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天美国加征关税的事闹得沸沸扬扬,我身边不少做外贸的朋友都在发愁。但老王昨天在酒局上说的一句话点醒了我:"现在比拼的不是谁拳头硬,而是谁家里收拾得干净。"
大国博弈下半场:谁先解决"家事",谁就能赢
这两天美国加征关税的事闹得沸沸扬扬,我身边不少做外贸的朋友都在发愁。但老王昨天在酒局上说的一句话点醒了我:"现在比拼的不是谁拳头硬,而是谁家里收拾得干净。"
这话听着糙,细想还真是这个理儿。咱们先说说加关税这事儿。从大英帝国称霸时期开始,真正的世界霸主都是敞开大门做生意的主儿。如今美国这波操作,倒像是回到19世纪闭关锁国的老路。说白了,就跟家里钱不够用的中年人似的,开始翻箱倒柜找存钱罐了。
但咱们也别光笑话人家。最近我在深圳拜访做跨境电商的老同学,他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张醒目的曲线图: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就开始下滑,现在每6个年轻人养1个老人,20年后要缩水到3养1。这数字让我想起老家县城,去年回去发现广场上跳广场舞的老人比逛街的年轻人还多。
中美现在就像两个中年人在健身房较劲。美国这边,政府债务已经堆到35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背着10万美元的债;咱们这边,虽然储蓄率还在40%以上,但老百姓攥着钱不敢花的样子,活像守着存钱罐的葛朗台。
最近去上海出差,遇到个有意思的事儿。在陆家嘴的星巴克,听见两个投行精英争论:一个说"外贸是命根子",另一个说"内需才是亲儿子"。这让我想起老家表弟,前些年在外贸厂打工月入过万,现在厂子搬到越南,他转行送外卖反而存下钱了——你说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其实答案早就在我们身边。上周我去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发现个怪现象:往年这时候都是忙着打包发往欧美的货,现在档口小妹们都在直播卖汉服。问他们为啥转型,95后店主小美说得实在:"老外砍单太狠,不如卖给自家姐妹实在。"
这让我想起经济学家周其仁说过的话:中国最大的金矿不在华尔街,而在老百姓的支付宝里。咱们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才43%,比美国少了整整24个百分点。要是能把这差距补上一半,就相当于凭空多出个12万亿的大市场——这数字顶得上整个俄罗斯的GDP。
但要让老百姓敢花钱,得先解决三件"家事":
第一件是"安全感"。我邻居张阿姨的故事很典型:退休工资六千多,但每月硬要存四千。问她为啥,她说怕生病拖累儿子。这种普遍心态就像个隐形存钱罐,把消费潜力都锁死了。最近听说上海试点长护险,要是能全国推广,说不定能撬开这些存钱罐。
第二件是"规则感"。去年陪朋友去办企业执照,在浦东政务大厅20分钟搞定全套手续。工作人员那句"材料齐了今天就能开业",让我想起在老家办证跑断腿的经历。这种差异就像高铁和绿皮车的区别——规则越透明,经济列车跑得越快。
第三件是"时间感"。我表妹在互联网公司996,月薪两万却连逛街的时间都没有。反观德国工人,每周工作35小时,照样造出奔驰宝马。这就像种地,光施化肥不行,还得让土地有时间休养生息。
说到这儿,想起去年在苏州工业园看到的景象:机器人生产线24小时不停,但园区里的咖啡馆晚上9点还坐满年轻人。这种"硬科技+软生活"的组合,或许就是破解内需困局的钥匙。
最近有个数据很有意思:中国发明专利持有量已经超过美国,但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40%。这就像家里有个会赚钱的丈夫,却不知道怎么把钱变成幸福生活。要是能打通这个任督二脉,消费升级自然水到渠成。
回头看看美国这波操作,倒像是给我们提了个醒。就像健身教练说的:减脂不能光靠节食,关键要提高基础代谢率。经济也是一个道理,光靠外贸这剂"兴奋剂"不行,得练好内需这个"基本功"。
最后说个真事儿。上周见了个做智能家居的创业者,他公司今年国内订单暴涨300%。问秘诀,他说就做了两件事:把说明书从英文改成方言版,把安装费包含在售价里。你看,有时候破局之道就这么简单——把心思真正放回自家市场。
说到底,大国博弈到了这个阶段,拼的就是谁先理清"家事"。就像下棋,与其盯着对手的棋子,不如先把自己的阵脚扎稳。毕竟,家里收拾利索了,出门才有底气不是?
来源:树人PS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