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逻辑性与条理性:结构层次分明,通过“首先/其次/再次”等序数词划分层次,或使用“一方面……另一方面……”等关联词明确逻辑关系。论证思路严谨,论点、论据、论证三者环环相扣,常采用归纳、演绎等推理方式,形成严密闭环。
重难点突破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语言特色
论述类文本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精练性与概括性:高度凝练语言避免冗余,用简练的表述传递核心观点。例如,在陈述论据时,常采用概括性叙述而非细节铺陈,通过提炼抽象道理增强普遍意义。
二、逻辑性与条理性:结构层次分明,通过“首先/其次/再次”等序数词划分层次,或使用“一方面……另一方面……”等关联词明确逻辑关系。论证思路严谨,论点、论据、论证三者环环相扣,常采用归纳、演绎等推理方式,形成严密闭环。
三、准确性与严谨性: 核心术语需严格定义。例如学术论文中需区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细微差别。 表述分寸得当,使用“一般说来”“可能”等限制词体现学术审慎,避免绝对化判断。
四、理性色彩与客观性:以事实和逻辑为主导,少用抒情或夸张修辞。例如通过数据、史料等实证材料增强说服力。常用“固然……但……”“不可否认的是……”等句式体现思辨性,展现对复杂问题的多维考量。
五、适度的生动性: 借助修辞,在保持严谨的前提下,偶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增强可读性。或者通过典型事例将抽象理论具象呈现,降低理解门槛。
选择题练习(一错四对)
一、(错误)(22-23高二下·贵州黔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是从哺乳动物进化而来的,哺乳动物很久以前就诞生了,甚至可以追溯到恐龙诞生的时候。哺乳动物的崛起是人类诞生的基础,人类的祖先也很强大。类人猿仅用几百万年就完成了智慧的进化。
人类成为地球的霸主,开启了文明时代,进入了数百年前的科学时代。可以说,类人猿在几百万年前就走上了智能进化的道路,虽然几百万年对人类来说非常漫长,但是对于地球来说已经是很短很快的进化了。
恐龙曾经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1.6亿年的时间里面,恐龙竟然没有进化成智慧的生命,只是一味地长个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恐龙突然灭绝又是什么造成的?
我们知道,任何生命的诞生,生命的成长,都需要顺应大自然的法则,没有任何一个生命能够对抗自然的法则,这也就是所谓的适者生存吧。在“恐龙时代”,它可以凭借其强大的身躯,称霸地球。如果有一个物种想要统治地球,必须有一技之长,能够完全超越其他的生命。当时的恐龙重达300吨,长达60米,这在当时的物种中是绝无仅有的,是可以完全碾压其他物种的,没有哪一个物种能够与之抗衡,自然而然的,它就成了当时的地球的主人。
恐龙当然也需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则,不然的话也会被其他的生命所取代。根据当时的情况,恐龙在进化的过程中,选择了向身体而不是向智慧进化,它们只是一味地长个子,当然,这也是适应了当时的大自然的法则,那时候物种丰富,水草丰茂,只要身体足够大,便能打败一切。它们认为只有强大的身躯才能统治地球,当然在那个时代它们做到了,即使恐龙的智力十分低下,但是凭借其高大的身躯,在地球上成了当之无愧的“巨人”,根本不需要向智慧方向发展。不过可悲的是,一颗小行星的撞击让恐龙的身躯从优势立即变成了劣势,从而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而人类只不过诞生了几百万年,为什么在这短短的时间之内,就成了地球的主人呢?这主要是人类选择的进化方向不同。在人类诞生之初,身体方面不仅不占任何优势,反而劣势明显。地球上有很多种生物从外形上面讲完全可以碾压人类,因此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寻找另外一条造化之路。
自从人类诞生开始,因为身体的原因,知道自己身材太过矮小,很难敌过周围的大的物种,因此,人类很早就开始了群居的生活。在群居的过程中,人们通过相互的交流,相互的沟通,慢慢地产生了语言,慢慢地学会了制造工具。后来,人们发现一个好的工具,要比一个强大的身躯有用得多,因此,和恐龙不同,人类选择了另外一个进化方法,开始向智慧生物进化,从而放弃了向身材方面的进化。这样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人类慢慢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从古老的原始社会慢慢地过渡到了现在的科技社会。因此人类与恐龙相比,虽然最后都成了地球的主人,但是人类的身躯在恐龙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同样的,恐龙的智商在人类面前也可以说是忽略不计的。
身材高大而没有智慧的恐龙,在一场大的灾难中彻底消失了,现在人类虽然也面临着这种风险,但是其智慧远远超过了恐龙,能够制造出很多先进的工具,尤其是现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完全有能力离开地球,在太空中寻找另外一个安身之地,因此即使人类遭受到了与恐龙一样大的自然灾害,受到很大的损失,也不会像恐龙一样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因为人类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智慧飞向太空或去往地底来躲避灾难。
(摘编自《恐龙统治地球1.6亿年,为什么没进化出智慧?》,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恐龙选择了身体进化而非智慧进化的方向,这违背了自然规则,最终从地球上绝迹了。
B.人类发现好的工具要比强大的身躯有用,因此放弃向身材方面的进化,变得矮小。
C.类人猿用几百万年完成智慧进化,和统治地球1.6亿年的恐龙相比选择了较好的进化方向。
D.小行星的撞击让恐龙消失了,而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躲避了小行星的撞击带来的灾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居生活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让人类有了交流,产生语言,学会制造工具。
B.文章用事实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不同,结果迥异,讲究事实、规律和结论之间的严密性。
C.本文双线交互,人类和恐龙的进化史交替阐述,最后对比得出人类未来有无限可能。
D.文章将人类的进化和恐龙的进化作比较,语言专业深奥,体现了科普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3.下列生物界的现象,不能印证材料第4自然段观点的一项是
A.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研究取得突破,科学家们选育出了更加高产、优质和多抗的水稻遗传资源。
B.长颈鹿的祖先有长颈也有短颈,当青草缺乏时,长颈的能吃到高处的叶子而活了下来,短颈的便逐渐消失。
C.颌的出现使鱼的生活领域扩大到以往不能生活的地区,这以后,鱼类进化成为最普遍的游泳生物类群。
D.蜂鸟以花蜜为食物,喙部形态随花而进化,有些喙长而直,有的下曲,个别种类向上弯曲,舌伸缩自如。
4.作家刘慈欣在科幻作品《微纪元》中讲述了人类在经历大灾难后,利用智慧与科技将人类和人类社会缩小了10亿倍,微纪元里的人只有10微米左右,相当于一个细胞,他们生活在一个个直径一米左右的透明半球里,微人延续且升华了地球文明。这虽是科幻作品,但却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请根据材料内容分析科幻作品里的可能性。
5.在《自然选择的证明》一文中,达尔文认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择优弃劣的力量,恐龙灭绝引发了我们怎样的思考?请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1.C 2.D 3.A 4.①人类的智慧能够制造出很多先进的工具,尤其是现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完全有能力离开地球,在太空中寻找另外一个安身之地。
②恐龙在进化的过程中,选择了向身体进化,而人类也可以选择向身体进化,变得微小,都是适应大自然的法则。 5.①优势与劣势会因为外在环境的不同发生变化,没有永远的霸主,人类应该走多角度发展和进化之路。
②人类应居安思危,预见外在风险,从而提前应对。
③人类应利用智慧优势,加紧外太空或地底的研究,在灾难来临前,利用自己的智慧能够躲避灾难。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这违背了自然规则”错误。结合“当然,这也是适应了当时的大自然的法则,那时候物种丰富,水草丰茂,只要身体足够大,便能打败一切”可知,恐龙选择了身体进化而非智慧进化的方向,也是适应了当时的大自然的法则。
B.“因此放弃向身材方面的进化,变得矮小”错误。结合“自从人类诞生开始,因为身体的原因,知道自己身材太过矮小,很难敌过周围的大的物种”“,和恐龙不同,人类选择了另外一个进化方法,开始向智慧生物进化,从而放弃了向身材方面的进化”可知,人的身材本来就过于矮小,并不是因为放弃向身材方面的进化,才变得矮小。
D.“而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躲避了小行星的撞击带来的灾难”错误,未然变已然。结合“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完全有能力离开地球,在太空中寻找另外一个安身之地,因此即使人类遭受到了与恐龙一样大的自然灾害,受到很大的损失,也不会像恐龙一样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因为人类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智慧飞向太空或去往地底来躲避灾难”可知,原文说的是“估计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智慧飞向太空或去往地底来躲避灾难。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语言专业深奥”错误。语言通俗易懂,并不专业深奥。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第4自然段的观点是“任何生命的诞生和成长,都需要顺应大自然的法则,适者生存”。
A.“科学家们选育出了更加高产、优质和多抗的水稻遗传资源”属于人类利用遗传资源,不属于顺应大自然的法则,适者生存。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现在人类虽然也面临着这种风险,但是其智慧远远超过了恐龙,能够制造出很多先进的工具,尤其是现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完全有能力离开地球,在太空中寻找另外一个安身之地”“因为人类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智慧飞向太空或去往地底来躲避灾难”可知,人类的智慧能够制造出很多先进的工具,尤其是现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完全有能力离开地球,在太空中寻找另外一个安身之地。
结合“根据当时的情况,恐龙在进化的过程中,选择了向身体而不是向智慧进化,它们只是一味地长个子,当然,这也是适应了当时的大自然的法则,那时候物种丰富,水草丰茂,只要身体足够大,便能打败一切”可知,恐龙在进化的过程中,选择了向身体进化,而人类也可以选择向身体进化,变得微小,都是适应大自然的法则。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在恐龙时代,它可以凭借其强大的身躯,称霸地球”“当时的恐龙重达300多吨,长达60米,这在当时的物种中是绝无仅有了,是可以完全碾压其他物种的,没有哪一个物种能够与之扰衡”“一颗小行星的撞击让恐龙的身躯从优势立马变成了劣势”可知,恐龙身体的优势变为劣势,可见,优势与劣势会因为外在环境的不同发生变化,没有永远的霸主,人类应该走多角度发展和进化之路。
结合“凭借其高大的身躯,在地球上成了当之无愧的‘巨人’,根本不需要向智慧方向发展。不过可悲的是,一颗小行星的撞击让恐龙的身躯从优势立马变成了劣势,从而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可知,恐龙的灭绝是因为一颗小行星的撞击,身体的优势变为劣势,可见人类应居安思危,预见外在风险,从而提前应对。
结合“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完全有能力离开地球,在太空中寻找另外一个安身之地,因此即使人类在遭受到了与恐龙一样大的自然灾害,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是不会像恐龙一样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因为人类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智慧飞向太空或去往地底来躲避灾难”可知,人类应利用智慧优势,加紧外太空或地底的研究,在灾难来临前,利用自己的智慧能够躲避灾难。
二、(23-24高二下·江苏南京·阶段练习)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在描述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因壮志未酬而投江自尽的著名楚辞《七谏·沉江》中,有两句知名度很高的语句:其中一句是“明法令而修理兮,兰芷幽而有芳”,意思是在法令严明的良好国度,兰和芷纵然在幽僻之处,也能散发馨香;另一句是“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意思是即使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做成佩饰,经过鲍鱼店也会失去芬芳。这两句都提到了两种古老的植物——蕙兰和白芷。
对于蕙兰,大家比较熟悉,那是一种芬芳而素雅的兰科植物;而白芷究竟是什么植物,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其实,这种看似古老神秘甚至有些距离感的植物就在我们身边,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调味香料。
自古以来,白芷就深得中华儿女的推崇。最初,人们对这种植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只知道这是一种长在幽野却能散发浓郁芳香的野草,于是便称其为“芷”。
正是这种独特的幽野馨香,为白芷平添了一抹神秘而高雅的气息,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视之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和蕙兰一道被人们合称为“蕙芷”,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
在古汉语中,“芷”与“芝”相通,于是白芷也被称为“芝草”,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孔子就特别崇尚芝兰,《孔子家语》中曾有“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的名言。
但由于古人对植物分类的认知有限,加上芷和兰又常以组合的形式出现,不少人将两者混为一谈。尤其是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出了“兰槐之根是为芷”后,一些人便认为“芷”指的是兰花的根,于是将芷草当成了兰草的一种。这种误解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直至2000多年后的民国时期,著名作家沈从文还在他的《桃源与沅州》中把兰草当作芷草了,不过,更多的人还是早早就认识到了白芷这种芳香植物与兰花的区别。屈原就曾留下“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诗句。许慎也在《说文解字》中这样描述白芷:“生于下泽,芬芳与兰同德,故骚人以兰为咏,而本草有芬香、泽芬之名,古人谓之香白芷云。”许慎不仅将白芷与兰花进行了明确区分,还巧妙地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总将两者混为一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植物分类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对白芷这种芳香植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而不会再将之误作兰草。同时,大家对白芷的青睐与热忱也有增无减,纷纷用这种品性高洁的香草来咏物明志。如唐代诗人钱起就有“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之句;北宋文学家苏轼则在《园中草木》中写道:“芎䓖生蜀道,白芷来江南。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
既然白芷并非兰草,那它究竟是怎样一种植物呢?
白芷又名河北独活、大活、香大活等。其植株高度通常为1~2米,有些品种的株高可达2.5米,在草本植物中算得上是非常高大了。白芷的茎干纤细劲挺,姿态婆娑美丽。叶互生,着生于茎干基部的叶片较大,茎干中部的叶片相对较小,茎干上部的叶片逐渐简化成了卵形的叶鞘。
白芷的花形和花色非常素洁雅致。顶生或腋生的复伞形花序繁花点点、色泽洁白,宛若一把把精致的白色小伞。最值得关注的是白芷的根部。其主根为圆锥形或近方锥形,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具同心环状纹理,形似胡萝卜。它的根部气味芳香,味辛微苦,是全株含油量最高、香味最浓的部位。
白芷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东北及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多生长于海拔200~1500米的河岸、溪边、林缘、灌丛和山谷草地,尤喜湿润环境。因此在许多古诗词中,白芷都与湖河池沼等水生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泛滟清流满,葳蕤白芷生”等,都为我们描绘了白芷在水边葳蕤生长的动人景象。
白芷的气味芳香,味道微苦,具有除腥去膻、增香添味、增进食欲的神奇功效,因而是日常烹饪中常见的一种香辛调味料,可广泛被应用于卣、煮、酱、烤、焖、烩、煎等各种烹调方式之中,堪称去腥增香的“神器”。不过,白芷的香味太过浓烈,有一种很重的中药味道,很容易掩盖其他食物原有的味道,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很有讲究。
白芷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白芷的药用功效,在我国古代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传说,有一次深秋,苏轼与佛印禅师吟诵诗歌刚回到家中,便开始鼻塞流涕、头疼欲裂,浑身酸痛难受。佛印禅师听闻此事,知道苏轼定是感染了风寒,赶紧差人送去一包草药。苏轼服用以后,很快就痊愈了。后来,苏轼去向佛印禅师致谢,并好奇地打听禅师究竟使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才知是一种名为“白芷”的草药。除了民间传说,《本草纲目》等不少古代医药著作中也都明确记载了白芷的性味归经和医药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芷不仅在解热和镇痛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而且具有扩张和收缩血管、降低血脂血压等诸多功效,是一种天然的保健良品。另外,白芷还有非常明显的美白祛斑作用,是一种古老的美容中药。
(摘编自陈博君《白芷,令人止步的王者之香》)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白芷植物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从肤浅到更加清晰的过程,而赋予其文化属性的历史则十分悠久。
B.一直以来,大家对白芷的青睐与热忱有增无减,并借此来咏物明志,并没有受到将其误作兰草的影响。
C.在草本植物中,白芷的外形高大,茎干劲挺,其叶片沿茎干往上依次从大至小,花形似小伞,花色洁白。
D.白芷因为只生长在水边,所以就气味芳香,味道微苦。不过,它可作香辛调味料,与各种烹调方式相融,但使用时量不能过多。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此后,许多文人还用这种品性高洁的香草来咏物明志。
B.文章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先阐释了“芷”的文化属性,再阐释了“芷”的植物属性及其价值。
C.在古代,白芷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仅此来比喻君子的德操之美。
D.白芷的价值巨大,其神奇功效和药用价值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代医学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其药用价值。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楚辞《七谏·沉江》中两句知名度很高的语句切入,写作意图在于表明人们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的认知是十分肤浅和有害的。
B.文中列举沈从文在他的《桃源与沅州》中把兰草当作芷草的例子,有力证明了将芷草误解为兰草对后人的巨大影响。
C.文章引用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描述来证明很多人还是早就认识到白芷这种芳香植物与兰花的区别的观点。
D.文章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在阐述这些内容时,作者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同时也注意了语言的生动形象。
9.文中用苏轼的故事做“白芷的药用功效,在我国古代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观点的论据,产生了怎样的论证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6.D 7.C 8.A 9.①苏轼作为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影响深远,用苏轼故事做论据,增强了说服力。
②苏轼故事做论据丰富了文章文化内涵,使文章具有趣味性。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白芷因为只生长在水边,所以就气味芳香,味道微苦”错误,强加因果和以偏概全。根据材料可知,“白芷在水边生长”属于白芷的生活环境,“其味微苦”是白芷本身的植物属性,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原文白芷也生长在“林缘、灌丛和山谷草地”。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仅此来比喻君子的德操之美”错误。由原文“在古汉语中,‘芷’与‘芝’相通,于是白芷也被称为‘芝草’,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可知,漏了“或友情、环境的美好”,属于以偏概全。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写作意图在于表明人们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的认知是十分肤浅和有害的”错误。后文说“而白芷究竟是什么植物,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应是意在“引出对白芷的相关阐述”。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效果的能力。
“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从古至今都影响十分巨大,可谓家喻户晓,用苏轼的故事做论据,增强了说服力。
故事为苏轼与佛印禅师吟诵诗歌回家后,鼻塞流涕、头疼欲裂,浑身酸痛难受。佛印禅师送来一包草药治好了苏轼的病。苏轼得知是一种名为“白芷”的草药。白芷治好过历史名人的病,引用苏轼的故事做论据丰富了文章文化内涵;故事本身使文章具有趣味性,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23-24高一下·河南郑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如果注意诗坛的变迁,就必然会发现一件事情,那便是诗的原质时常在改变。我们称为艺术宝库的那永不改变的大自然,在诗人的笔下也时常在改变。诗的内容,原是取之于生活中最敏感的事物;“春花”“秋月”之所以常占有诗中相当的字数,正因为它原是最易感到的。然而这些敏感的事物,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滥调,一种无病的呻吟;于是新的敏感的事物,便又成为生活中的必要了。“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的诗风最直接的,莫过于新的事物上新的感情。这便是诗的不断的追求。
先就新的事物上说,音乐是最足以启发人的情绪的,中国本土的音乐可以琴为代表。《诗经》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孔子在武城闻弦歌之声,当然是琴瑟一类了;司马相如以琴心挑文君,文君夜亡奔相如,琴的效力更可以想见。可是“琴”之含有诗意,则一直要迟到建安以后,曹丕《燕歌行》说“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这是琴之开始有诗的感觉,之后到左思《招隐诗》“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琴”才真正独立成为一个诗意的向往。陶渊明蓄素琴一张,抚以寄情,琴不必弹,就已先有了诗意,可算是“琴”中的佳话了。此后“琴”乃成为诗中敏感的事物,如庾信诗“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卢照邻诗“山水弹琴尽,风华酌酒频”,乃都于诗中别具不尽之意。然而这时另外一种新的乐器则又代之而兴,那便是胡人的羌笛,其魔力远过于琴之在诗中。“笛”的爱好起于北朝的《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从此之后只要碰见笛声,便似乎无往而不成为好句,如王昌龄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的“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都是一代的佳作;至于“扬州时有下江兵,兰陵镇前吹笛声。夜火人归富春郭,秋风鹤唳石头城”,那笛声正是贯穿了整个情绪的。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笛”在此成了诗坛的骄子。我们如果说“琴”是伴随着五言的,“笛”便更是七言的知音了,它不但是一个新形式、新事物,而且是一个新感情。它出现的时候,往往也便是诗意出现的时候,它与诗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它所以正是诗的一个原质。
再以新的感情来说,《小雅》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然而这对于杨柳似乎还只是一时的偶遇,之后汉人虽然折柳送别,《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而“柳”的好诗却始终还没有发现。建安以来,首先被歌咏的其实是“桑”“槐”“松”“柏”“白杨”之类,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也并没有唤起普遍的爱好。之后陆机《拟古》乃有:“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陶渊明《拟古》有:“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可是“柳”的真正被认识,则仍有待于北人的《折杨柳歌》:“遥望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这袅娜多姿的杨柳,反而是强悍的北歌最先了解它。而《折杨柳》的歌辞不久便成为文坛新的爱好。梁简文帝、梁元帝等都有《折杨柳》的拟作。之后薛道衡的《昔昔盐》说:“垂柳覆金堤,靡芜叶复齐。”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的真正的感情,从此被人认识。到了刘希夷的“佳人眠洞房,回首见垂杨”、宋之问的“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这新的感情中的诗意已尽在不言中了。
(摘编自林庚《诗的活力与诗的新原质》)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中最敏感的事物一旦进入诗歌就具有了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B.正是因为笛声具有渲染情绪的重要作用,“笛”才能代“琴”而兴。
C.在唐代,只要笛声入诗就会出现广为流传的佳句,足见“笛”之魔力。
D.“它与诗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意味着诗的原质与诗意是融为一体的。
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琴作为我国本土乐器,从曹丕“援琴鸣弦发清商”到左思“丘中有鸣琴”,再到陶潜“抚琴寄情”,其所蕴含的诗意逐渐加浓。
B.“往往”“真正”“之后”等词语,体现出本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及逻辑清晰,这与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语言有共通之处。
C.如果折柳送别的传统能够在强悍的北歌之前入诗,那么袅娜多姿的杨柳就可以更早地被人们真正了解,引起人们普遍兴趣。
D.作者自如地出入多种诗歌语境,将文学鉴赏问题解说得具体明了,带给读者丰富的审美体验,这离不开他丰厚的古典文学素养。
12.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最后一段所说“‘柳’的真正的感情”的一项是
A.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B.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C.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D.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13.请简要分析材料在阐说事理方面的特点。
14.这则材料与林庚《说“木叶”》都包含一些葆有诗的活力的方法,请分别从这则材料和这篇课文中概括出这些方法并简要分析。
【答案】10.D 11.C 12.C 13.①整体上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再从“新的事物”和“新的感情”两个方面阐述诗歌的追求,层次清晰。
②运用引用/举例的说理方式,说理言之有据,且富有文化内涵。
③遵循由现象到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层层深入,通过“琴”“笛”“柳”等意象在古诗中的运用,阐释诗歌特征及发展规律。
④具体论述时按照时间(文学史)顺序,阐述新事物演变、新感情产生,具体过程脉络清晰。
⑤语言严谨准确,“往往”“真正”“之后”等词语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 14.①发现新事物。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新的敏感的事物,并逐步发现其诗意所在,如材料对“笛”等新事物、新意象的发现,及对其诗意的探寻。
②挖掘新感情。善于从已有事物中深入挖掘,逐步认识与了解,发掘真正的感情,如材料不断挖掘与认识“柳”的真正的感情。
③追求语言表达的精妙/语言的暗示性。通过大胆地发挥创造(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合理地联想表达,以求语言表达的精妙,如《说“木叶”》中由“树叶”到“落木”的语言创造与精准表达。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具有了持久的艺术生命力”错误。由原文“然而这些敏感的事物,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滥调,一种无病的呻吟”可知,这些敏感事物随着被反复运用,它会成为“一种滥调,一种无病的呻吟”。
B.“正是因为笛声具有渲染情绪的重要作用”错误,因果关系不当。由原文“我们如果说‘琴’是伴随着五言的,‘笛’便更是七言的知音了,它不但是一个新形式、新事物,而且是一个新感情。它出现的时候,往往也便是诗意出现的时候,它与诗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它所以正是诗的一个原质”可知,“笛”作为一种新的乐器能代“琴”而兴,不是因为它具有渲染情绪的作用,而是因为它作为一种新的事物伴随着新的诗意的出现;
C.“只要笛声入诗就会出现广为流传的佳句”错误,说法绝对。由原文“从此之后只要碰见笛声,便似乎无往而不成为好句”可知,原文说的是“便似乎无往而不成为好句”。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如果……,那么……”错误。从文中可以看出,汉代折柳送别传统已入诗,但是关于“柳”的好诗却仍没出现,所以折柳送别传统与“柳”的真正被人们认识、了解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原文第三段主要讲述的是“柳”在文学作品中所代表的离情别绪和浓浓的眷恋之情。这种情感主要体现在与亲友的分别和思念上。
C.诗句主要表达的是桃李花期短暂,而垂杨树却能长存的意思,更多是在对比不同植物的生命周期,并未直接体现离别的情感。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章第一段由诗坛变迁中诗的原质时常在改变这一现象,引出了观点,即新的诗风最直接的,莫过于新的事物上新的感情。这便是诗的不断的追求。然后第二段是从新的事物这个角度阐述诗歌的追求。第三段是从新的感情这个角度阐述诗歌的追求。所以,本文从结构上来看,整体上采用了总分的结构。
由原文“孔子在武城闻弦歌之声,当然是琴瑟一类了;司马相如以琴心挑文君,文君夜亡奔相如,琴的效力更可以想见”可知,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说理方式,并且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如“《诗经》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曹丕《燕歌行》说‘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所以运用了引证法。说理言之有据,且富有文化内涵。
由原文“中国本土的音乐可以琴为代表”“然而这时另外一种新的乐器则又代之而兴,那便是胡人的羌笛,其魔力远过于琴之在诗中”可知,材料一写到“琴”“笛”这两个意象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从而从新的事物这个角度阐述诗歌的追求。材料二写到“柳”这一意象在中国古诗中的运用,从新的感情这个角度阐述诗歌的追求。所以,文章遵循由现象到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层深入,阐释诗歌特征及发展规律。
在阐述新事物演变、新感情产生的时候,是按照时间(文学史)顺序来具体论述的,如对“琴”的阐述,先说到《诗经》,然后是孔子,司马相如,再之后就是建安以后的曹丕,这之后是左思,最后说到陶渊明,具体过程脉络清晰。
由原文“在诗人的笔下也时常在改变”“从此之后只要碰见笛声,便似乎无往而不成为好句”“往往也便是诗意出现的时候”可知,文中运用了“时常”“似乎”“往往”“之后”等词语,这样的词语使语言表达更加地严谨准确。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章说到诗的内容原是取之于生活中最敏感的事物,但是 这些敏感的事物,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滥调,一种无病的呻吟,于是新的敏感的事物,便又成为生活中的必要了,并且文中说到中国本土的音乐可以琴为代表,但是笛这种乐器又代替琴兴盛起来,成了诗坛的骄子。所以,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新的敏感的事物,并逐步发现其诗意所在。
文章说到新的诗风最直接的,莫过于新的事物上新的感情,并且材料不断挖掘与认识“柳”的真正的感情,所以,我们要善于从已有事物中深入挖掘,逐步认识与了解,发掘真正的感情。
《说木叶》中,说到要说明“木”具有落叶这一因素这一特征的原因时,就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大胆地发挥创造,以求语言表达的精妙。所以,我们要追求语言表达的精妙,即语言的暗示性。
四、(2024·辽宁辽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近些年来,国人常以汤显祖与英国莎士比亚并称,除二人都逝世于同一年(1616年)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汤显祖《牡丹亭》的影响,国人以汤氏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在沈德符《顾曲杂言》中,有此一说:“汤义仍(汤显祖)《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断语为《牡丹亭》评论之经典。一是确立了《牡丹亭》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即上续《西厢记》,下接《红楼梦》之文学经典谱系。二则证实了《牡丹亭》彼时之影响,并确立了后世评价《牡丹亭》的基调。
当代研究昆曲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均认为,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的思想趋于“异端”,他师从于明代哲学家、文学家罗汝芳,受高僧达观影响,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这一点,由《牡丹亭》的“题词”可窥见端倪: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在陈均教授的解读里,这段文字是汤显祖《牡丹亭》的题旨,即“情”与“理”的关系。事实上,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生死之间的“三生之情”,恰是汤显祖思想的塑造历程。有研究者称,此剧的蓝本,并非“题词”里所言之事,而可能来自话本,如《杜丽娘记》。但话本《杜丽娘记》不过是一出普通的才子佳人的类型剧,其生死转换,也并无惊奇之处。其最终能由庸常的《杜丽娘记》升级为极富艺术含量的《牡丹亭》,全在于汤显祖充满想象力的改写,增添了诸多奇诡细节,从而造就了一部惊心动魄的传奇。
二
《牡丹亭》大约于万历二十六年写就,之后迅速流传开来。其创作者汤显祖正身处宋明理学的笼罩中,对“至情”的讴歌,似乎是最可行的路径,故而《牡丹亭》特意凸显了因梦生情的爱情线索。但很显然,它并非该剧的核心主旨,而是一种来自观众的自然选择。其时的汤显祖已经49岁,艺术思想与理念都已成熟,在此情境下创作的《牡丹亭》,自然不是“爱情”两个字所能涵盖的。譬如杜丽娘破棺而出,死而复生,刚烈且充满抗争的意味。昆曲学家陆萼庭就曾根据《申报》和《字林沪报》上的广告得知,清末上海上演的昆曲《牡丹亭》,尚有《劝农》《学堂》《游园》《堆花》《惊梦》《离魂》《冥判》《拾画》《叫画》《问路》《吊打》《圆驾》十二折。其中《劝农》以老生当行,如今已经鲜少看到;《问路》以净、丑当行;《吊打》以小生、老生当行。这一论述或许可以给《牡丹亭》的后继研究者予以新的启发。
在过去各种版本的《牡丹亭》中,大多剥离了汤显祖笔下另外两条贯穿线,也很少能够令人领悟到杜丽娘和柳梦梅所处具体时代的背景。事实上,汤显祖在《虏谍》《牝贼》《缮备》《淮警》《移镇》《御淮》《寇间》《折寇》《围释》等诸多篇幅中都铺排出金朝屡犯南宋边境、战乱频发的现实背景,此外,《谒遇》《耽试》等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政治生态。
三
关于《牡丹亭》的流传,汤显祖本人曾有言:“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牡丹亭》的传播,也是一部传奇。因其原非昆曲,昆改本甚多,吕玉绳、冯梦龙、沈璟、臧晋叔等都曾做过改编。汤显祖之异于他人处,在于文辞,音律为其短,甚至常有不合律之处。因而,阅读《牡丹亭》之逸闻甚多,《红楼梦》里甚至有林黛玉听《惊梦》之“原来姹紫嫣红”之曲的描写。
《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有眼光的出版商获得一个发财的畅销书目。所谓“《牡丹亭》甫就本,而识者已口贵其纸,人人腾沸”。从明代万历年间直到清朝末年,《牡丹亭》行世的版本在三十种以上。这五花八门的版本,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全本”,即按汤氏原作五十五出,出目齐全;一类是改窜本,或删或并或改,已经改变了汤氏剧作的原貌。汤显祖生前和身后,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对《牡丹亭》感兴趣,与王阳明不无关系。正德、嘉靖两朝的交接时期,王阳明心学兴起。王阳明将“良知”赋予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论证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王阳明心学高扬主体精神,反对盲目崇拜经典和偶像,主张用自己的头脑和灵明去审视一切。王阳明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王阳明心学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由它掀起的个性思潮冲击了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它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尊情崇俗的风潮。在汤显祖生活的晚明时代,俗文艺空前繁荣。小说、戏曲、民歌、说唱等都有辉煌的成果。在嘉靖、隆庆以后,昆曲成了文人雅士们追逐的热门。文人雅士们认真地读《牡丹亭》,一本正经地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意见,还让出版商把这些感想和意见刻在书里。
(摘编自杨道《:原来“姹紫嫣红”曲》)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牡丹亭》影响深远,因此国人视汤显祖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而把他与莎士比亚并称。
B.《牡丹亭》凸显爱情线索,但爱情并非该剧的核心主旨,而是观众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C.从明万历年间直到清末,《牡丹亭》行世的版本很多,但这些版本已非汤氏剧作的原貌。
D.汤显祖师承王阳明,讴歌爱情,有那么多的人对《牡丹亭》感兴趣,与王阳明不无关系。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给予《牡丹亭》的评价,《牡丹亭》在当时就引起极大反响,其成就已超过《西厢记》。
B.《牡丹亭》的蓝本可能是庸常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但《牡丹亭》极富艺术含量,可见作者的个人素养在创作中起着极大作用。
C.汤显祖长于文辞而短于音律,原来不是昆曲,冯梦龙等不少剧作家都曾改编过汤显祖的《牡丹亭》。
D.《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出版商大量刊印这部作品获取利益,《牡丹亭》也借此加快传播。
17.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中,作者旁征博引,既引用古代文献,又引述他人研究成果,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B.材料第二部分以昆曲学家陆萼庭的事例为论据,论证了其做法可以给《牡丹亭》后继研究者以新的启发的观点。
C.材料论证语言严谨,如第二部分第二段运用“大多”“很少”等限定词,使表述不绝对化而显得更合实际。
D.材料三个部分围绕作家的创作理念、《牡丹亭》的主旨、《牡丹亭》的影响依次展开,论证思路非常清晰。
18.下列对材料第一部分大篇幅引用《牡丹亭》的“题词”原文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论证材料提出的汤显祖以情对抗主流之理学等观点。
B.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让读者了解汤显祖的创作理念,更好地理解《牡丹亭》。
C.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可以彰显材料的人文底蕴,增加材料的文化气息。
D.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论证《牡丹亭》的蓝本非“题词”里所言之事的观点。
19.《牡丹亭》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牡丹亭》的创作成功给我们哪些启示?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A 17.B 18.D 19.①伟大作品的创作者要有站在时代前沿的伟大精神。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的思想趋于“异端”,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牡丹亭》就是他先进思想的实践。②文学创作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王阳明掀起的个性思潮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尊情崇俗的风潮,《牡丹亭》顺应了这一风潮,得到了人们的喜爱。③伟大的作品要有广阔宏大的背景。《牡丹亭》描绘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之间感人深切的生死爱情,同时铺排出金朝屡犯南宋边境、战乱频发的现实背景,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政治生态。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牡丹亭》影响深远,因此……”以偏概全,根据原文“近些年来,国人常以汤显祖与英国莎士比亚并称,除二人都逝世于同一年(1616 年)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汤显祖《牡丹亭》的影响,国人以汤氏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可知,国人把汤显祖与英国莎士比亚并称的原因还有二人逝世于同一年。
C.“这些版本已非汤氏剧作的原貌”错,根据原文“这五花八门的版本,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全本’,即按汤氏原作五十五出,出目齐全;一类是改窜本,或删或并或改,已经改变了汤氏剧作的原貌”可知,非汤氏剧作的原貌的仅是一类而不是全部。
D.“汤显祖师承王阳明”错,无中生有。原文只提到“汤显祖生前和身后,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对《牡丹亭》感兴趣,与王阳明不无关系”。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其成就已超过《西厢记》”错,根据原文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给予《牡丹亭》的评价“汤义仍(汤显祖)《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几令《西厢》减价”并不能推出《牡丹亭》的成就超过《西厢记》,此处属于曲解文意。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论证了其做法可以给《牡丹亭》后继研究者以新的启发的观点”错,是为了证明《牡丹亭》的主旨不是“爱情”两个字所能涵盖的。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作用的能力。
D.“论证《牡丹亭》的蓝本非‘题词’里所言之事的观点”错,材料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不是为了论证《牡丹亭》的蓝本非“题词”里所言之事的观点,“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可见是论证材料提出的汤显祖以情对抗主流之理学等观点。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伟大作品的创作者要有站在时代前沿的伟大精神。“当代研究昆曲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均认为,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的思想趋于‘异端’,他师从于明代哲学家、文学家罗汝芳,受高僧达观影响,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的思想趋于“异端”,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牡丹亭》就是他先进思想的实践。
②文学创作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王阳明心学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由它掀起的个性思潮冲击了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它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尊情崇俗的风潮。在汤显祖生活的晚明时代,俗文艺空前繁荣”,王阳明掀起的个性思潮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尊情崇俗的风潮,《牡丹亭》顺应了这一风潮,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③伟大的作品要有广阔宏大的背景。《牡丹亭》有“对‘至情’的讴歌”,但不仅限于此,“在过去各种版本的《牡丹亭》中,大多剥离了汤显祖笔下另外两条贯穿线,也很少能够令人领悟到杜丽娘和柳梦梅所处具体时代的背景。事实上,汤显祖在《虏谍》《牝贼》《缮备》《淮警》《移镇》《御淮》《寇间》《折寇》《围释》等诸多篇幅中都铺排出金朝屡犯南宋边境、战乱频发的现实背景,此外,《谒遇》《耽试》等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政治生态”,《牡丹亭》描绘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之间感人深切的生死爱情,同时铺排出金朝屡犯南宋边境、战乱频发的现实背景,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政治生态。
来源:老谢语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