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放军展开为期两天的围岛联合军事演习,此次行动被外界视为近年来最具针对性的一次实战化演练。
16发远火落下,效果立竿见影,台独妄想的拒统作战,已不复存在?
解放军展开为期两天的围岛联合军事演习,此次行动被外界视为近年来最具针对性的一次实战化演练。
在军演第二日,东部战区远程火箭炮部队以冷启动状态快速机动至预定发射阵位,对模拟高雄港区域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其中对永安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模拟摧毁成为演习关键环节。
根据东部战区公布的演习画面,某型300毫米远程火箭炮分队在接获指令后,迅速完成战位展开与目标诸元装订。
两辆发射车在十余秒内连续发射16枚精确制导火箭弹,全部命中6个模拟永安液化天然气厂大型储罐的靶标。
央视直播画面显示,火箭弹群以两发一组的形式对每个直径30米的半埋式球罐实施点对点摧毁,打击圆概率误差控制在2米以内。
此次实弹射击全程采用实战化流程,从部队机动到火力覆盖仅耗时42分钟,验证了新型远程火箭弹系统对关键基础设施的毁伤效能。
台岛能源结构的脆弱性在此次演习中暴露无遗。
作为全球第七大液化天然气进口地,台湾地区2023年天然气发电占比已达46.3%,全岛日均消耗量超过1500万立方米。
台电公司数据显示,现有永安、台中两座天然气接收站最大存储容量仅相当于7天用量,且接收设施集中在高雄、台中两处港口。
2022年台当局曾计划投资扩建储气设施,但因财政预算向军事采购倾斜,相关基建项目至今仍未动工。
这种能源安全困境源于台湾地区特殊的资源禀赋。
台经济部门统计显示,全岛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达97.8%,其中液化天然气全部依赖进口。
永安接收站作为南部最大能源枢纽,承担着大潭、兴达等主力电厂70%的供气任务。
国际能源署报告指出,台湾海峡若出现持续封锁,全岛电力系统将在72小时内进入紧急状态,工业生产将面临全面瘫痪。
台军近年虽加强关键基础设施防护,但实际防御能力存在明显漏洞。
2021年衡山指挥所进行战备电力测试时,因负荷激增导致周边文山区发生大面积停电。
台防务部门2024年防卫报告承认,现有海军陆战队第99旅需同时担负高雄港、左营军港和永安接收站的防卫任务,兵力部署捉襟见肘。
军事专家分析指出,台军所谓"滨海决胜"战略在解放军远程精确打击体系面前,难以保障能源节点的持续运转。
解放军此次演习展现的作战构想具有清晰逻辑链。
战时首阶段通过海空联合封锁切断LNG运输通道,台岛现存能源储备将进入倒计时;第二阶段运用远程火力精确摧毁储气设施,加速其能源系统崩溃;若台军集中兵力固守能源节点,则可能形成"围点打援"态势。
这种非对称打击模式既避免大规模登陆作战的高成本,又能从根本上瓦解抵抗意志。
此次军演的技术细节同样值得关注。
参演的PHL-03A型火箭炮经过信息化升级,打击半径延伸至150公里以上,配合无人机实施毁伤评估形成完整杀伤链。
火箭弹采用的卫星/惯性复合制导技术,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保持米级精度。
台防务部门2023年发布的《国防科技趋势报告》承认,现有天弓三型防空系统对这类低空高速目标的拦截成功率不足30%。
国际社会对此次军演保持高度关注。
五角大楼发言人帕特·莱德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美方正在评估演习对地区安全的影响,但未提及具体应对措施。
日本防卫省监测到参演的山东舰航母编队曾在宫古海峡以南实施舰载机起降训练,但未进入所谓"日本防空识别区"。
新加坡国立大学能源研究所专家指出,全球LNG运输船队目前仅有7%具备军事护航能力,战时能源供应链的脆弱性具有普遍警示意义。
台岛内部对军演的反应呈现两极分化。
高雄地方渔业协会反映,演习期间台湾海峡中部传统渔场作业船只减少约六成。
台北股市24日收盘时,台塑石化、台达电等能源密集型企业股价跌幅均超3%。
但台当局所谓"大陆事务委员会"仍声称"已做好万全准备",该表态遭到岛内舆论质疑——审计部门2023年度报告显示,台电公司战略储油实际仅完成计划量的83%。
此次联合军演的时间节点耐人寻味。
就在演习前一周,第77届世界卫生大会再次拒绝将所谓"台湾参会"问题纳入议程。
解放军选择此时展示区域拒止能力,既是对"台独"分裂势力的震慑,也是对某些国家操弄台湾问题的明确警示。
从战术层面看,针对能源节点的打击演练标志着对台军事斗争准备进入新阶段,这种非接触式作战模式正在改写传统登陆作战的思维定式。
国际能源市场的连锁反应已经开始显现。
伦敦洲际交易所数据显示,演习期间亚太地区LNG现货价格波动幅度扩大至4.7%。
韩国天然气公司宣布启动应急采购预案,日本JERA电力暂停了部分远期合约交易。
这种市场敏感反应印证了台湾海峡在全球能源运输体系中的关键地位,任何军事对抗都可能引发远超区域范围的系统性风险。
演习结束后,东部战区发言人重申"随时准备粉碎任何分裂图谋"。
从实战化训练到作战能力生成,解放军在台海方向的行动愈发注重战略效益与战术实效的平衡。
这种基于能力展示的威慑模式,正在形成遏制"台独"与外部干涉的双重压力机制。
随着智能化战争形态的发展,未来围绕关键基础设施的攻防对抗或将主导台海军事博弈的走向。
来源:捕手信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