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经济的体量已经超过115万亿美元,庞大到足以撑起一整套相对稳定的贸易体系、资本流动和政策协调机制。但也正因为庞大,任何方向上的剧烈位移都可能引发级联反应。现在,两个最大的变量:“美国与中国”,正在同时转动。一个高举关税大旗,试图重塑规则;一个想由出口驱动,
全球经济的体量已经超过115万亿美元,庞大到足以撑起一整套相对稳定的贸易体系、资本流动和政策协调机制。但也正因为庞大,任何方向上的剧烈位移都可能引发级联反应。现在,两个最大的变量:“美国与中国”,正在同时转动。一个高举关税大旗,试图重塑规则;一个想由出口驱动,持续释放产能。这场力量的交汇,不只是让企业重新评估投资路线,也正在重写全球秩序的起点和落点。
我们正站在一条通往新格局的断层线上,问题是:在未来的博弈中,谁来扛起这115万亿美元的结构性重担?
规则不是谈出来的,是打出来的!
如果说上一次中美贸易战是一场试探,那么这一次,特朗普选择的是全线出击。他公开表示将对中国商品平均征收60%以上的关税,部分甚至高达100%,同时还抛出“基准关税”概念,剑指全球供应链。这种政策的本质不是保护,而是重塑:让全球商业规则朝着“美国利益优先”重新倾斜。
美国商务部长Howard Lutnick在公开场合坦言,这不仅是对敌对国家的经济打击,也是对盟友关系的重新定义。讽刺的是,特朗普团队将这种保护主义行为包装为“国家安全需要”,甚至不惜拿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的低工资作为关税正当性的论据。
但这场剧变带来的后果极为直接。苹果公司因供应链受挫遭遇三天股价大跌,为二十年来最大连跌。耐克、Lululemon等企业更是对政策走向战战兢兢。投资者已开始重新定价全球资产,彭博数据显示,全球股市已连续多个交易日大幅震荡,市场恐慌情绪迅速蔓延。
中国的回应:在失衡中找回平衡
面对特朗普的挑衅,中国没有立刻反击,而是试图在规则与责任之间寻找新的国际话语权。中国对外输出的姿态变得更加克制而务实,既强调贸易合作,也主动提出“障碍变桥梁”的全球共识构想。
中国目前正在不断强化全球出口市场。从电动车、电池到风力发电设备,中国制造不仅依靠成本优势,更逐渐在技术和规模上取得领先。2023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比亚迪年销售额突破1000亿美元,产品成功打入欧洲、泰国、新加坡等多个市场。
比较难得的是,在全球消费疲软的背景下,中国试图以强劲的出口表现来对冲内需不足带来的压力。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全球贸易顺差已接近1万亿美元。然而,国内零售疲软、消费信心不足,令“扩大内需”的政策目标难以真正落地。尽管官方推出了多项刺激计划,实现了5%的年度增长,但通缩阴影仍挥之不去。
简单来说,中国正试图通过“对外输出”弥补“内部缺口”,让世界市场成为自身经济增长的新支点。
图:中国仍是美国多种商品的主要出口国
夹在中间的国家:靠谁也都不安全
在美中对抗之间,欧洲、东南亚等“第三方国家”本以为能两头获利,如今却成了冲击的直接受害者。越南就是鲜活例证:一方面接受中国产能转移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却因特朗普一句话宣布对越南商品征收46%关税,资本市场瞬间震荡,企业信心一夜蒸发。
彭博经济模型显示,到2030年,如果关税政策不变,美国从越南的进口将下滑75%,从韩国、日本的进口将减少50%以上,就连欧盟和印度也难以幸免。这意味着美国并没有提供新的“贸易替代国”,而是把整个进口结构推向了碎片化与高成本。
更可怕的是,美国的这种政策不确定性,正在打击企业长期投资的信心。达特茅斯学院教授Teresa Fort指出:“真正的伤害来自于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它正摧毁企业做决策的基础。”
全球体系的撕裂与分流
经济学家理Richard Baldwin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判断:“美国的冲击将引发更剧烈的中国冲击,其他经济体将不得不站队。”
随着美国的孤立主义升温,中国与欧盟、东盟之间的联系反而加深。多国在思考,是否要在美国主导的旧体系之外,另起炉灶?这已不只是关税或贸易的问题,而是全球信任体系的一次裂变。世界开始用实际行动投票:谁才是真正值得依赖的伙伴?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眼中,过去几十年让他们脱贫最多的,不是援助,而是开放贸易。而如今美国挥刀削减国际开发署预算,却用高关税堵住发展中国家的出海口,等于釜底抽薪。对他们来说,选择中国或许不是政治站队,而是生存逻辑。
谁才是定海神针?
特朗普式关税政策,是一场全球贸易的系统性破坏;中国制造升级,是一场产业逻辑的结构性重建。两者并行不悖,却彼此激化。在这一对冲之下,全球投资者、政策制定者、企业家都必须回答一个问题:
谁才是那个能扛起115万亿美元未来的国家?
不是谁拥有更多关税手段,也不是谁喊得更响。答案将来自谁更可信、谁更稳定、谁更具规则治理的能力。
这场全球贸易战,不只是博弈,也是一次信任的重建。
来源:行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