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西部戈壁的三年坚守到胶州湾畔的青春接力,3月29日,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蔡乐带领的“Hello·上合”志愿服务队,在胶州市九龙街道洛庄新村交出了一份特殊的志愿答卷。
从西部戈壁的三年坚守到胶州湾畔的青春接力,3月29日,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蔡乐带领的“Hello·上合”志愿服务队,在胶州市九龙街道洛庄新村交出了一份特殊的志愿答卷。
蔡乐为英吾斯坦乡兰干村的孩子们进行七海公益云支教线下授课
曾扎根西部计划的全国最美志愿者蔡乐,自今年3月27日起创新开展“青春志愿行·温暖洛庄行”行动,以“外语+”为纽带,将多语种课堂搬进农家院落,把上合风情展办到田间地头,累计动员120人次青年志愿者,精准覆盖胶州大洛戈庄、南辛庄等6个自然村超600名群众。从教银发族玩转智能手机到为留守儿童定制英语启蒙课,从种植200棵“青年林”到点亮5个“微心愿”,志愿者们用专业与温情在城乡之间架起了一座跨文化交流的青春桥梁。
志愿服务队的学生教独居老人使用智能手机。
3月29日,春日的胶州九龙街道洛庄新村,18名身穿志愿者红马甲的青春身影,为这里的孩子带来了一堂不一样的双语课。蔡乐带领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国语学院“Hello·上合”志愿服务队,以“英语+非遗”的创新配方,为50余名乡村儿童烹制出一道文化启蒙的盛宴。这堂“趣味英语启蒙课”,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语言魅力,体验传统文化。
当剪纸动画在电子屏上翩然起舞,英语童谣撞响秧歌腰鼓,教室瞬间化作跨文化实验室。志愿者们巧手翻飞间,“非遗单词拍拍乐”变身声光交织的魔法书——孩子们指尖一触到剪纸图案,投影立即播放对应的英文单词,引起孩子们的一片惊呼。“Look!Paper-cut butterfly(剪纸蝴蝶)!”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追逐着光影,发梢跃动的蝴蝶结与屏幕剪纸共舞。
在“秧歌音节大闯关”游戏中,传统鼓点化作英语节奏教练。孩子们踏着十字步拍手应和,每声Yangko(秧歌)都精准地踩在秧歌鼓点上,英语发音与非遗韵律产生出奇妙共鸣。“非遗翻译擂台”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红扑扑的脸蛋戴着彩绘面具,童声英语伴着秧歌锣鼓此起彼伏。“My mask has golden fish for good luck(我的面具画金鱼代表好运)!”当大屏幕播放用英语配音的胶州剪纸动画时,孩子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跟着志愿者反复跟读剪纸、中国结等的英文单词。孩子们兴奋地说:“原来剪纸用英语这么说!我要教奶奶这个单词!”
“我们不只是教英语,更希望通过语言这座桥梁,让孩子们发现家乡非遗的价值。这些浸润着乡音的英语,是打开文化基因的密钥。”志愿服务队队长国风仙介绍。在“小小非遗翻译官”环节,孩子们用刚学会的英语单词介绍自己绘制的秧歌面具,稚嫩的表达中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
3月30日至4月2日,“Hello·上合”志愿服务队在蔡乐的带领下,组织27名学生志愿者深入胶州市九龙街道大洛戈庄村,以“清庭院+筑防线+传非遗”的组合拳,在这座传统村落掀起志愿服务的热潮,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在“青春暖夕阳”入户服务中,志愿者们分成6个小组,带着清洁工具走进20余户独居老人家中。他们不仅细致地清扫地面、整理杂物、擦拭门窗,更与老人们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这些孩子就像我孙子孙女一样贴心,把我家的老房子收拾得亮堂堂的。”村民张奶奶看着焕然一新的屋子,连连称赞。
针对农村老年人防诈意识薄弱的问题,设置在晒谷场上的反诈课堂更显巧思。志愿者们创新采用“案例讲解+情景模拟”的方式开展反诈宣传。他们手把手教老人们下载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并用方言自编自演反诈小品《保健品骗局》,生动揭露了“保健品诈骗”“养老理财陷阱”等常见骗局。当“假专家”拿出“磁疗床垫”时,台下的老大爷气得用拐杖把地面敲得咚咚响。“原来接到陌生电话要这么应对,孩子们教得真明白!”村民王大爷在学会使用反诈APP后感慨道。
活动收官之日,胶州大秧歌的锣鼓声响彻了整个村庄。志愿者们与村民共同开展了“非遗薪传”胶州秧歌互动学习。在村中老艺人手把手传授下,志愿者们的绸扇旋出流云般的弧线,传统“十字步”与流行舞步碰撞出新火花。“当年我们踩着高跷走街串巷,如今你们让秧歌飞进朋友圈!”望着志愿者们组成的秧歌队,张师傅古铜色的脸庞上绽放出骄傲神情。在欢快的锣鼓声中,年轻学子与传统艺人的同台表演,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次持续96小时的青春行动,不仅让20余户独居老人家中重焕光彩,为40多位银发村民筑起防诈堡垒,更以“环境治理-数字赋能-文化造血”的闭环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青春方案。正如蔡乐所言:“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抹布和APP,更是激活乡村文化基因的青春密码。我们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让志愿服务成为连接高校与乡村的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青春能量。”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之余,蔡乐还与志愿者们走访慰问了该村抗美援朝老战士张万利。93岁的张万利老人精神矍铄,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战地党课”。结合自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历,老人讲述了志愿军将士在极端艰苦条件下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老人特别强调:“共产党员就是要冲锋在前,现在的和平年代更要保持这种精神。”
2019年夏天,从青岛大学毕业的蔡乐在校园里凝视着“到西部去”的横幅,耳边回响着爷爷奶奶“善良需要传递”的家训。这个从小跟着老人清理公园垃圾、组织特殊儿童义演的山东小伙,毅然放弃沿海城市工作机会,踏上了开往喀什的列车。
在喀什市扶贫工作中,这个山东小伙经历了真正的成长洗礼。每天往返20公里穿越沙尘暴,蹲在低矮土房前记录贫困户需求,随身携带的政策文件被翻得卷边。2020年叶城县核桃滞销时,他创新推出“甜满心疆”助农计划,带着志愿者拍摄短视频、搭建电商平台,一周内将20吨农产品送往全国,为农户增收超10万元,“看到老乡数钱时眼里的光,我突然理解了爷爷说的善良的力量。”
2021年6月,蔡乐与大学老师徐国辉在喀什的星空下碰撞出思想火花。面对喀什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的困境,他们创立“七海公益云支教”网络平台,半年间奔走联系数家企业。有了这个平台,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可以为新疆各个地区的孩子提供线上网络支教,让知识通过网络这一桥梁跨越万水千山,走到西部地区孩子的身边。如今这个会聚3万名志愿者的云端课堂,已为2万名西部学子输送了30万课时的知识甘露。一名维吾尔族学生曾给蔡乐写信:“蔡老师,我考上了内高班!谢谢您让我看到更大的世界。”
从黄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从脱贫攻坚战场到乡村教育一线,蔡乐虽然在3年服务期满后离开了西部,但是这份经历让他更加懂得责任与奉献的意义。尽管身份发生了转变,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志愿服务的初心。刚担任辅导员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希望将自己在喀什收获的温暖与信念传递给更多年轻人。他相信志愿服务不仅能改变他人的生活,也能让参与者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与力量。他回青岛之后,一直和喀什地区的志愿服务团队保持联系,希望能尽快组织起学生,带领他们回到喀什,开展暑期常态化的支教,“线上支教虽然已经打通了,但我还是希望引导更多人在线下服务。”
如今,蔡乐仍活跃在志愿宣讲一线。他走进10余所高校分享西部支教故事,鼓励更多青年“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面对荣誉,他淡然道:“比起获奖,我更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志愿队伍。青春不该只有诗和远方,还应有无私奉献的热血与担当。”
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