新的篇章。
在这一段历史时期,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湖南省立中医院、湖南中医院研究所相继创立。三所机构既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引领和推动湖南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也为湖湘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1951年3月至9月举办的湖南第一期中医进修班,其中教学人员率先参与了国家医院工作或组织联合医院(诊所),为解放初期省会长沙的中医事业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湖南中医药大学校90年校史》记载,湖南第一期中医进修班是由当时的湖南省人民政府卫生处和湖南省中医学会在湖南国医院举办,著名中医易南坡、郑守谦、王纾青、周执中、李聪甫、郑艺文、彭崇让、谭日强等从教,青年中医易希园、文健堃、陈养和等70余人从学。
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第一班学员毕业留影。
湖南和平解放以后,各级人民政府陆续接管各类医院,并积极创办和建设新的医院。1952年1月,湖南国医院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湖南省立中医院;1953年,湖南省卫生厅以该院为基地成立了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1957年,又在此成立了湖南中医药研究所(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的前身),与学校、医院一体管理。湖南中医药研究所为湖南省乃至全国的中医药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科研成果,成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
1959年秋,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迁往长沙市建湘北路省卫生干部学校内,学校更名为湖南省中医专科学校,实则为两块牌子、一套人员。《湖南中医药大学校90年校史》记载,其之所以分设出“专科学校”,是使学校超越“进修”的教育形式,生源不必限定为“在职”人员。分设中医、中药两个专科班,学习年限分别是3年和4年,为大学专科层次教育。
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医教育事业亟待恢复与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创立和发展有力推动了湖南中医高等教育走向全新的发展阶段,为湖南中医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培养模式、教材建设等方面,这些宝贵的资源为湖南中医学院的创建奠定了基础。”戴爱国说,后来湖南中医学院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的先期探索。
1956年1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采取中医传统的带徒方式培养年轻人才,提出还要开办中医学院。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主席作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批示后,我国中医药教育事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1958年11月,当时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文教办与卫生部联合在河北省保定市召开全国中医中药工作会议,会议对继续办好中医学院作了进一步工作安排。当时全国各地已有13个省市先后成立了中医学院。这次会议号召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要加快创建中医学院的步伐。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委员会作出决定,在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的基础上创办湖南中医学院。1959年在长沙市南郊魏家冲(今东塘、砂子塘附近)征得土地157亩,筹建湖南中医学院。1960年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整体迁入新址,正式成立湖南中医学院。
1960年11月1日,湖南中医学院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医专业60级新生入学典礼举行,这一天被定为湖南中医学院校庆纪念日。从此,湖南有了一所国家教育序列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中医院校。
湖南中医学院成立后,经历多次合并和变迁:1965年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迁入学院,1972年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1984年更名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迁出学院,1990年原湖南科技大学成建制并入学院,2002年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与学院合并,2006年学院主体迁入含浦新校区并升格更名为湖南中医药大学,2022年湖南中医药大学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再次分家。
湖南中医学院早期建校劳动场景。
湖南中医学院早期建校劳动场景。
湖南中医学院时期历经45年,大致经历建院初期艰苦办学、“文革”十年动荡办学、改革开放后振兴发展三个阶段。戴爱国介绍,这一时期,学校逐步彰显办学优势和特色,成为湖湘中医教育的主力军。
2006年,湖南中医学院更名为湖南中医药大学后,先后获得国医大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长江学者”零的突破,学校入选“国内一流建设高校”,多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建设学科”,不断有杰出人才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教学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3年,学校办学定位从应用型高校向学术型高校跨越发展。
“学校要服务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强化有组织的科研,积极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集中大攻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努力打造成为极具活力的创新策源地、方案提出地和国际交流合作地。”戴爱国说。
可以看到,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代表的近代湖湘中医药教育发展史,正是我国中医药教育向上生长的缩影。
现在的三湘大地,中医药高等教育格局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龙头,以职业教育为补充,形成了涵盖研究生、本科、专科、继续教育的多层次体系,同时注重产学研融合与国际化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湖湘特色与创新活力。
来源:力量湖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