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难。采访难,烟台市1.37万平方公里的广阔,300万果农的规模,谁听了都脑袋大;写作难,150年的历史,几百成千的碎片故事,一盘散沙,写成书跟天方夜谭差不多。
又到苹果花开季节,我们来说一说《红苹果》这样一部传奇之书。
奇在哪里?
奇书的成就是机缘巧合。
烟台苹果享誉世界150年,是个文学创作的好题材,为何一直没人去写?
因为难。采访难,烟台市1.37万平方公里的广阔,300万果农的规模,谁听了都脑袋大;写作难,150年的历史,几百成千的碎片故事,一盘散沙,写成书跟天方夜谭差不多。
苹果花儿谢了又开,燕子飞去又来,一年又一年,没人愿去摘这棘手的玫瑰。
时光走到2007年,烟台日报社一个退休的高级记者、作家,怀揣对家乡生育养育的感恩之心,发誓要为家乡建起这座苹果文化的丰碑。他起早贪黑,翻山越岭,跑遍了烟台广大的苹果产区,采访了成百上千人,历时三个寒暑,写成了这部《红苹果》,造就了这部中国苹果史上的一部传奇。
这是中国苹果发展史的第一部纪实文学。
作者说:这是我写给家乡的一封情书。
这封情书,吸引了省市文联、作协关注:被列为山东省作协重大文学题材扶持项目之一。这封情书,吸引了出版界的关注:国内顶尖的政治新闻类出版机构人民日报出版社,破格出了这本文学书。这封情书,成为烟台文化界的热点:在全国书博会上,烟台市文旅局在南大街新华书店,举行了隆重的新书发布会。这封情书,吸引了全国苹果界的目光:2021年,中国苹果协会授予《红苹果》“文化榜样品牌第一名——中国苹果文化名著”称号。这封情书,感动了烟台新闻界:《烟台日报》创刊80年来,开先河长篇连载,并发表了大量评论宣传文章,创下了一个新闻界的文学传奇……这封情书,为作者获得特殊的荣誉:2021年,作者获得市政府“烟台市苹果150年突出贡献人物奖”。这封情书,最令人动情的是,得到了一方百姓的赞许:2021年在烟台市文旅局组织“第二届烟台人最喜爱的烟台书”海选,《红苹果》名列第一。这是市文旅局和市图书馆,从全市1400种图书中,筛选出100部图书,让全市人民投票评选的结果。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作者成为烟台晚报助农直播嘉宾,桌子上摆着《红苹果》,向全网读者展示,报纸破天荒地在头版刊登大照片。
《红苹果》这样红,书里究竟写了什么,有什么用?
《红苹果》就是一位爱你的会讲故事的老爷爷给你讲的二百多个真人实事,从市委书记到果农,囊括了各级各类人物,讲述了各种各样曲折动人的故事,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人生小百科。
你想了解烟台苹果发展史吗?你只读书中第一部,就会知道烟台苹果的根,烟台苹果怎样长成世界级“大树”,差不多就会成为半个“烟台苹果通”。书中一些章节里,曲折的故事、种苹果的技术、人们的艰难、成功的喜悦等都会让你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你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了困境,走不出去、突破不了的时候,你看看书中的传教士倪维思:他本是传道人,来中国传道几十年,收效甚微,但他依然不放弃,“上帝”赐给他一把“金钥匙”:种苹果。从此,烟台红苹果成就了他的一生,世界传扬。
人生安于现状,还是创一番事业?第八章里,莱州小草沟的人们,在别人家忙年的鞭炮声中,踏上了远去卖苹果苗的路程。
在人生的年轻时,怎么立志,怎么走自己的一生?你不妨看看第十三章,一个青年果农创品牌的故事。
你有理想,不想让自己虚度年华吗?你想让自己借机发财吗?你看看第七章和第十一章里的技术专家,看看那个创造出“不老苹果”的农村技术员和寻找商机的“壁峰大王”。
你是想扩展自己的领地,创造奇迹吗?不妨看看第十四章,那个跑北京去争取烟台苹果“中国第一品牌”的协会会长。
你想学习做一个硬汉子,不屈不挠为人民吗?你就看看第六章的结尾,会让你立马肃然起敬。
你想看看那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吗?在第三章“一个苹果村的传奇”里,你会看到烟台苹果怎样走进中南海。
你想出人头地吗?你想望子成龙吗?你就看看第四章,一个单亲母亲教育儿子的故事,也看看儿子怎样在顺境逆境里一心一意干事业,成为省级领导的曲折故事。
……
一部又一部,一章又一章,43万字的长篇,里面的故事和人物,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不仅如此,就《红苹果》的艺术特色而言,这又是一部教人写作的教科书:150年、300万果农、一个偌大的烟台市、一二百个故事和人物,纯属一盘散沙,《红苹果》的作者却结构出了六部十八章的“竹节型大树”创新之作。
你想写小说吗?书中有小说的写法,第二章就有;你想写散文吗?书中第一章的开篇就是;你想写诗歌吗?不妨看看“创品牌”中的第十四章;你想写难度较大的大场景吗?看看第十五章的“苹果节”;你想写新闻吗?书中很多章里都有;你想知道苹果文化吗?不妨看看第十八章;你想写出感人的文章吗?你看看第四章——作者在莱山“名人大讲堂”里介绍《红苹果》的创作体会,引用了一段书中的文字,“吴老师,刚才读了《红苹果》课件,其中老农的信那一段,把我感动得哭了,写得太感人了,真的掉泪了。”
要知真底细,还得知情人。谁最知道这书好不好?当然还是书中人。书中人写了一万多字的感言,这里只窥斑见豹,选几个人的几句话,就可知道此书的本质了:
山东省原副省长谢玉堂为《红苹果》作序:“这是一部讲好烟台故事的好书。”
第一任市苹果协会会长赵培策说:“《红苹果》弥足珍贵,这部作品辉映的不仅是烟台,而且是中国。”
龙口市南村果园有限公司董事长邵刚说:“感谢吴老,您是我的贵人。我的人生经历和内心的思考,因您的挖掘而成书。有幸认识您,否则一切会没有痕迹的归零。我会做您一生挚友,天长地久。”
莱州市小草沟大自然果木公司董事长宋永果说:“本书中小草沟故事一节,谈到质量与诚信。大家因我能挣到更多的钱,因我而富,小草沟人心里踏实荣耀!阅读本书章节似触摸到吴记者的心语,也感悟到他对烟台苹果的厚望。”
福山区绍瑞口村原果业大队长、党支部书记孙德良说:“书中实事求是地描述了绍瑞口村苹果经过几百年的历练,走过的属于它自己的曲折路径,有苦涩也有甘甜,有荆棘也有鲜花,有风雨也有阳光,有坎坷也有坦途。《红苹果》写得太好了!”
“倒伞型”修剪技术创始人、山东蓬莱市李志良说:“不能不说,《红苹果》是一本苹果发展见证史。不管是今天,将来都是一部对苹果发展有贡献的书籍。”
牟平电视台专题部原主任刘仁和说:“不久,我和杜旭就收到了吴老发来的文章。手捧着这洋溢着扬葩振藻、璧坐玑驰的文字,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我有种醍醐灌顶般的感受。我把自己的感受同杜旭说了,他说,吴老的文章太精彩了,他似乎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烟台市二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王秀杰说:“让我没想到的是,您竟然把我也写进去了。您用几百个字也把我写活了。几百个字就把我这个人的形象性格,把做什么事情、经营的产品和品牌,谈业务的过程和结果。都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栖霞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原科长牟文敏说:“早年,诗人艾青说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是音乐阵地的将军。我说,老吴不仅堪称新闻阵地的将军,更堪称文学阵地的将军!老吴,给你点赞!”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杨书清说:“我敢说,在烟台、在山东乃至全中国,在科技界和文学界,哪里有这样的先河呢?这真是难能可贵,功不可没啊!我欣然命笔,为《红苹果》激动地写下了新诗《红太阳》——在宇宙间/一个红彤彤的/暖融融硕果/在蓝蓝的叶子下/从早到晚/不分春夏秋冬/无偿的供地球人/品尝”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有的单位,买《红苹果》当高雅礼品,送给北京、济南、烟台的相关人员,他们说:“我送给人一箱苹果,吃了就忘了;送一本《红苹果》,多少年都记着。”《红苹果》书中人、莱州大自然园艺科技公司董事长宋永果,一次购买一千本,作为小草沟人永恒的精神财富,送人留存,让人们永远记住他们对中国苹果的贡献。山东恒辉节能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邹立文,专门购买200本发给职工。他是市政协委员,他说:“《红苹果》写得非常好,我特喜欢,买回来,让职工看看,感受您大作带来的人生愉悦。”《红苹果》书中人果业专家刘志坚的儿子,买了一次又一次,要把自己老父亲的事迹传给熟悉的亲人朋友,祝福他们家兴业旺。书中人“壁蜂大王”后来成为增富山农场主的全国优秀农民代表杜旭,买了书放在果园的农校里供大家读还不算,还带着书到云南参加全国会议,向人推荐宣传。书中人苹果技术专家李志良,向全国果农推荐《红苹果》,山西果农余永中,自己花钱买书送给县里农业局和果树站的领导作为礼品。
在烟台召开的山东省文旅大会上,《红苹果》是与会领导的伴手礼。在山东省苹果大会上,《红苹果》是与会者当然的美好礼品。高新区文旅局把《红苹果》作为奖励青少年的奖品,并邀请作者出席他们的颁奖典礼,让作者现场解答家长的提问。
《的艺术探索与启示》《的魅力》《我在安德利读》《哦,》《红苹果,勾起我的苹果情绪》等一篇篇《红苹果》的评论和读后感,满载赞誉,在报纸上一篇接一篇地发表。
新疆的一位朋友,收到《红苹果》,读了还不到一半,上海一位教授就以借的名义,把《红苹果》带走了;河南灵宝市的何伟华,是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读了《红苹果》,热情邀请作者到甘肃去写苹果博物馆;栖霞一位女农民,做了《红苹果》的视频,结果被杭州的一位网友看见了,把她的那本《红苹果》买去了;烟台中西医结合肛肠医院柳玲院长买了20本,放在医院的展室里,供职工和病人阅读;
电影导演吉祥语,自己花钱买了40本《红苹果》送给烟台职业学院和教育系统产学研基地……这是《红苹果》发行中的一串亮点。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人有灵魂有思想,这是与动物的分野。《红苹果》就是这样一部使人进步的好书。有诗为证:
百年苹果成书章,
智慧财富书中藏。
有眼不识金镶玉,
富贵之人知书香。
家中有部《红苹果》,
世世代代都兴旺。
作者近照
来源:烟台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