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你有没有发现,中国的神话故事,比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几乎都发生在西周以前?往后几千年,历史照写、皇帝照换,就是没了神仙妖怪。
这事儿说来真挺怪,难不成神仙们都“退休”了?其实背后原因不简单,既有历史的事儿,也有现实的讲究。
一不小心,你还真会被这些“瞎编的故事”骗了几十年。到底为什么神话只流行在那个时代呢?
神话时代的黄金纪元
远古时期,中国神话世界丰富多彩,神、人、鬼三界界限模糊。
此时期诞生了大量生动鲜活的神话故事,它们不仅是原始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更是人类早期集体想象力的壮丽呈现。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是中国最早的创世神话之一。
据传,混沌初开之时,盘古诞生在一团混沌之中。他用巨斧劈开天地,分出阴阳。历经一万八千年,天日渐高,地日渐厚。
当盘古死后,他的身体转化为世间万物:气成风云,声成雷霆,左眼成太阳,右眼成月亮,四肢五体化为四极五岳,血液化为江河,筋脉化为地里,肌肉化为田土,毛发化为草木,牙齿骨骼化为金石,精髓化为珠玉,汗流化为雨露。这一神话生动展现了先民对宇宙起源的朴素想象。
女娲补天则讲述了另一位伟大神祇的故事。
传说天柱不周山倒塌后,天空出现大洞,引发洪水泛滥,野兽肆虐,给人间带来灾难。
女娲熔炼五色石,补缀苍天,又斩断巨龟四足作为新的天柱,最终平息了灾难。这个故事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灾害的理解与对和谐秩序的向往。
共工怒撞不周山的故事则体现了神话中的冲突元素。
传说共工与颛顼争夺天帝之位失败后,怒而撞向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造成巨大灾难。这一神话反映了早期氏族部落间的权力斗争。
精卫填海是一个充满悲情色彩的神话。
炎帝之女女娃在东海溺水身亡后,化身精卫鸟,日复一日衔来小石子和树枝,立志填平东海为父亲报仇。这一神话表达了先民对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
刑天舞干戚则讲述了一位勇猛神灵的故事。
刑天与黄帝争夺帝位,被斩去头颅,但他仍用胸部的乳头作为眼睛,用肚脐作为嘴巴,挥舞着盾牌和斧头继续战斗。
这一神话展现了原始先民崇尚武力与不屈精神的文化特征。
在这个时期,神话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人们理解世界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
神明直接干预人间事务,神人之间频繁往来,构成了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世界图景。
颛顼的决断:神话管控的开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部落联盟形成,权力结构日益复杂,神话的泛滥开始对统治秩序构成挑战。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作为黄帝之孙的颛顼登上了权力巅峰。
作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统治者,他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神人频繁往来造成的社会混乱。
颛顼时期,巫风盛行,各种宣称能与神明沟通的巫师四处活动,借此获取权力和财富。
民间流传着无数神异故事,有些甚至挑战统治权威。颛顼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发展,将难以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
颛顼采取了一项划时代的政策决定——"绝地天通"。
这项政策的核心是切断神界与人间的直接联系,确立了神话传播的"备案制"。从此,只有官方认可的神明才能被崇拜,只有官方版本的神话才能被传颂。
具体措施包括:限制巫师活动范围,规范祭祀仪式,统一神明谱系,并建立专门机构监管神话传播。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神话开始从自由创造转向制度化管理,标志着中国神话发展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
颛顼的"绝地天通"政策虽然在表面上是为了防止妖魔鬼怪祸害人间,但实质上是对思想文化领域的一次重大整顿,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这项政策的实施,使得民间自发产生的神话故事大为减少,神话创造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特权。
周公治礼:神话体系的制度化
西周的建立是中国古代神话演变史上的又一个重要节点。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王,建立了周朝。
商朝统治者崇尚神权,实行残酷的人祭制度。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经常以人牲祭祀祖先和神灵,甚至一次祭祀就可能杀害数百名奴隶。
这种做法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还使民众生活在恐惧之中。
周武王在推翻商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周王朝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神仙管理体系",其核心就是著名的《封神榜》制度。
传说周武王在战胜商纣后,将参与这场正邪大战的365位有功之士封为神仙,分别管理天界、人间和地府的各项事务,形成一个严密的神仙官僚体系。
周公是这一制度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
作为周朝早期最重要的政治家,周公在摄政期间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将神仙体系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之中。
他编订了详细的祭祀规程,规定了不同级别的贵族可以祭祀的神灵范围,使神权完全服务于王权。
周公制定的礼仪系统极为复杂精细,涵盖了从天子到平民的各个社会阶层,包括婚丧嫁娶、宗庙祭祀、朝聘会同等各种场合。
这套制度将神话从自由想象的领域拉入了严格的政治规范之中,神话的创造不再是为了解释自然现象,而是为了证明统治的合法性。
周朝统治者提出"以德配天"的统治理念,强调天子行使权力必须符合天道和德行。
这一思想进一步强化了政治权力的神圣性,同时也为神话的发展设定了新的框架——神话必须服务于道德教化和政治稳定。
孔子之后:神话的边缘化和文学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神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发生了进一步变化。
这一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理性思维兴起,对传统神话提出了挑战。
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观点,这一简短却意义深远的表述,标志着理性思维对神话思维的超越。
孔子并非否认鬼神的存在,而是主张人们应当尊重却不过分亲近鬼神,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现实社会和人伦道德上。
这一思想的提出,进一步加深了神人分离的文化理念。随着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人定胜天"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人们开始相信,人类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而非完全依赖神明的恩赐或惩罚。
在这种思想氛围下,神话创作不再是主流文化活动,而是逐渐边缘化。
统治者更加重视历史编纂而非神话创作,《左传》《国语》等史书开始取代神话成为主要的文化载体。
即使是记录神话的《山海经》,也以地理志的形式出现,而非纯粹的神话集。
值得注意的是,神话并未完全消失,而是转化为文学创作的题材。
到了汉代以后,神话开始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复兴,但这些作品已经不再具有宗教意义,而是作为文学想象和政治讽喻的工具。
唐宋时期,神话元素广泛融入诗词文赋。
明清小说如《封神演义》《西游记》等作品,虽然大量使用神话素材,但实际上是借古讽今,通过神话故事反映现实社会问题。
至此,中国神话完成了从原始信仰到政治工具,再到文学题材的完整演变过程。
神话失去了原有的神圣性,成为服务于政治和文学的文化资源。
西周之前的神话故事之所以丰富多彩,正是因为它们产生于神话思维尚未受到严格约束的时代。
而西周以后神话的稀少,则反映了理性思维和政治制度对神话创造的限制。
中国神话的终结并非偶然,而是文明演进的必然结果。
从颛顼"绝地天通"到周公建立礼乐制度,再到孔子倡导"敬鬼神而远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民族思想从蒙昧走向理性的历程。
神话的终结不是文化的退步,而是文明的进步,它标志着人类开始用理性的眼光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这种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珍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蜀山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