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书作者道格拉斯・欧文是一位在经济史学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身为美国达特茅斯学院John French经济学讲席教授 ,他长期深耕于经济史,尤其是美国贸易政策史的研究领域。欧文在贸易政策研究方面成果丰硕,著有《贸易政策灾难:1930年代的教训》《国富策:自由贸易
本书解答以下问题:
最近美国突然向全世界加征关税,在这个贸易全球化逆转的时代,阅读本书,
- 可以了解当前的局势是否真正有别于过去;
- 可以看清美国如何来到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又将去向何方;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道格拉斯・欧文是一位在经济史学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身为美国达特茅斯学院 John French 经济学讲席教授 ,他长期深耕于经济史,尤其是美国贸易政策史的研究领域。欧文在贸易政策研究方面成果丰硕,著有《贸易政策灾难:1930 年代的教训》《国富策:自由贸易还是保护主义?》等作品,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贸易政策,为学界和关注贸易领域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与深刻见解。
核心观点速览
《贸易的冲突》中,欧文指出美国的贸易政策始终围绕着三个基本目标展开,分别是通过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增加政府的收入,通过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厂商免受外国竞争,以及通过互惠协定减少贸易壁垒和扩大出口 ,即 “税收、限制、互惠(revenue、restriction、reciprocity)” 这 “3R” 目标。
基于这三个目标,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可划分为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从联邦政府成立到南北战争(18 世纪 70 年代至 19 世纪 60 年代),这一时期创造关税收入是贸易政策的核心目标。新生的美国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国家建设,关税作为一种稳定且易于征收的财政收入来源,自然成为政府的重点关注对象。第二个时代从南北战争到大萧条(19 世纪 60 年代至 20 世纪 30 年代),南北战争后,共和党在政治上占据优势,贸易政策的主要目标转变为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厂商。美国本土产业在战争期间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也面临着来自欧洲等地区成熟工业产品的竞争,提高关税、限制进口成为保护国内产业的重要手段。第三个时代是从大萧条至今,大萧条的冲击让美国意识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局限性,民主党推动下,旨在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互惠贸易协定成为优先考虑对象 ,美国开始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的构建与合作,通过签订各类贸易协定,拓展海外市场,促进经济复苏与发展。
美国贸易政策的三个时代
(一)关税收入时代(联邦政府成立 - 南北战争)
在关税收入时代,美国刚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百废待兴,工业尚处于起步的萌芽阶段。当时,美国的工业生产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与欧洲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许多工业产品依赖进口。为了筹集资金用于国家建设,如基础设施的修建、政府机构的运转等,关税成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1789 年,美国通过了首部关税法案,对各类进口商品征收关税,这一举措开启了美国以关税收入为核心目标的贸易政策时代。在这一时期,关税税率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为联邦政府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推动了早期美国在交通、教育等领域的初步发展,为后续的工业崛起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二)进口限制时代(南北战争 - 大萧条)
南北战争成为美国贸易政策的重要转折点,战后共和党得势,贸易政策目标迅速转向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厂商。这一转变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背景。政治上,共和党代表着北方工业资本的利益,他们希望通过贸易保护来巩固自身在国内产业中的地位。经济层面,南北战争期间,北方工业在战时需求的刺激下获得了较大发展,但战争结束后,面临着来自欧洲廉价工业产品的激烈竞争。为了保护北方新兴的工业企业,提高关税、限制进口成为首选策略。1861 年的《莫里尔关税法案》大幅提高了进口关税,随后一系列关税法案的出台,使得美国关税税率在这一时期持续攀升。高关税政策对美国国内产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北方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工厂数量增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美国逐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但这一政策也加剧了南北经济矛盾,南方作为农产品出口地区,高关税导致其进口成本增加,同时农产品出口也受到欧洲国家的贸易报复,经济发展受到抑制,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对美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潜在的隐患。
(三)互惠协定时代(大萧条 - 2019 年)
大萧条的爆发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失业率飙升,企业大量倒闭,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在这一背景下,民主党推动贸易政策目标转向互惠协定。美国意识到,一味地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并不能解决经济危机,反而会使全球贸易陷入恶性循环,进一步损害自身利益。于是,美国开始寻求通过与其他国家签订互惠贸易协定来减少贸易壁垒,扩大出口,刺激经济复苏。1934 年,美国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该法案授权总统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协定谈判,并有权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关税。此后,美国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的构建,推动了关贸总协定(GATT)的成立,通过多轮多边贸易谈判,逐步降低了全球关税水平,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这一政策转变对美国和世界贸易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美国而言,出口市场得以拓展,国内经济逐渐走出大萧条的阴霾,经济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推动的互惠协定模式为世界贸易秩序的重建提供了范例,促进了全球贸易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程度。
贸易政策背后的政治与经济博弈
(一)政治因素:党派分歧与国会投票
美国贸易政策制定中,政治因素作用关键,党派分歧和国会投票影响显著。自 19 世纪 30 年代两党制形成后,很长时间民主党主张低进口关税,共和党倾向保护性高关税,这种分歧有地理和经济基础。19 世纪中后期起,美国政治版图和经济结构变化,党派代表区域转变,两党对开放贸易的支持力度也发生改变。国会在贸易政策制定权力重要,国会议员依选区选民利益给贸易法案投票,因各州产业结构差异大,不同地区议员贸易政策立场不同,基于选区利益的投票形成稳定政治地理格局,使贸易政策制定充满争议和博弈。
(二)经济因素:产业利益与阶层分化
经济因素在贸易政策制定和演变中起决定性作用,产业利益和阶层分化是核心。美国产业地理集中分布,不同产业对贸易政策诉求不同。东北部和中西部传统制造业多为劳动密集型,面临发展中国家低成本产品竞争,要求提高关税限制进口;新兴的高科技和服务业等产业分布在硅谷等地,具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特点,倾向自由贸易政策以扩大出口。产业工人与跨国公司等阶层对贸易协定态度分歧,产业工人担心失去工作或工资下降反对贸易协定,工会会表达不满;跨国公司和资本家支持,因贸易协定能助其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利润。
现实启示与思考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美国频繁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也采取了相应的反制措施。这一现象与美国历史上贸易政策的转变有着相似之处,美国在不同时期根据自身利益调整贸易政策,如今对中国的贸易限制,背后是其国内产业利益集团的博弈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
从历史经验来看,贸易保护主义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保护本国某些产业的利益,但从长期来看,会破坏全球贸易秩序,损害各国的共同利益。大萧条时期,美国实施的高关税政策不仅未能挽救本国经济,反而使全球贸易陷入困境,加剧了经济危机。因此,在应对贸易冲突时,各国应保持理性和克制,避免采取过度的贸易保护措施。
来源:松塔来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