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申乔:为官30年清贫如洗,儿子却贪污30万,康熙:不用替子还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8 16:55 1

摘要:清朝康熙四十一年,浙江布政使赵申乔官升一级,被任命为浙江巡抚。接到任职通知后,他开始交接工作,然后带着自己的家当,从布政使司搬到巡抚衙门。接下来的一幕,让巡抚衙门的小吏傻眼了:只见,赵申乔独自一人挑了一个扁担,扁担两头各挂一个包袱,就这样进入了巡抚衙门。

清朝康熙四十一年,浙江布政使赵申乔官升一级,被任命为浙江巡抚。接到任职通知后,他开始交接工作,然后带着自己的家当,从布政使司搬到巡抚衙门。接下来的一幕,让巡抚衙门的小吏傻眼了:只见,赵申乔独自一人挑了一个扁担,扁担两头各挂一个包袱,就这样进入了巡抚衙门。

在大清朝,巡抚再怎么说也是朝廷大员,他若搬家,怎么也得仆人若干,家当几十车吧?可是,赵申乔搬家,只用了一个扁担,挑两包行李就结束了,连个仆人都没用。

这就是赵申乔,他为官多年,一贫如洗,身边甚至连个幕僚仆人都没有。在清史上,这是一个清廉到极致的官员。可惜,他晚年被儿子所累,最终含恨而终。

本文,博史君将和大家分享清朝廉吏赵申乔,希望通过他的故事,让大家体会到君臣父子的复杂情感。

赵申乔,字慎旃,号松伍,江南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康雍时期,武进赵氏一族曾一度鼎盛,其家风严谨,崇尚节俭,诗礼传家。赵申乔从小秉承家训,博览群书,刻苦攻读。史载:

申乔少负才名,刻苦自励,及第后,益砥砺名节,不随流俗。

赵申乔生于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年少时很有才名,他学习刻苦,努力坚韧,从小立下济民之志。康熙九年,赵申乔进京赶考,以二甲第六名的身份高中进士。在当年的进士榜中,还有一位名人,此人就是后来康熙帝的宠臣李光地。也就是说,赵申乔和李光地是同科。

后来,赵申乔的弟弟赵申季也考中了进士,于是兄弟二人并称“武进二赵”,一时在江南传为佳话。再后来,赵申乔的两个儿子也中了进士,赵氏一族更成为士林膜拜的偶像。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

康熙九年进士。二十年,授河南商丘知县,有惠政。

也就是说,赵申乔在康熙九年考中进士,但他并没有被授官,直到康熙二十年,他才被授予商丘知县

按照清朝的惯例,赵申乔二甲第六名的名次,应该会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但史料中并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他在担任商丘知县的时候,此地民风剽悍,吏治腐败,前任官员多因贪渎或无能去职。赵申乔到任后,雷厉风行,整顿吏治,严惩贪腐,使商丘焕然一新。

康熙二十五年,吏部在地方官中遴选贤能之士入京,赵申乔被评为“甲上”,被任命为刑部主事。不过,到了康熙二十七年,因为母亲病逝,赵申乔辞官守孝三年。到了康熙三十一年 ,赵申乔重回刑部。

在刑部,赵申乔秉公执法,不避权贵,曾多次驳回权臣的不法之请,以致于朝中权贵对其又惧又恨。据《赵氏宗谱》记载,一次,一宗室子弟犯法,朝中多人求情,赵申乔却坚持依法严惩,并上书康熙帝:“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若因亲贵而屈法,则法何以服众?”康熙帝嘉其刚直,特予褒奖,升他为刑部员外郎。

也许是赵申乔太过刚直,他在官场有些格格不入。后来,赵申乔干脆辞官回乡教书,打算从此归隐。

康熙四十年,浙江布政使出缺。浙江乃赋税重地,但钱粮方面混乱多年,康熙帝希望找一位勤勉且清廉的官员担任浙江布政使。这个时候,已经担任直隶巡抚的李光地便向康熙推荐了赵申乔

赵申乔已经辞官多年,康熙帝对他还有印象,特地派人召赵申乔入京,一番交谈之后,便委任他为浙江布政使,走马上任。《清史稿·赵申乔传》记载:

申乔上官,不挟幕客,治事皆躬亲,例得火耗,悉屏不取。

赵申乔到浙江时,没有带一个幕僚,处理政务都是亲力亲为。按照大清朝的惯例,他是有权向百姓收取火耗银子的,但他也没有收取。

这里需要重点解释一下,所谓“火耗”是明清时期的特有名词。每年,朝廷要求地方官上交的税赋是以官银计算的,但地方官向老百姓征税是散碎银子,由于散碎银子不纯,为了弥补这个缺口,所以地方官可以向百姓多征收10%到20%的“火耗”。

赵申乔不收“火耗”,实际上是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因此,浙江百姓纷纷歌颂赵申乔。

《晏子春秋》中说: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有赵申乔这样的地方官,浙江百姓焉能不爱戴之?

正是因为赵申乔得到了浙江百姓的爱戴,第二年,康熙下旨嘉奖赵申乔,并升任他为浙江巡抚。赵申乔也是奇人,他从布政使衙门搬到巡抚衙门的时候,只有两包行李,自己用挑子挑着,连个仆人都没有,堪称一道风景,百姓纷纷称奇,这便是本文开篇的那一幕。

在担任浙江巡抚阶段,赵申乔继续通过各种方式为浙江百姓减轻负担,而他作为一省之长,每天粗茶淡饭,即使待客,也不过四碟小菜。

在清朝,朝廷每年都会给督抚拨一笔“贴解费”,用于督抚本人的公共开支,相当于“办公经费”。赵申乔在任期间,没有花一分“贴解费”,他把朝廷拨给他的“贴解费”全部省下来并封存起来,约有两千多两银子。他对继任者说:“这笔钱足够你接下来一年的开支了,不要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了。”随后离任。

在康熙朝,浙江巡抚如走马灯一般,但在浙江老百姓心目中,只有两任巡抚是真的爱护百姓,一个是张鹏翮,另一个就是赵申乔

康熙四十二年,因湖南地区多次发生苗乱,康熙特地调赵申乔前往长沙,担任偏沅巡抚。“偏沅巡抚”在清朝是个特殊的岗位,主要是协助朝廷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赵申乔到任后,就接连走访各个土司、酋长,三个月内,他已经说服二十多个苗寨接受改土归流。当时,有部分苗寨反叛清廷,赵申乔联合湖广总督一起将其剿灭,可以说政绩卓然。

后来康熙帝南巡,特地召赵申乔去觐见,赵申乔见到康熙帝,没有述说自己的功劳,而是替少数民族百姓求情,恳请朝廷体谅他们处在潮湿偏远之地,减免他们的赋税。

康熙帝采纳了赵申乔的建议,他见赵申乔的官服都有些褪色,暗中打听,才知道赵申乔平日里非常清贫,康熙帝感叹说:“赵申乔居官清正,朕所深知。”

赵申乔在治理少数民族地区方面,很有政绩。他为了避免百姓的运粮损耗,特地上奏,允许当地百姓以银子代替粮食运往京城。他还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办学校,传播儒家文化。

在治理水患上,赵申乔亦颇有建树。湖广水患频发,他亲赴灾区,督修堤防,并制定长远治水方略。《清实录》记载:“申乔督修江堤,躬亲勘验,民赖其利。

《管子·枢言》: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

爱护人民,使民得利,使民得益,使民安居,赵申乔都做到了。

康熙四十八年,赵申乔升任左都御史,因为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康熙五十二年,赵申乔升任户部尚书。

户部尚书主管全国财税,赵申乔兢兢业业。他在任时政绩频出。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康熙五十三年,八旗兵丁圈占沧州民田,直隶巡抚赵弘燮在朝堂上弹劾八旗兵丁,遭到了满洲大臣们围攻。赵申乔在朝堂上大声疾呼:“朝廷早就下旨,禁止圈地,他们是要抗旨!”一顶大帽子下来,把那些八旗大臣们吓退了。

第二个例子:当时,朝廷打算铸造大钱(面值较大的铜钱),有些投机的商人就提前兑换小钱,再用小钱按重量兑换大钱,这样商人就会从中得利。赵申乔严令禁止这种行为,当时有不少王公贵族也在做这件事,都被赵申乔断了财路。

所以,赵申乔铁面无私、清廉自守是真的,但他得罪人也是真的。这为他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赵申乔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熊诏,曾是康熙四十八年的状元。次子赵凤诏虽然年轻,但比长子早21年中进士,他是康熙二十七年的进士,在赵氏家族中,是个天才。赵凤诏在山西做过多年的县令,后来官至太原知府。

常州赵氏虽然对子弟要求甚严,但赵凤诏年纪轻轻就考中进士,自幼眼高于顶,在官场上,也喜欢别人吹捧自己,久而久之,就忘记祖宗纲常,做了个贪官。

康熙五十四年,山西巡抚苏克济弹劾赵凤诏贪污受贿,康熙帝命人调查,查出赵凤诏贪腐国库高达30万两白银。而且,这些银子大部分被他奢靡的生活给浪费掉了。

康熙帝大怒,按律杀了赵凤诏,并勒令赵凤诏的家人偿还朝廷30万两白银。

赵申乔身为赵凤诏的父亲,又是户部尚书,他当时的处境可想而知。赵申乔万万没想到,自己一辈子清廉自守,竟然养出了这么个祸国殃民的不孝子。不孝子死不足惜,但他身为父亲,教子不严,实在无颜面对康熙帝。

于是,赵申乔在大朝会的时候当众向康熙帝请罪,请求康熙罢免自己,言辞慷慨,泣不成声。康熙帝也非常生气,他对赵申乔说:“你儿子是你儿子,你是你,朕没有罢免你的意思,你在朝堂上大哭,哪还有一点大臣体统!

最终,康熙帝没有罢免赵申乔,并安慰他好好当差。但是,赵申乔在自责之中难以自拔,回家便病倒了。

一代名臣,就这样被儿子“坑爹”了。

在病中,赵申乔做了两件事,第一,他吩咐长子变卖家产,并到处借贷,希望能帮次子还上朝廷的30万两银子。可是,由于这些年赵申乔得罪的人太多,他的宅子卖不上价,也借不到银子,再加上他清廉了一辈子,想弄到30万两,简直难如登天。

第二,他给康熙写奏折,提出自己年迈多病,想告老还乡。其实,还是想引咎辞职。康熙帝对当时的武英殿大学士马齐说:“赵申乔这是心病啊,把他儿子的债免了吧!

康熙帝本以为,赵申乔担心那30万两银子还不上,所以才急出病来。康熙帝派人传旨给赵申乔,说你儿子欠朝廷那30万两银子,朝廷不要了,你安心养病吧。

康熙还特地说:“速传此旨,使其早知,庶服药可效也!

意思是,这道圣旨就是一副良药,肯定能治好赵申乔的病。

康熙帝本是好心,他知道赵申乔一辈子不贪一分钱,这30万就相当于是奖励给赵申乔得“养廉银”了。

没想到的是,康熙帝的圣旨刺激到了赵申乔,让赵申乔更加自责。他愧疚万分,心思郁结,没多久竟然病死了,终年77岁。

康熙帝听闻赵申乔病逝的消息,非常遗憾。赐祭葬,谥号“恭毅”。

虽然赵申乔死了,最终,康熙还是免了赵家这30万两。

清代学者全祖望评曰:“申乔居官,一介不取,执法如山,虽古之良吏,何以加兹!”

博史君看来,赵申乔为官30余年,一直清廉刚正,廉洁奉公,堪称清代廉吏典范。然其性格过于刚硬,不谙权术,这也是他吃亏的地方。

赵申乔的一生,本如青松傲雪,可惜青松最终被暴雪压塌了躯干,从此再未站起来。可怜一代廉吏,晚年被次子所累。

《晏子春秋》云:进不失廉,退不失行

意思是,进的时候要保持廉洁,退的时候要坚守操守。

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老子是老子,儿子是儿子,不能因为儿子是贪官,就把老子一生的坚守全盘否定。赵申乔廉洁奉公、不畏权贵的精神,仍为后世称颂。

来源:博史通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