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李从腰间掏出一块已经褪色的红布,胡乱擦了擦手上的机油,又从口袋里摸出一副老花镜,架在鼻梁上。镜腿上缠着一小段发黄的胶带,听说是五年前被他孙子不小心踩断后修的。
“老李,我这车怎么回事?一到下雨天就打不着火。”
“可能是火花塞受潮了,别急,我看看。”
老李从腰间掏出一块已经褪色的红布,胡乱擦了擦手上的机油,又从口袋里摸出一副老花镜,架在鼻梁上。镜腿上缠着一小段发黄的胶带,听说是五年前被他孙子不小心踩断后修的。
这是李德山修车铺的日常。铺子不大,一间砖瓦结构的平房,门口挂着一块掉漆的铁牌:“李记修车”,牌子一角已经锈蚀,看起来像是被什么咬了一口。据说是李德山26岁那年自己焊的,如今他已经66岁,这牌子便也陪了他整整40年。
修车铺里永远堆满了各式各样的零件:生锈的链条、断裂的齿轮、变形的车把、破损的车座、老式的自行车铃铛,甚至还有几十年前的永久牌自行车的零部件。在普通人眼里,这不过是一堆废铁,但在老李眼中,每一个零件都有它的用处。
“别扔,没准哪天就用上了。”这是老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他的老伴刘桂花对此颇有微词:“老头子,你看看咱家,就是个废品收购站!”
李德山总是嘿嘿一笑,转身又从地上捡起一块废铁片揣进兜里。
修车铺后面连着一间小屋,那是李德山专门用来存放零件的地方。小屋里的零件按照大小、功能分门别类地码放着,虽然看起来杂乱无章,但李德山闭着眼睛都能准确地在这堆”宝贝”中找到他需要的东西。墙上挂着一张2012年的挂历,停在了他孙子考上大学那一页。
“爷爷,等我毕业了,带您去城里玩。”
李德山笑着点点头,却从未踏出过这个小县城一步。
县城不大,很多人都认识李德山。他修车手艺好,价格公道,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不拒绝任何人的求助,哪怕是深夜或者大雨天。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工出细活。”这是他的工作准则。
就在前几天,县里新来的袁县长的自行车链子断了,正好经过李德山的修车铺。
“师傅,能修不?急着开会。”
李德山抬头看了看,不紧不慢地说:“能修,不过得等一会儿。我先把这个大娘的车修完。”
袁县长愣了一下,旁边的秘书连忙说:“你知道这是谁吗?这是我们袁县长!”
李德山依旧不慌不忙:“我知道。不过这位大娘先来的,她赶着回家给孙子做饭呢。”
袁县长没有生气,反而笑了:“李师傅这规矩,我服!”
从那以后,袁县长时不时会来李德山的修车铺坐坐,聊聊天。有时带着公文包,看样子是刚开完会;有时衬衫口袋里插着一支钢笔,钢笔帽上有一点墨渍。
“老李,你这些年攒的零件,打算怎么处理?”袁县长问。
李德山摇摇头:“攒着呗,没准哪天就用上了。”
袁县长笑了笑,没再多说什么,只是临走时意味深长地拍了拍李德山的肩膀。
那是7月的一个傍晚,空气闷热潮湿,天空乌云密布,仿佛随时会有一场大雨倾盆而下。
李德山坐在修车铺门口的小板凳上,手里捧着一个搪瓷缺了口的茶缸,里面泡着几粒枸杞。茶缸是他结婚时用的,已经陪伴他四十多年了。
“老李!听广播了吗?要下大雨了,上游水库都准备泄洪了!”
隔壁卖豆腐的王大爷急匆匆地跑过来说。他穿着一件陈旧的背心,胸前印着褪色的”全民健身”四个大字,那是十几年前社区发的。
李德山慢悠悠地点点头:“听说了,不过应该没事,县城这边地势高。”
话音刚落,一道闪电划破天际,随后是震耳欲聋的雷声。大雨倾盆而下,雨滴打在铁皮屋顶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
“这雨来得真急啊。”李德山放下茶缸,起身走进屋内,关上了门窗。
雨一直下,从傍晚到深夜,从深夜到凌晨,从凌晨到天亮,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到了第二天中午,雨势虽然小了一些,但县城里已经开始出现了积水。
“德山!不好了!东边那个村子被洪水围住了!救援队的车都过不去!”
王大爷穿着一件塑料雨衣,气喘吁吁地跑过来。雨衣是黄色的,上面印着一家早已倒闭的摩托车修理厂的广告。
“多少人?”李德山立刻站起身。
“听说有三四十户人家,差不多一百多人!都在躲雨,可现在水越来越大,房子都不安全了。”
李德山沉默了片刻,突然转身朝着后屋跑去。
“你要干什么?”王大爷跟在后面问道。
“救人!”
李德山迅速在自己的”宝库”中翻找起来。他先找出了几个废旧的大型拖拉机内胎,这些内胎是几年前农机站更换下来的,本来要丢弃,被他捡了回来;然后是几根长铁管,那是县城翻修自来水管道时留下的;还有几十米的铁丝,一卷卷折叠得整整齐齐;最后,他又找出了几块厚木板,是前年一场台风刮倒了村口的大树后,他专门请人锯下来的。
“老李,你这是要干嘛?”王大爷完全摸不着头脑。
“做浮桥!”李德山简单地回答,然后开始动手操作。
他先是用铁丝将内胎连接起来,再用铁管固定成框架,最后铺上木板。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仿佛他已经演练过无数次。
“德山,你这也太神了吧!你以前干过这个?”王大爷惊讶地问。
李德山摇摇头,嘴角微微上扬:“没干过,但我看过书。我那儿子不是在城里当工程师嘛,他大学时的教科书我都翻过。”
说起儿子,李德山眼中闪过一丝骄傲。他儿子李小海,是县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如今在省城一家大型建筑公司当工程师,经常在外地出差,很少回家。
“走,咱们去救人!”
李德山招呼着前来帮忙的邻居们,一起搬运这个临时制作的浮桥。刚走出巷子,就看见一辆警车停在路边,袁县长站在车旁,焦急地打着电话。
“袁县长!”李德山喊道。
袁县长转过头,看见李德山和邻居们抬着一个奇怪的装置,愣住了:“老李,这是什么?”
“浮桥!我用修车铺里的零件做的,可以救人!”
袁县长仔细看了看,脸上由疑惑转为惊喜:“真的能用?”
“能用!”李德山信心十足地回答。
袁县长当机立断:“好,那我们现在就去东边那个村子!”
一行人乘坐警车和几辆征用的农用车,来到了被洪水围困的村子附近。洪水已经漫过了公路,形成了一个宽约五十米的”水域”,将村子与外界隔绝开来。
“水不算太深,但流速挺快,橡皮艇容易被冲翻。”一位消防队员说道。
李德山和几个壮年人将浮桥抬到水边,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入水中。浮桥稳稳地漂在水面上,没有丝毫下沉的迹象。
“我先试试!”李德山说着,就要踏上浮桥。
“老李,还是让我们年轻人来吧!”一位消防队员拦住了他。
李德山摇摇头:“这是我做的,我最清楚它的结构和承重能力。”
没等别人再说什么,他已经踏上了浮桥。浮桥微微晃动了一下,很快就稳定下来。李德山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浮桥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摇晃,但总体保持平稳。
“安全!”李德山回头喊道,声音在雨中显得格外洪亮。
消防队员们很快跟上,和李德山一起将浮桥固定在两岸。随后,救援行动正式开始。
被困的村民们一个接一个地通过这座临时浮桥获救。老人、孩子、妇女优先。李德山站在桥的中央,扶着每一个过桥的村民,确保他们安全通过。
“谢谢李师傅!谢谢李师傅!”获救的村民们纷纷道谢。
李德山只是笑笑,继续专注于救援工作。
救援持续了整整五个小时。天色已晚,雨势却依然不减,洪水也越涨越高。浮桥已经开始承受更大的水流冲击,开始微微摇晃。
“还有多少人没撤离?”袁县长问道。
“还有最后一户人家,是张老汉一家,他们住在村子最东边,路程有点远,正在往这边赶。”一位村干部回答。
“浮桥恐怕撑不了多久了。”一位消防队员担忧地说。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呼救声:“救命啊!救命啊!”
大家循声望去,看见一位老人和一个年轻女子,还有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正被困在一处高地上。周围的水已经开始漫上来,情况危急。
“是张老汉一家!”村干部认出了他们。
几位消防队员正准备涉水前去救援,却被李德山拦住:“太危险了!水流越来越急,你们会被冲走的!”
说完,他转身走上浮桥,向村子另一端走去。
“老李!回来!”袁县长急忙喊道。
李德山置若罔闻,继续前行。浮桥在水流的冲击下摇晃得更加厉害,但他依然保持着平稳的步伐,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
终于,他到达了村子那一端,快速向着张老汉一家被困的地方跑去。
此时,水已经漫上高地,张老汉抱着孙子,站在一块大石头上,他的儿媳则紧紧抓着旁边的一棵小树,情况万分危急。
“张大爷,别怕!我来救你们了!”李德山高声喊道。
他小心翼翼地涉水过去,先将孩子抱在怀里,然后扶着张老汉和他儿媳,一起向浮桥方向移动。
“李师傅,你咋来啦?太危险了!”张老汉颤抖着声音说。
“没事,我水性好。”李德山笑着说,实际上他连游泳都不会。
经过艰难跋涉,他们终于到达了浮桥。李德山先让年轻女子抱着孩子过桥,然后扶着张老汉踏上浮桥。
“李师傅,您也快过来啊!”张老汉在浮桥上回头喊道。
“你们先走,我随后就来!”李德山回答。
当所有人都安全到达对岸后,李德山才转身踏上浮桥。然而就在此时,上游突然涌来一股急流,夹杂着树枝和杂物,猛烈冲击着浮桥。
“咔嚓”一声,浮桥中央断裂了!
李德山一个踉跄,差点掉入水中,幸好他反应迅速,抓住了浮桥的边缘。但此时,他已经被困在了断裂的浮桥上,与岸边隔着越来越湍急的洪水。
“老李!抓住绳子!”岸上的消防队员将救生绳抛向李德山。
李德山奋力一跃,抓住了绳子,但身体却被湍急的水流冲得摇摆不定。岸上的人们同心协力,一点一点地将他拉向安全地带。
“拉!使劲拉!”袁县长也加入了救援队伍,抓着绳子使劲往回拉。
终于,在众人的努力下,李德山被拉回了岸边。他浑身湿透,气喘吁吁,但脸上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所有人都安全了?”这是他上岸后问的第一句话。
“都安全了!多亏了你,老李!”袁县长感动地握住他的手。
雨停了,洪水退去,生活逐渐恢复正常。
李德山的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县城,甚至登上了省级新闻。“退休修车工用废旧零件制作浮桥,成功救出37名被困群众”,这样的标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袁县长亲自来到李德山的修车铺,送来了”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的奖状和奖金。
“老李,这次你可是县里的大英雄啊!”袁县长笑着说。
李德山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做人嘛,能帮就帮一把,没什么大不了的。”
“对了,我听说你儿子要回来看你?”
提起儿子,李德山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是啊,小海说看了新闻,这周末就要回来看我和他妈。”
“那太好了!你们父子好久没见面了吧?”
“有三年多了。”李德山说,声音中带着一丝落寞,“他工作忙,我们也理解。”
周末很快到来。李德山一大早就起床,和老伴一起打扫房子,准备儿子最爱吃的菜。老伴甚至特意去集市买了一条鲜活的草鱼,那是儿子小时候最爱吃的。
到了中午,一辆黑色轿车停在了修车铺门口。车门打开,一个穿着笔挺西装的年轻人走了下来。
“爸!妈!”
李小海一下车就喊道,声音中满是思念。
“回来啦!”李德山和老伴急忙迎了上去。
一家三口紧紧拥抱在一起,仿佛要把这三年的思念都倾注在这个拥抱中。
“爸,你这次真是太了不起了!我的同事们都说我有个了不起的父亲!”李小海感动地说。
李德山摆摆手:“什么了不起,就是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
吃饭的时候,李小海突然说:“爸,我这次回来,是想和你商量个事。”
“什么事?”李德山问。
“我和公司请了长假,想留在家里陪你们一段时间。而且……”李小海停顿了一下,“我想把你这四十年攒下的零件整理一下,做个展览。”
“展览?”李德山愣住了。
“是啊,袁县长已经同意了,会在县文化中心给你办一个’匠人精神’主题展览,展示你这几十年收集的零件和你的修车故事。”
李德山有些不好意思:“我这些破烂玩意,有啥好展览的。”
“爸,这不是破烂,这是四十年的坚持和智慧的结晶!如果没有这些零件,那37个人可能就遇险了。”李小海认真地说。
李德山沉默了,眼眶有些湿润。
“好啊,”过了一会儿,他才点点头,“听你的。”
三个月后,县文化中心举办了一场名为”匠心四十载,一屋零件见证时代变迁”的展览。展览中,李德山四十年来收集的零件被分门别类地展示出来,每一个零件旁边都有详细的介绍,讲述它们的来历和用途。
展览的中心位置,是那座用废旧零件制作的浮桥的模型,旁边是37名获救群众的感谢信和照片。
开幕当天,李德山穿着一件新买的蓝色衬衫,站在展览馆门口,迎接前来参观的人们。他的老伴刘桂花挽着他的胳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老李,现在你还觉得那些零件是废铁吗?”袁县长笑着问道。
李德山摇摇头,眼中闪烁着泪光:“不是废铁,是希望。”
人群中,一个小男孩挤了过来,仰头看着李德山:“爷爷,我长大也要像你一样,当个修车师傅!”
“好啊,”李德山蹲下身,摸了摸男孩的头,“不过要记住,修的不只是车,还有人心啊。”
阳光透过文化中心的玻璃天窗洒落下来,照在李德山满是皱纹但依然和蔼的脸上,也照在那些经历了岁月洗礼的零件上,闪闪发光。
来源:一颗柠檬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