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融资400亿!估值达3000亿!但为啥说软银高位接盘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8 15:31 2

摘要:在这轮融资中,软银集团(SoftBank)承诺领投300亿美元,其余100亿美元由包括Thrive Capital和微软在内的其他公司共同投资。据悉,首期100亿美元资金已到位,剩余300亿美元将在2025年底前完成注入。

,抓住风口(iOS用户请用电脑端打开小程序)

本期要点:OpenAI的AGI幻境孙正义的豪赌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最近,OpenAI正式确定了一项高达400亿美元的巨额融资计划。这个流传了两个多月的消息,如今终于尘埃落定。

在这轮融资中,软银集团(SoftBank)承诺领投300亿美元,其余100亿美元由包括Thrive Capital和微软在内的其他公司共同投资。据悉,首期100亿美元资金已到位,剩余300亿美元将在2025年底前完成注入。

孙正义(左)与山姆·奥特曼(右)

本轮融资后,OpenAI估值达到了惊人的3000亿美元,与字节跳动估值相当,仅次于估值3500亿美元的SpaceX。要知道,去年10月,OpenAI完成66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了1570亿美元。不到半年,如此巨额的估值又实现了翻倍,确实令人惊叹。

然而,我认为,OpenAI的400亿美元巨额融资并不是他们高歌猛进的新起点,反而可能是其大模型和AGI(通用人工智能)叙事的顶峰。后面很快就会是下坡路了。

正如我们此前多次提到的,DeepSeek的出现,已让OpenAI等大模型企业面临严峻挑战。由于AI产业的发展重心已经从AI大模型转向应用与AI Agents,这笔400亿美元的大规模融资,有可能成为OpenAI对于过往领先地位的一次高位变现,和资本被领先幻象所迷惑而做出的“高价接盘”。

首先,OpenAI以往的估值,本质上是建立在“AGI先驱者”的叙事上。之前,它在大模型上确实处于领先地位,但如今他们的技术突破速度已无法支撑自己的估值神话。

OpenAI并没有显示出会比其他大模型公司更早开发出下一阶段AI大模型的能力。比如,近期ARC-AGI-2测试表明,OpenAI的模型仍然不具备小样本泛化能力,也就是说,AGI仍然遥不可及。

此前,人们一直期待下一代模型能实现多模态,特别是具备对世界的理解能力,但目前尚无大模型公司真正达到这一水平。OpenAI在这方面也并未展现出明显进展。

因为这既需要底层算法的突破,同时离不开其他配套技术的发展,包括芯片算力的大幅提升、多模态数据的积累。

而且,科技本就是波浪式前进的。技术往往在一轮重大突破后,就会进入相对停滞状态。但在此期间,大家也并不会闲着,而是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实现各个行业的繁荣。

需要提醒的是,正是这一客观发展过程,暴露了OpenAI的重大战略失误——过于追求技术领先性,却始终未能向应用转移,未能构建真正的核心业务护城河。

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OpenAI作为这轮AI革命的引领者,拥有最先进的大模型。用户为了用到最先进的技术,也只能订阅OpenAI的服务。因此,云服务商也只能与OpenAI绑定,包括应用开发者也只能调用他们的模型,同时还得注意自己的业务别被OpenAI的某次更新而摧毁。

但DeepSeek等开源模型来了,它们允许企业免费商用、自由调优,还支持私有化部署。通过这种方式,开源模型直接威胁到了闭源模型的商业化基础:当免费的开源大模型就能实现90%的性能时,企业为什么还要为剩下的10%性能提升额外支付几十倍的成本?

此时,OpenAI的产品定位就出现了巨大问题。其核心业务,也就是AI大模型,就像个万能工具箱,看似覆盖所有AI场景,实则在任何垂直领域都不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

因为最好的模型已经不再意味着最好的使用效果。当所有玩家都能低价获得性能差不多的大模型时,竞争的关键就转变为谁具有差异化的竞争力,具有更强的场景适配能力。AI产业的价值创造将越来越依赖于应用层,特别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AI Agents。

很快,最成功的AI公司将不再是技术最强者,而是最懂具体行业痛点的领域专家。他们拥有专业的数据,对用户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业务和工作流的设计也更合理,因此更能吸引用户为其服务付费。

OpenAI的万能工具箱定位却显得非常尴尬,他们在每个垂直领域都打不过更懂行业痛点的专业选手,用户也很可能会逐渐被各个专业选手所瓜分。现在看,OpenAI好像是个无所不能的巨无霸,但未来两年再看,就会发现它只是个“样样通、样样松”的空壳子。

但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OpenAI外强中干的状态,却忽悠到了软银。

可以看出,在OpenAI的最近两期融资中,微软已经逐渐退居二线,软银和Thrive Capital成为了主角。“OpenAI要完成营利性转型”和“将部分资金用于星际之门项目”的相关条款,都是由软银所推动。

软银会有此失误,与孙正义浓厚的风险投资(VC)色彩有很大关系。风险投资追求高风险、高倍数回报的策略,在对阿里巴巴等科技企业的早期投资中或许还能奏效,但随着管理资金规模的提升,软银实际上已进入私募股权投资(PE)领域,其投资的企业规模也更大了,投资逻辑应当更侧重于稳健增长和价值实现,而不是靠推升估值并期待下一个接盘侠的出现。

这次,孙正义将300亿美元的资金投资于OpenAI这样一个已经估值很高的项目,并期望其估值能在短期内再翻数倍,无异于痴人说梦。

OpenAI若要在3000亿美元的基础上再翻三倍,也就是市值达到万亿美元级别,就要和台积电这样的科技巨头一样,拥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但很明显,未来几年OpenAI的收入利润不仅难以大规模增长,还会面临各方竞争者的围剿。

孙正义则很可能重演百亿美元高位接盘WeWork的悲剧,再次成为“最强接盘侠”,并且还会错过未来真正的AI巨头,也就是那些诞生于专业领域、实现了“模型-数据-场景”三位一体的务实玩家。比如,在应用化方面,OpenAI的竞争对手Anthropic就明显做得更好。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在上周的特训营直播课上,我对特朗普“对等关税”、OpenAI巨额融资等一系列热点问题都进行了详细分析,如果你感兴趣,欢迎扫码加入,和我一起,先人一步,看清未来!

王煜全要闻评论,我们明天见。

【科技特训营】看懂科技产业,离不开长期观察。线上书院模式,与王老师深度链接!为未来五年做好准备,先人一步,领先一路!

↓¥399,掌握王煜全AI产业预测精华(iOS用户请在电脑端打开)

“全球AI独角兽一览表”

来源:王煜全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