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拔节期管理是小麦产量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构建“精准水肥+综合防控+营养协同” 技术体系,可显著提升小麦综合生产能力,使小麦增产。
拔节期管理是小麦产量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构建“精准水肥+综合防控+营养协同” 技术体系,可显著提升小麦综合生产能力,使小麦增产。
一、精准水肥调控
(一)氮肥“前控后促”,分类追施
小麦拔节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转折期,需肥量占全生育期的 40% 以上。根据苗情分类施策:
旺苗:推迟至拔节中后期追肥,亩施尿素8-10公斤,结合控旺。
一类苗:返青期亩总茎数75万以上群体充足的一类麦田,拔节期随灌溉亩追施尿素15-20公斤,促穗大增粒重。
二类苗:起身期追肥的二类麦田,拔节期不再追肥。
弱苗:返青期未补肥地块,拔节前亩追硝酸铵钙15公斤,同步喷施0.3%磷酸二氢钾+0.1%硫酸锌溶液,促弱转壮。
磷钾肥施用需参考基肥情况,未施基肥或返青期未补施的田块,可亩追磷酸二铵6-8公斤、氯化钾5-6公斤。
(二)磷钾硅协同,增强茎秆强度
补磷钾:亩施磷酸二氢钾200克+硫酸钾10公斤,提升茎壁厚度。
增硅肥:喷施硅酸钾500克/亩,增强茎秆机械强度。
(三)水分管理
小麦拔节期每亩需水量达50立方米,灌水应结合施肥进行,避免土壤干旱导致脱肥。
灌水原则:避免大水漫灌,采用滴灌或微喷灌,减少水分蒸发损失。
二、病虫综合防控体系
拔节期是小麦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进入高发期,采用“一喷多效”技术可以预防,亩用43%戊唑醇悬浮剂30毫升+10%吡虫啉20克+磷酸二氢钾100克,重点喷施茎基部。
蚜虫:防控以百株蚜量300头为阈值,交替使用吡蚜酮、氟啶虫胺腈等药剂。
锈病、赤霉病:核心药剂为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具有强内吸性,可防治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等多种病害。
复配制剂 :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如吡唑醚菌酯)复配使用效果更佳,可弥补单一药剂的不足。如: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对白粉病、锈病、赤霉病有协同防治作用,叶片浓绿,活秆成熟。丙环唑+醚菌酯:增强茎秆抗倒伏能力,减少药害。
注意:拔节期严禁喷施甲基二磺隆等除草剂,避免药害。
三、化学调控与叶面营养协同技术
拔节初期使用 5% 氨基寡糖30毫升/亩,可促进分蘖成穗并增强抗逆性。“三喷一补” 模式:在化控剂中加入糖醇锌10毫升+硼肥5克,实现控旺、补锌、促花三重效果。注意严格按照产品说明控制浓度,避免药害。
来源丨三农小助手及元宝快答,河北植保协会,河北省种子协会
编辑丨农财君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来源:李村长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