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布文件——《实施更新:增强NIH受控访问数据的安全措施》:自2025年4月4日起,NIH禁止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受关注国家”的机构访问其受控数据存储库,包括人类基因型-表型数据库(dbGaP)、基因数据分析云平台AnV
4月2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布文件——《实施更新:增强NIH受控访问数据的安全措施》:自2025年4月4日起,NIH禁止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受关注国家”的机构访问其受控数据存储库,包括人类基因型-表型数据库(dbGaP)、基因数据分析云平台AnVIL等。该政策基于美国司法部2024年2月28日发布的第14117号行政命令,旨在限制敏感数据交易,最终规则于2025年4月8日正式生效。
图片来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布文件
一.冲击波:中国生物医药的“断链”之痛
1. 关键领域研究受阻
NIH拥有全球最大的人类基因型-表型数据库(dbGaP)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这些数据库存储了数百万份基因组、临床病例数据,是解析癌症、罕见病等复杂疾病的关键工具。之前依赖TCGA数据的中美联合癌症研究项目可能因数据断供被迫中断。
2. 国际合作生态受冲击
NIH数据库曾是全球科研协作的基石,如SEER癌症数据库(覆盖美国34.6%人口)的封锁直接切断了中美肿瘤研究的实时数据交互。有专家表示,单边限制措施可能削弱全球生物医学研究的整体效率。
3. 国内数据建设短板凸显
尽管中国已建成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NGDC)、深圳国家基因库(CNGB)等平台,但分散的小样本库(如医院自建数据库)尚未形成统一共享机制。经费不足和管理分散是主要制约因素。
二.破局:中国生物医药的三大“自救行动”
1. 打造中国自己的“数据粮仓”
整合资源,打破孤岛:加速串联NGDC、CNGB等平台,推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落地,要求基于国内生物样本的研究数据必须纳入国家库。立法护航数据共享:参考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要求基于中国生物遗传资源的研究成果必须纳入国家数据库,同时完善数据隐私保护框架。2. 开辟“去美化”国际合作网络
联合欧洲、日本“曲线救国”:与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日本DDBJ共建数据共享联盟,通过“一带一路”拓展发展中国家合作。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在全球生物医学数据采集中争取话语权,例如主导亚太区域多中心研究项目。3. AI技术“以小搏大”
利用AI在数据中“挖宝”:开发高效的小样本分析算法,例如利用深度学习从有限数据中挖掘潜在生物标记。精准医学的本土化实践:聚焦中国高发疾病(如肝癌、鼻咽癌),建立专属研究队列,减少对欧美人群数据的依赖。三.冷思考:危机背后的转型机遇
短期阵痛难以避免,但数据显示中国已具备转型基础:
深圳国家基因库新增20万中国人基因组数据,填补亚洲人种研究空白。华大智造测序平台全球装机量突破1000台,累计产生的运行数据达20Pb。这场数据封锁或将加速三个关键转变:
从"数据消费国"转向"数据生产国"从"跟跑式研究"转向"需求导向型创新"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化平台建设"结语
生物医学数据的博弈本质是医药创新体系的话语权之争。这场"数据断供"危机,恰是中国构建自主生物医学创新体系的转折点。正如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催生了美国生物科技霸权,今天的中国,正站在构建21世纪生物医学新秩序的历史关口。破茧时刻已经到来,唯有将"卡脖子"清单转化为攻关清单,方能在生物医药的"数据战争"中赢得主动。
来源:药渡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