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善孝为先"的古训在屋檐下回响千年,可当白发爬上鬓角,许多老人却困惑地发现:存折上的数字越积越多,子女的电话却越来越稀。我曾在小区棋摊上听过张伯的叹息:"给儿子买了房,请了保姆,结果中秋团圆饭就我一人。"这让我想起《论语》中孔子那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如
"百善孝为先"的古训在屋檐下回响千年,可当白发爬上鬓角,许多老人却困惑地发现:存折上的数字越积越多,子女的电话却越来越稀。我曾在小区棋摊上听过张伯的叹息:"给儿子买了房,请了保姆,结果中秋团圆饭就我一人。"这让我想起《论语》中孔子那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如今多少子女把"养"字做成了银行流水,却忘了孝字里那颗跳动的心。
《礼记》有云:"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可当下多少子女把"尊亲"简化成节日转账的提示音。莫言在散文《母亲的遗憾》里写过这样一幕:他成名后接母亲到北京同住,特意买了带暖气的房子,可母亲总念叨"老家的炕头能焐热脚丫子"。直到母亲离世,他才明白那些数字密码终究抵不过儿时冬夜共眠的体温。
钱锺书之女钱瑗在《我们仨》中回忆,最幸福的时光不是留学英伦的光鲜岁月,而是全家挤在清华园宿舍里,围炉夜话的温馨。当杨绛先生住院时,钱瑗每天带着自制的流食,坐在病房外的小马扎上,用棉签蘸水给母亲润唇。这些画面里没有珠宝华服,却让"孝"字在朴素中熠熠生辉。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知行合一,方为真孝。"曾氏家族八代兴旺的密码,不是曾国藩留下的万贯家财,而是他亲撰的《家书》里那些"勤俭持家""谦谨立身"的训诫。曾国藩七十大寿时,拒绝子女重金操办的宴席,只让家人煮了碗长寿面。这种淡泊物欲的家风,让曾氏后裔在百年动荡中始终保持着精神贵族的气节。
反观《红楼梦》中的贾赦,用金银为贾琏铺就仕途,却养出个纨绔子弟。当贾府败落时,贾琏对亲妹妹巧姐的遭遇都袖手旁观。这恰应了《朱子家训》的警示:"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真正的孝道传承,是父母用言行在子女心田播撒的德性种子。
《孝经》开篇即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可当代多少子女把"孝"字拆解成"老"在上"子"在下的等级符号。杨绛先生与女儿钱瑗的相处之道值得深思:钱瑗在病重时,仍坚持整理父亲的笔记,杨绛则默默陪她整理病榻旁的书籍。这对母女用相互成全的姿态,诠释了"孝"字里的平等与尊重。
《人世间》里的周秉昆,面对父亲周志刚的传统权威,没有选择盲从。他在父母病榻前既尽孝道,又坚持带着全家搬进光子片老屋,用"顺乎亲意"与"自立自强"的平衡,让孝道在现代社会找到了落脚处。这种孝不是牺牲自我的愚忠,而是两代人相互理解的智慧。
夕阳染红窗棂时,我常看见楼下的李阿姨在小区花园里教邻居老太太用微信。她的儿女都在国外,可那些阿姨们带来的土鸡蛋、晒好的腊肠,让她的晚年充满了人间烟火。这让我想起《孟子》里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或许真正的孝道传承,不在于子女给了多少养老金,而在于父母用怎样的生命姿态教会子女何为亲情。当我们不再用金钱的尺子丈量孝心,孝道的原野自会开出最动人的花。
来源:黑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