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如今已是是清明节气,清明三天假期也过完了,我们也都回到了各自的岗位了,今天4月8号,我们九江这边的天气还不错,气温也比较合适,最高气温28℃左右穿个薄外套刚刚好,现在每日气温基本稳定在20℃以上了,春意盎然。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如今已是是清明节气,清明三天假期也过完了,我们也都回到了各自的岗位了,今天4月8号,我们九江这边的天气还不错,气温也比较合适,最高气温28℃左右穿个薄外套刚刚好,现在每日气温基本稳定在20℃以上了,春意盎然。
清明前后也正是农事繁忙的时节,田间地头处处可见忙碌的身影,都在播种瓜豆,插秧还有人家开始收集桑叶养蚕了。我们农村有句老话“三月十二晴,遍地起新坟”,明天就三月十二了,这话啥意思呢?
三月十二晴,遍地起新坟
“三月十二晴”就是说三月十二是晴天,“遍地起新坟”就是说出现了很多新坟。
在农耕社会,老祖宗们通过长期观察天气变化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总结出许多预测丰歉的经验。
“三月十二晴,遍地起新坟”这句话乍听令人感觉不安,其实里面蕴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比如下面这几句农谚就很好的说明了这句话背后的原因。
这句农谚,直白地道出了三月十二晴天所预示的干旱情况。意思是倘若在这一天,艳阳高照,没有一丝云彩,这样就预示到了夏季可能会干旱少雨,稻谷减产粮仓变得空虚。
这句谚语更进一步地揭示了无云晴天对后续季节所产生的影响。在那没有现代灌溉系统的古代,夏季一旦遭遇干旱,井水便容易干涸,此时农民将会面临无水可用于耕种的困境,他们虽辛勤劳作,却难以见到收获。
这句谚语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这样一种情况:要是农历三月十二那天能用来晒被子也就是说是晴天,这样预示到了秋天,农民或许因为收成不好,就得卖掉耕牛去买粮食。
“三月十二南风雨,棉桃压枝白如絮”,这句农谚讲的是三月十二南风带来的雨水滋润大地,为往后棉花的丰收奠定基础。
“十二雨打芭蕉叶,秋收万石不用借”,此农谚生动地勾勒出雨水击打芭蕉叶所发出的声响,意即三月十二日降雨,意味着秋季将会有很好的收成,农民无需向旁人借粮食。
“十二雨丝织成网,鱼跃池塘谷满场”,这句谚语说的是三月十二细密的雨丝仿佛编织成网,预示着往后雨水充沛,鱼儿活跃,谷物在充足的水分滋润下生长良好,预示着丰收在望。
三月中旬是春季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此时需要充足雨水滋养土地。从上述农谚我们可以看到,若此时晴朗无雨,预示着接下来可能面临持续干旱,导致土壤缺水、作物难以正常发育。
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作物生长不好,这样粮食就会减产甚至绝收,进而引发大范围饥荒。没有足够粮食,许多人将因饥饿而死,从而形成“遍地新坟”的悲剧景象。
因此老话说“三月十二晴,遍地起新坟”。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预报,明日我国华南地区将迎来一股暖湿气流;广东沿海地区多云转小雨。香港地区预计气温在21-25℃之间,东北季候风逐渐被较为湿润的偏东气流所取代。这样的天气条件,若对照老祖宗的农谚来讲,或许能够期待一个丰收的年景。
不过我们也需清楚地认识到,农谚虽说是先民经验的总结,但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并且很多都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
“顺应天时,可得地利”的农耕理念固然是可贵的,但是现代农业已不再完全依赖天时。古人所总结的观象察天的方法,如今已被现代气象学所补充和完善,大家还是要根据天气预报来进行农事安排。
来源:ol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