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开鲁县“银发传承站”:让京剧艺术焕发时代光彩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8 19:25 3

摘要:4月7日,通辽市开鲁县老年大学京剧班教室里热闹非凡,伴随着京剧悠长的韵律,学员们声情并茂地完成唱腔念白,沉浸在戏曲艺术中,这里也成了当地展现国粹魅力的“银发传承站”。

4月7日,通辽市开鲁县老年大学京剧班教室里热闹非凡,伴随着京剧悠长的韵律,学员们声情并茂地完成唱腔念白,沉浸在戏曲艺术中,这里也成了当地展现国粹魅力的“银发传承站”。

老年大学京剧班成员正在排练。吕志敏 摄

仲艳鹏是团队里的京胡演奏者之一,也是团队最初的发起人之一。从小听着京剧长大的他,在耳濡目染中对京剧有着特殊的情感。仲艳鹏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京胡的演奏,他不仅向名家学习,还刻苦练习京胡演奏技巧,成为开鲁县老年大学京剧班响当当的“台柱子”,每次登台演出都能赢得满堂喝彩。

“老年大学的京剧班是来自于开鲁双响京剧社,成立于2007年,到现在已经是18个年头了。每年的活动场次都在二十几次左右,京剧专场演出4次到5次,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是很积极的。”开鲁县老年大学常务校长仲彦鹏说。

京剧进校园专场文艺演出。高冰婵 摄

京剧班以“唱响民族国粹,奏响时代强音”为宗旨,从最初的三五个人到现在的27人,从最初只有一个青衣演员、两三个琴师到现在的生旦净丑行当俱全。京剧社的成立不仅让广大的京剧爱好者有了活动的场所,京剧国粹艺术的传承也有了阵地。

辛睿玲(左)正在老师指导下练习。吕志敏 摄

辛睿玲是民主小学的退休教师,为了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圆自己儿时的京剧梦,没有任何京剧基础的她,凭借着对京剧浓厚的兴趣和跳出舒适圈的勇气到开鲁县老年大学京剧班学习京胡演奏。

“同样的京胡,我拉出来的声音非常不好听,拉的吱嘎吱嘎响,有时候真想放弃,但是当我看到老师对艺术的执着和精益求精,非常耐心地教我,而且还是鼓励式的教学。当我可以熟练演奏一个曲子的时候,自己有那么一点点的成就感的时候,我也有了继续学习的信心。”老年大学京剧社学员辛睿玲说。

一腔一调,皆是热爱的流淌;一招一式,尽显传承的担当。京剧爱好者们说,京剧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于是,他们走进社区,走进校园,将京剧的种子播撒在更多人的心中。开鲁县老年大学京剧班成立18年来,累计开展下基层演出活动400余场次。

2018年,开鲁县老年大学京剧班在开鲁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举行了京剧专场文艺演出,这让从小喜欢京剧的开鲁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音乐教师李晓曼眼前一亮,内心深处那份对京剧炽热的情感被彻底点燃。

“我和京剧的结缘,浅层次的缘分是我父母都爱唱京剧,深层次的缘分是2018年的时候,咱们开鲁县老年大学京剧班来我们学校进行一个京剧文化的传承传播,我本身也爱唱,所以,我当时就加入了他们的京剧班,利用业余时间就会去京剧班跟着这些叔叔大爷们去学、去唱。”开鲁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音乐教师李晓曼说。

“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音乐课上,李晓曼从基础的念白、唱腔教起,一句一腔示范,带着学生们走进京剧的世界。她用耐心与热爱,让京剧在校园里生根发芽,赋予传统文化全新活力。

李晓曼正给学生讲解京剧知识。王帅 摄

“李老师经常教我一些关于京剧的知识、唱法和技巧,我都特别喜欢,平常也会主动去了解京剧,然后在唱的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我们中国国粹的魅力。”开鲁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王欢说。

从授课方式上,李晓曼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简单的戏歌入手,让学生接受京剧、喜欢京剧。“让学生先从爱唱戏歌开始,然后再润物细无声地传承京剧文化,这样的过程,孩子们是很愿意接受的。我第一次开始上京剧课的时候,从他们的表情和眼神中,我能感受到他们是非常惊奇,非常渴望的。通过我的教授,希望能够唤醒孩子们内在的文化基因。”李晓曼说。

李晓曼(左)正给学生指导唱腔和动作。吕志敏 摄

李晓曼表示,京剧是我们文化的瑰宝,作为开鲁县老年大学京剧班成员和青年教师,她有责任从老一代京剧爱好者手里接过接力棒,传承和发扬京剧艺术。她表示,她将继续努力,培养更多京剧爱好者,号召在校园里成立京剧社团,让京剧国粹在校园落地生根,代代相传,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薛一群

开鲁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吕志敏 毕乐陶

新闻编辑:杨洁

来源:内蒙古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