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暑期档,《封神》以震撼视效与戏骨云集的阵容杀出重围,但最令观众动容的并非特效场面,而是李雪健饰演的西伯侯姬昌。这位抗癌23年、声带严重受损的老演员,以近乎无声的表演掀起舆论风暴——有人为他的演技泪洒影院,也有人质疑“台词都说不清,为何还要用他?”
【事件聚焦:老戏骨与病痛共舞】
2023年暑期档,《封神》以震撼视效与戏骨云集的阵容杀出重围,但最令观众动容的并非特效场面,而是李雪健饰演的西伯侯姬昌。这位抗癌23年、声带严重受损的老演员,以近乎无声的表演掀起舆论风暴——有人为他的演技泪洒影院,也有人质疑“台词都说不清,为何还要用他?”
面对争议,导演乌尔善的回应一锤定音:“他不用演,他就是文王!”一场关于艺术本质的全民辩论就此引爆。
【争议漩涡:残缺的台词 VS 封神的演技】
1. 技术派的拷问:
当李雪健嘶哑模糊的台词从大银幕传来,部分观众直指“影响观影体验”。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流浪地球2》中已出现AI修复刘德华年轻面容的案例,为何《封神》不采用配音或声音修复?技术派认为,“演员生理缺陷不应让观众买单”。
2. 艺术派的震撼:
但更多观众在姬昌痛食“伯邑考肉饼”的戏份中彻底破防——李雪健颤抖的手指、充血的眼眶、几乎窒息般的吞咽,让这场没有一句台词的表演封神热搜。有影评人犀利点评:“当流量明星靠配音演戏时,真正的演员用骨头在说话。”
【导演剖白:选角背后的生死哲学】
面对质疑,乌尔善在采访中透露两大关键抉择:
· 拒用配音:“李老师的声音像被烈火灼烧过的青铜器,那种破碎感正是姬昌历经丧子之痛后的灵魂震颤。”
· 细节重构:原剧本要求四大伯侯正对纣王,李雪健却坚持侧身而坐。“这个改动让姬昌‘永不臣服’的骨血瞬间立住,这是只有吃透角色灵魂的演员才能做到的。”
导演更曝光震撼内幕:李雪健拍摄时需全程佩戴助听器,却精准捕捉对手演员0.1秒的微表情变化。这种“用眼睛听戏”的功力,让年轻演员直言“像上了一堂表演大师课”。
【行业镜像:老戏骨生存战背后的时代之痛】
李雪健的困境撕开影视圈残酷现实:
· 技术碾压人性? 当4K镜头放大每条皱纹、AI修音一键消除瑕疵,演员的“不完美”是否已成为原罪?
· 老龄演员困局: 数据显示,近5年国产片60岁以上主演占比不足3%,而好莱坞这一数字高达17%。《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中82岁霍普金斯斩获奥斯卡,印证“衰老本就是表演资源”。
值得玩味的是,陈凯歌新作《志愿军》仍力邀李雪健出演。这或许暗示:当流量泡沫退去,市场正在重估“表演质感”的真正价值。
【观众觉醒: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表演?】
《封神》上映后,一组数据耐人寻味:
- 某票务平台“李雪健演技”搜索量暴涨300%
- “姬昌无声哭戏”抖音二创视频播放破5亿
- 豆瓣高赞短评:“他让我相信,3000年前真有个人为苍生扛起了泰山”
这届观众用行动证明:在工业化快餐式表演泛滥的今天,人们依然渴望那些“用生命雕刻角色”的震撼。 正如网友所言:“我们嫌弃的不是老演员的伤病,而是年轻演员连伤病的资本都没有。”
【未来启示录:当艺术与残缺和解】
李雪健事件留下三重思考:
1. 技术伦理: AI修音该成为演员的“医美刀”,还是艺术真实的“刽子手”?
2. 行业标准: 是否需要建立“特殊演员保障机制”,让老戏骨不再“用健康赌角色”?
3. 审美教育: 当《封神》用4年培训新人演员骑射,《志愿军》要求全员军训,或许答案早已浮现——**真正的表演,从来与完美无关,只与真心相连。
69岁的李雪健仍在书写中国演员的骨气。下一个问题留给我们:准备好接纳更多“不完美”的震撼了吗?
来源:A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