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血吸虫病的7大常见误区,一文说清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8 18:20 1

摘要: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于人或动物体内而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人畜主要因皮肤接触含有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疫水)而感染。经过多年防治,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影响血吸虫病传播的流行因素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于人或动物体内而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人畜主要因皮肤接触含有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疫水)而感染。经过多年防治,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影响血吸虫病传播的流行因素未发生根本改变,同时受自然、社会和生物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局部地区仍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然而,由于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不足,许多错误观念影响了有效的防控和治疗,甚至增加了感染和传播的可能性。今天,我们就来盘点几个关于血吸虫病的常见误区,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误区一:

血吸虫病已经消失,

不用再防了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底,所有流行区均以省为单位达到传播阻断或消除标准,86.22%(388/450)的流行县已达到消除标准。然而,由于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分布广泛、野生动物传染源无法根除,在部分流行区仍存在传播风险。为降低感染风险,在有钉螺孳生的环境从事农业生产、捕鱼捞虾等活动时,仍需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如避免接触疫水、使用防护装备等。

误区二:

只有游泳才会感染血吸虫

血吸虫病是一种介水传播的寄生虫病。血吸虫的感染方式并不限于游泳,任何皮肤接触疫水的行为都有可能导致感染。血吸虫尾蚴对水环境适应性强,能够主动游向宿主并穿透皮肤进入血液循环,接触时间越长、皮肤裸露面积越大,感染风险越高。因此,在流行区疫水中洗手、洗衣、戏水、钓鱼,甚至手脚不小心沾到疫水,都有可能导致感染。

误区三:

提前吃药能预防血吸虫病

目前没有可以有效预防血吸虫感染的疫苗或口服药物,现有抗血吸虫药物如吡喹酮对血吸虫成虫有效而对童虫效果不佳,不能作为预防手段。预防血吸虫病的关键是避免接触疫水尤其是在流行区不要赤脚下水、戏水或游泳。

误区四:

血吸虫病可以自愈,

并且治愈后不会再次感染

血吸虫病不会自行痊愈,如果不经过规范治疗,血吸虫虫卵可长期存在人体内,并引发慢性感染,出现乏力、腹痛、腹泻、黏液血便、肝脾肿大等症状,晚期患者可有腹水、肝硬化,甚至突发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性昏迷。因此,一旦确诊,应及时接受规范的抗血吸虫治疗,以防止疾病加重。

此外,感染血吸虫后人体不会产生持久免疫力,即使治愈后,若再次接触血吸虫尾蚴,仍有可能感染。因此避免接触疫水是预防再感染的关键。

误区五:

血吸虫病用药一次

就可以治愈

血吸虫病的治疗并非一次用药即可治愈,治疗效果取决于感染程度、病程阶段及个体差异。目前,吡喹酮是主要的抗血吸虫药物,但不同感染情况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重复治疗。

误区六:

感染后一定会出现

明显症状

血吸虫感染后不一定立即出现明显症状,部分感染者甚至长期无症状,但仍可能造成慢性损害。血吸虫感染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

急性期:部分感染者可能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症状,但也有不少人无明显不适,容易被忽视。

慢性期: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后,排出的虫卵会引发肠道炎症、肝脏损伤等,但症状可能较轻微或隐匿,直至病情进展到肝硬化、脾肿大等严重阶段,才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

晚期:经过长期的慢性病理发展,感染者出现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结肠肉芽肿、脾大、脾亢、腹水等临床特征。

因此,不能仅凭症状判断感染情况,即使无症状,也可能已感染并对健康造成潜在影响。对于曾接触过疫水者应定期筛查,通过免疫学筛查和病原学检查确认是否感染。

误区七:

感染血吸虫后无法治愈,

且后果严重

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药物吡喹酮对血吸虫成虫具有很好的杀灭效果。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服药,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完全康复,不会留下后遗症。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忽视早期治疗,导致虫卵长期滞留体内,进而引发的肝纤维化、肠道病变等慢性损伤。

血吸虫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应理性看待血吸虫病,不信谣,不恐慌,提高防范意识,避免接触疫水,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健康科普

来源:莒县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