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医探|八个月大婴儿被“叮上”!专家紧急提醒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8 20:35 2

摘要:大皖新闻讯正是踏青郊游的好时间,很多家长喜欢带小朋友外出露营,但是在享受盎然春意时,也要留意潜藏在户外草坪中的“吸血鬼”——蜱虫。安徽省儿童医院(安徽省妇幼保健院 复旦儿科安徽医院)儿童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培近日接诊了一例被蜱虫叮咬的8个多月大的儿童。

大皖新闻讯 正是踏青郊游的好时间,很多家长喜欢带小朋友外出露营,但是在享受盎然春意时,也要留意潜藏在户外草坪中的“吸血鬼”——蜱虫。安徽省儿童医院(安徽省妇幼保健院 复旦儿科安徽医院)儿童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培近日接诊了一例被蜱虫叮咬的8个多月大的儿童。

8个月大婴儿耳后被蜱虫叮咬 (受访者供图)。

“蜱虫能传播多种致命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等,可能导致高烧、头痛、呕吐、肌肉酸痛并伴有心、肝、肾多脏器损害等急症,严重时可致死。”张培提醒,当发现孩子被蜱虫叮咬时,家长切勿硬拔,处理不当可能会让毒素残留增加感染及中毒症状发生的风险。

婴儿户外游玩时被蜱虫叮咬

近日,8个多月大的小明(化名)在家长的带领下前往户外玩耍,直至中午回家时,家长发现小明的耳朵上附着一只小虫子,在家中尝试取下无果后,下午带着孩子来到安徽省儿童医院寻求医生帮助。

张培介绍,孩子是被蜱虫叮咬,这种寄生虫的口器又长又尖,可以像注射器一样刺穿皮肤吸血,在叮咬后会不断释放镇痛物质,让人没有痛痒感,因此蜱虫可以寄居在体表数日至一周而不被发现。虽然蜱虫个头小,却能引发多种致命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等。

处置不当会增加感染风险

据了解,此前曾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记录了其母亲从被蜱虫咬到发病去世的全过程。该网友称,起初家里人以为其母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烧。经多重检查,其母被确诊为“蜱虫病”,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后病情恶化,不幸离世。

“蜱虫携带的毒素很强,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呕吐、腹泻等症状都可能是毒素在身体内残留所致,部分疾病的潜伏期可长达一个月。”张培表示,一些家长在发现孩子被蜱虫叮咬后会用“土办法”处理,例如用火烧,涂风油精、牙膏,甚至硬拔等,这些不当的处理不仅可能刺激蜱虫分泌更多“毒液”,还可能导致蜱虫的口器残留体内,释放毒素增加感染和过敏性休克的风险。

公园、绿化带都有蜱虫出没

蜱虫叮咬十分凶险,疾控专家表示,据统计,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我省最常见的蜱传疾病,病死率可超过10%。早发现、早治疗,可显著降低疾病重症率和病死率。

疾控专家提醒,蜱虫喜欢爬到草叶或灌木顶端,等待牛、羊、狗、猫等家畜,以及人类经过时附着上去,此外,潮湿、阴凉处、植被茂密、湿度较高的地方蜱虫的数量较多,农田和牧场周边草木茂盛,同样为蜱虫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场所。

张培表示,并非只有森林里才有蜱虫出没,城市公园、小区绿化带里也可能存在,而裸露在外的颈部、耳后、腿部等都可能被蜱虫寄生。

“家长首先要尽量避免儿童在草丛等户外场所游玩时裸露过多皮肤,还可以通过驱虫喷剂来避免蜱虫叮咬,回到家后也要及时检查皮肤上有没有虫子附着。”

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如果发现被蜱虫叮咬,正确的处理也很关键。首先,不能硬拔,可以用尖头镊子夹住头部,垂直向上缓慢拔出,避免口器留在皮肤里。其次要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虫子可以密封保存,必要时送检处理。最后,还需要观察1个月左右的时间,如果出现发热、皮疹、乏力等症状就需要及时送医。

“有人认为,蜱虫会自己脱落,不用管,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张培介绍,蜱虫会不断吸血,可以从最开始的芝麻粒大小膨胀至几十甚至上百倍,而吸血时间越长,传播疾病的风险就越高,当许多人察觉到被咬时,蜱虫已经吸足了血,变得异常巨大了。张培表示,如果家长没把握自己处理,就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医生通过无菌镊子除虫更安全高效。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旭凡

编辑 王翠

来源:大皖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