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医签约有感丨护士有感——从生命守护到健康共筑的十年蜕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8 19:51 2

摘要:当我从三甲医院临床护理转身踏入嘉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未曾想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八个字会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温暖的注脚,这里没有抢救生命的争分夺秒,却有守护健康的细水长流。

作者:厦门市思明区嘉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陈璟

当我从三甲医院临床护理转身踏入嘉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未曾想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八个字会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温暖的注脚,这里没有抢救生命的争分夺秒,却有守护健康的细水长流。

初到基层时,琐碎的建档、随访工作让我一度怀疑职业意义。走街串巷入户宣传、处理高血压患者的用药疑问、为独居老人监测血糖……这些看似“低端”的工作,却在与居民的点滴接触中逐渐显露出深意。

01

破冰:从“被动签约”到“主动叩门”的信任转变

2015年,嘉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厦门市首批家庭医生签约试点机构,我们团队带着政策文件和血压计敲开居民家门的场景仍历历在目。那时的签约服务更像“健康告知书”,居民们问得最多的是:“签了能报销更多吗?”面对质疑,我们用脚步丈量答案:为独居老人建立健康档案、为卧床老人体检、更换导尿管……记得一位失独老人,惧怕与陌生人交往,我们团队定期上门随访送药、将联系电话存入老人手机,九年如一日的陪伴让这份情谊超越了诊疗本身,我们用医者温度浇灌出了医患的信任之花。

随着签约服务工作的扎实开展,居民们逐渐认可我们的签而有约。这种转变在2023年签约政策调整后更为显著——服务对象从4类重点人群扩展至全人群,签约期可自主选择1-3年,更推出“健康管理+上门服务+线上续方送药”的组合拳。如今,我们的签约居民中,既有主动要求“全家签约”的空巢家庭,也有通过“厦门i健康”平台线上续签的年轻白领,这些都证明了基层医疗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将医疗的温度延伸至家庭“最后一公里”。

02

蝶变:专科协同与科技赋能下的服务升维

厦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迭代,为这份坚持注入了专业底气。从最初的“基础医疗+公共卫生”框架,到如今覆盖皮肤科、肝病科、脑卒中康复、精神科、儿科等专科服务的“全专结合”模式。我们的工作实践印证了厦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深化之路,例如,开展CKD门诊、脑卒中干预项目、社区伤口门诊,并借助“厦门i健康”智能管理平台重构医患交互场景,居民患者可通过移动终端实现健康数据实时上传、咨询健康问题,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分级响应,提升签约居民获得感、满意度。全面构建起“筛查-干预-转诊-管理”闭环,让“早预防、早发现”从理想照进现实。

2023年,夏伯伯的妻子在老年人免费体检中发现肝功能异常,通过“基层首诊-专科转诊-社区康复管理”的机制,及时发现肝损伤征兆避免病情恶化和管理断链。

03

共生:从医疗照护到生命共舞的哲学思考

十年间,我逐渐领悟家庭医生的双重使命:既要当好疾病防控的“守门人”,更要成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和同行者。我们以“厝边好医生健康六进”为实践引领,将健康科普延伸至校园、企业、社区。在“嘉医科普进校园”活动中,通过趣味讲座、心肺复苏急救、中医药文化课,向儿童青少年普及近视防控、急救技能与国学智慧,让“治未病”理念融入童真;在厦门航空宾馆、林德叉车厂,我们送出女性健康服务、运动保健操课程等义诊活动,将中医体质辨识与健康管理结合;轮值健康直播间;让健康知识真正“活”起来,各类健康科普作品分获市级、省级、国家级奖项,让“健康中国”的种子在千家万户生根发芽。

结语:扎根泥土,花期已来

十年间,我已从青涩护士蜕变为健康管理“多面手”——在健康档案的字里行间,读懂了生命的重量,在居民舒展的眉头与重燃的生活热情里,得到了职业价值的答案。

如今回望这段从“治已病”到“治未病”、让患者从“被动救治”到“自我管理”的历程,让我更深刻体会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以“小切口”撬动全民健康的“大格局”。我想,这段共同成长的岁月,恰是我们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政策试点”成长为“民生品牌”的跨越缩影。

编辑:朱红剑

校审:郑艳玲

来源:嘻嘻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