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牌再做化工“减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8 21:42 5

摘要:4月1日,全球能源巨头壳牌(shell)发表声明称,已完成将其新加坡能源化工园出售给嘉能可和印尼化学品制造商PT Chandra Asri Pacific组成的合资企业。

4月1日,全球能源巨头壳牌(shell)发表声明称,已完成将其新加坡能源化工园出售给嘉能可和印尼化学品制造商PT Chandra Asri Pacific组成的合资企业。据了解,此次交易涉及毛广岛的和裕廊岛的炼油厂和化工设施。壳牌于2024年5月首次披露出售计划,并于同年11月宣布交易预计在2025年第一季度完成。该交易最终于近日正式收官。毛广岛包括一座产能为23.7万桶/日的炼油厂和一套产能为110万吨/年的乙烯裂解装置,该设施始建于1961年,曾是全球重要的石油炼制与交易枢纽。裕廊岛则主要生产包括环氧乙烷、乙氧基化物、苯乙烯单体和环氧丙烷等石化产品,是壳牌在亚太地区最大的石化产品生产和出口中心。壳牌表示,此次撤资是其不断提升化学品业务的重要一步,未来继续通过一系列能源产品业务支持新加坡的能源需求,包括液化天然气供应和贸易。

01

重新定位三大化工基地

这已经不是壳牌第一次调整其化工业务板块。今年年初,壳牌曾宣布,将对其全球化工业务开展系统性战略评估。据壳牌在2025年3月25日举行的投资者会议上披露,公司已启动对德国、荷兰、英国三大化工基地的重新定位和调整,并强调欧洲地区的“市场条件已极度严峻”,能源成本、碳排放成本和基础设施网络成本显著高于全球其他地区。特别是在欧洲,壳牌的多个化工资产被列入可能部分或全部关闭的选项范围,可能面临关闭部分甚至全部化工部门的局面。随着能源价格的飙升及高昂的碳成本,使欧洲化工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多家相关企业如巴斯夫、英力士、阿克苏诺贝尔等,已经纷纷宣布调整或关闭其在欧洲的化工业务。壳牌在欧洲的化工业务,涵盖德国莱茵兰、荷兰莫尔迪克和英国莫斯莫兰等地的多处大型综合体,主要生产乙烯、丙烯等基础化学品。然而,壳牌在2024年化工部门的亏损高达3.92亿美元,且过去三年以来持续处于亏损状态。第四季度的调整后利润同比大幅下降50%,显示出面临的财务压力。

拟关闭或缩减产能的具体装置

德国莱茵兰能源与化工园区(Rheinland)

位于德国科隆附近,包括Wesseling和Godorf两部分,是炼油与化工一体化基地。主要生产燃料油品和部分基础化工原料(如乙烯、丙烯等炼厂气体副产品)以及下游衍生物。壳牌在此的乙烯装置产能为31万吨/年,主要采用石脑油及轻质油为原料进行蒸汽裂解,装置建设时间较早、运营效率偏低,开工率不高;丙烯产能为17万吨/年,主要来源于裂解副产物,并非采用PDH技术,整体技术路径老化。此外,园区还设有芳烃抽提装置,包括苯70万吨/年(由8/29/22/11四套组成)、甲苯约37.7万吨/年(27.7+10),以及对二甲苯(PX)16万吨/年产能,主要原料来自重整油和裂解汽油(pygas),部分装置为早期EB脱烷基路线,能源效率偏低。德国目前在EO、PO和SM等衍生品方面装置布局较弱,此园区无下游延伸产能,一旦退出将减少欧洲北部芳烃链中原料多样性。

荷兰Moerdijk园区

荷兰Moerdijk是壳牌在欧洲最大的纯化工厂之一。园区内设有一套91万吨/年的石脑油蒸汽裂解装置(乙烯主装置),配套生产丙烯50万吨/年,以及下游的苯乙烯单体(SM)45万吨/年、环氧乙烷(EO)38万吨/年(由12.5+12.5+13三套组成)、乙二醇(MEG)14万吨/年、PO20万吨/年等中间体和聚合物产品。Moerdijk装置也是区域性一体化的重要支点,向包括科思创(Covestro)、SABIC、LyondellBasell等下游企业供料,是Benelux地区及西北欧化工集群的重要组成。若该基地部分或全部关闭,预计将造成北西欧产业协同严重受阻,区域替代难度极高,或迫使下游用户同步减产或转向进口替代。

英国Mossmorran装置

位于苏格兰法夫郡,由壳牌与埃克森美孚合资运营(埃克森负责运营),是一套以乙烷为原料的乙烯裂解装置,年产能83万吨/年。乙烷主要来自英国北海油气田,通过管道运输供裂解炉使用,产品乙烯通过全英干管输送至格兰奇茅斯及其他下游化工园区,供Ineos等企业进行聚乙烯、EO等产品生产。Mossmorran装置作为英国唯一大型乙烯供应点,一旦退出将对本地聚乙烯装置(如INEOS)形成原料断供风险,并对苏格兰及英格兰中北部的化工链稳定性构成结构性挑战。考虑到该装置为壳牌在英国最后的基础化工资产,若退出成真,意味着其将完全撤出英国化工市场。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

02

壳牌或成行业风向标

壳牌作为全球领先的能源与化工企业,其宣布评估甚至关闭欧洲主要化工资产的举措,不仅体现了企业自身战略重构的考量,更可能成为其他跨国化工公司重新审视其欧洲布局的“风向标”。首先,壳牌的决定强化了一个趋势判断:欧洲高碳、高能耗、低灵活度的化工装置正失去全球竞争力。2023年以来,BASF、INEOS、Dow、ExxonMobil、TotalEnergies 等跨国企业纷纷在欧洲启动资产评估或宣布关停、减产计划。这表明:壳牌并非“孤立撤退”,而是高成本、老旧、不具备可持续性的欧洲装置群体“系统性退出”的一部分。壳牌可能因资产市场化程度高而先行一步,但其行为或将引发一轮跨国企业对欧洲装置的资本重新定价与再配置。其次,从资产配置角度看,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倾向于“东进南下”,将新增投资转向中东、亚洲(尤其中国)、北美等区域。SABIC、Exxon、BASF、Dow等均已在中国、沙特、印度、美国等地部署乙烯-下游聚合物和专用化学品一体化基地。例如,BASF广东湛江一体化项目、壳牌与中海油的惠州项目、sabic中石化天津项目等都体现了跨国公司“去欧洲化”的现实选择。壳牌事件的深层影响,是强化跨国公司“全球分工+区域聚焦”的战略逻辑:欧洲逐步转为技术研发、品牌与服务中心,而将重资产制造逐步转移至低成本、原料充沛、政策配套友好的区域。中国、中东、美国的EO、PO、SM等产品在未来五年将进入高增长期,这也为跨国企业外包、合作或资本联营提供平台。此外,壳牌的退出还将重塑化工上下游的全球定价与话语权结构。一旦欧洲本地供应缩减,亚洲、中东等区域将承担更多出口角色,可能推动这些区域企业在全球客户供应、定价协商、产业标准制定中的地位上升。壳牌、巴斯夫、英力士等企业若转向布局新兴市场,将面临“与本地龙头企业共生共赢”的战略新课题。壳牌退出不仅是个体事件,而是跨国化工企业全球资产再配置逻辑的具体体现。未来3-5年,欧洲本土化工资产将持续面临价值压缩与边缘化风险,全球化工产业的重心将进一步向亚太、北美和中东转移。综合中国石油和化工和石油和化工园区整理报道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