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份由美国国会成立的“国家新兴生物技术安全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报告中,一个清晰的信号正在释放——中国正迅速崛起为全球生物技术领域的主导力量,美国如果三年内不采取果断行动,恐将永远失去主导权。
在一份由美国国会成立的“国家新兴生物技术安全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报告中,一个清晰的信号正在释放——中国正迅速崛起为全球生物技术领域的主导力量,美国如果三年内不采取果断行动,恐将永远失去主导权。
生物技术
这份长达215页的报告不仅表达了对中国科技崛起的深切忧虑,也提出了具体的应对建议,包括未来五年向生物技术领域至少投资150亿美元、切断与中国关键生物科技供应商的合作、并协调盟友共建“可信赖的全球生物技术生态”。
这份报告指出,中国在过去20年里将生物技术提升为国家战略优先事项,持续投入大量资金与资源,并在药品研发、基因工程、农业科技、医疗AI等多个领域快速赶超。曾经以仿制药著称的中国,如今已经涌现出大量原创新药、AI辅助药物研发平台、以及具备全球影响力的生物科技企业。
更重要的是,这一进展不仅限于医疗领域,还可能对农业、军事等其他关键战略领域产生广泛影响。这被认为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一旦中国在生物技术“卡住”关键技术,美国将面临战略被动。
生物技术
在全球资本市场的推动下,中国生物科技初创公司受到西方风投青睐,而大型跨国药企如阿斯利康(AstraZeneca)、GSK、强生等也开始与中国企业展开广泛合作。例如,默克公司(Merck)去年便与中国的豪森制药签下最高可达19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开发一款有望进入全球热门的“抗肥胖市场”的口服新药。
这一趋势反映出,中国已从低端制造者蜕变为高附加值生物技术产品的研发与输出者。
正如Bluestar BioAdvisors合伙人Paul Zhang所言:“中国已经从‘如何更快、更好地做鞋和iPhone’手机,转向‘如何更快、更强地做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
面对挑战,该委员会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应对措施,包括:
至少150亿美元的联邦投资,其中:50亿美元支持产业不愿承担的前沿生物技术基础研究;10亿美元设立专门基金,投资具有国家安全意义的科技初创企业;建设一系列政府主导的制造工厂,确保关键产品可本土自给。组建“国家生物技术协调办公室”,隶属于总统办公室,统一制定国家生物科技战略。设立在线数据平台与研究中心,提升美国在全球生物研究合作中的“首选合作伙伴”地位。限制与中国高风险供应商合作,尤其是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机构与企业不得采购来自中国的关键生物材料或服务。尽管《生物安全法案》早已在众议院高票通过,但至今仍未在参议院过关。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正在削减公共卫生与海外健康项目预算,这与委员会呼吁“增加投资、扩大全球合作”的建议形成鲜明对比。
这也反映出:尽管战略意图清晰,但真正将其转化为资源与政策行动,仍面临体制与政治博弈的挑战。
这场中美之间的生物技术较量,已经从过去的“研发差距”演变为一场全链条、全生态的系统性竞争,涵盖了:
新药开发能力(创新研发 vs 商业化能力)AI在药物筛选、合成路径优化中的应用合成生物学在农业与工业生物方面的应用前景高质量生物数据资源与全球合作网络的构建对中国来说,这是迈向“科技强国”目标的关键一役;对美国来说,则是“科技安全”与“国家安全”融合的新战场。
如同报告所强调,未来三年将是决定全球生物技术格局的关键窗口。无论是政府战略投资,还是产业链重构与国际合作模式的再定义,都将深刻影响下一个十年科技版图。
对于中美之外的科技企业与资本市场而言,这场竞争也预示着新的机遇与风险共存——谁能把握住产业变革的脉搏,谁就将在全球生物科技新格局中占据优势。
来源:万物云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