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陈子昂出生在梓州射洪一个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年少时的他,是个充满热血的少年,乐善好施、慷慨任侠,对舞刀弄剑、骑马射箭充满热情,总幻想着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对于读书学习则兴致缺缺 。
诗韵里的壮志与悲歌
在唐朝的璀璨星河里,陈子昂是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星辰,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诗文革新的理念与成就,更是为唐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少年立志,折节向学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陈子昂出生在梓州射洪一个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年少时的他,是个充满热血的少年,乐善好施、慷慨任侠,对舞刀弄剑、骑马射箭充满热情,总幻想着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对于读书学习则兴致缺缺 。
直到十七八岁,一次偶然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陈子昂与几个赌友路过乡校时,听到朗朗读书声,看到学子们专注学习的模样,他内心受到极大触动,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往。回到家后,他毅然决然地谢绝了往日的玩伴,关闭家门,前往金华山道观,开启了闭门苦读的生活。
在道观里,陈子昂日夜苦读,沉浸在经史百家的知识海洋中。短短几年时间,他便学有所成,不仅博览群书,还对文学创作展现出极高的天赋,其文章风格颇有司马相如和扬雄的风骨。
科举坎坷,一鸣惊人
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二十一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前往京城长安,进入国子监游学深造。在长安,他积极与王公贵戚交往,凭借诗文才华在文人宴集中崭露头角。然而,次年参加科举考试时,他却名落孙山,只能带着满心的失落回到故乡。
回到家乡后,陈子昂并未气馁,而是更加勤奋地学习。永淳元年(682年),二十四岁的他再次奔赴考场,可命运似乎仍未眷顾他,他又一次落榜。在唐朝,科举试卷不密封,考生若有名气或背景,会对评卷结果产生影响。陈子昂虽有才华,却因缺乏人脉和名气,难以在科举中脱颖而出。
经过深思熟虑,陈子昂决定另辟蹊径。武后光宅元年(684年),他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前,他精心策划了一场轰动京城的事件。一天,他在长安街头看到有人叫卖古琴,这把琴要价百万,众人纷纷围观,却无人敢买。陈子昂毫不犹豫地掏出重金,买下了这把古琴。众人惊讶不已,纷纷询问缘由,陈子昂表示自己擅长弹奏此琴,并邀请大家次日到宣阳里听他演奏。
消息一经传出,瞬间在京城引起轰动。第二天,宣阳里大街人山人海,众人都想见识这把价值百万的古琴能弹出怎样的美妙旋律。然而,陈子昂却在众人面前,将古琴高高举起,重重地摔在地上,琴瞬间化为碎片。众人一片哗然,陈子昂却趁机大声说道:“我陈子昂有文章卷轴上百幅,却无人赏识。这琴不过是乐工所用之物,怎能与我的文章相比!”随后,他将自己的诗文分发给在场的人。
这一独特的举动让陈子昂一夜成名,他的诗文也在京城广泛传播,得到了众多文人雅士的赞赏。京兆司功王适读完他的诗文后,惊叹道:“此子必为文宗矣!”不久后,科举开考,陈子昂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已经积累的名气,终于金榜题名,进士及第。
仕途沉浮,直言敢谏
进入仕途后,陈子昂担任麟台正字,负责皇家典籍的校对工作。虽然官职不高,但他凭借出众的才华和独到的见解,很快引起了武则天的注意。武则天多次召见他,询问国家政事,陈子昂每次都能对答如流,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武则天对他十分赏识,不久后将他升任为右拾遗,负责监督和修正皇帝工作中的失误。
陈子昂性格耿直,心怀天下,对于朝廷的弊政,他总是毫不畏惧地直言进谏。武则天笃信佛教,下令“禁天下屠杀及捕鱼虾”,这一规定导致江淮地区饥民饿死无数。陈子昂上书直言,指出这一政策不切实际,是假仁假义的表现,只有昏君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武则天任用酷吏,滥施刑罚,鼓励告密,使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陈子昂又挺身而出,直斥当权者的恶行,劝谏武则天停止诛杀李唐宗室。
他的谏言一次比一次尖锐,虽然展现了他的正直和勇气,却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包括武三思等皇亲国戚。武则天虽欣赏他的才华,但对于他过于尖锐的言辞,也逐渐感到不满。渐渐地,陈子昂受到了冷落,在仕途上也再难有升迁的机会。
两度从军,壮志难酬
武周万岁登封二年(696年),契丹叛乱,边境告急。满怀报国之志的陈子昂主动请缨,以随军参谋的身份,跟随建安郡王武攸宜征讨契丹。他渴望在战场上一展身手,为国家立下战功。
然而,在军中,陈子昂却遭遇了重重挫折。他与上级武攸宜的关系并不融洽,多次提出的军事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而激怒了武攸宜。在东硖石谷一役中,唐军先锋王孝杰部十七万众覆灭,王孝杰阵亡。武攸宜因兵败而震恐,畏缩不前。陈子昂心急如焚,作《国殇文》悼祭阵亡将士,并批评武攸宜治军不严,请求带领万人冲锋陷阵。但他的请求不仅被拒绝,还被武攸宜从幕府参军降为军曹,剥夺了参谋军事的权力,只负责军中文书事宜。
壮志难酬的陈子昂悲愤交加,他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黄金台(又称幽州台),极目远眺,心中感慨万千。想到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又生逢乱世,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千古名篇《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以其广阔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怀才不遇的悲愤,成为了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解官回乡,含冤而死
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军队班师回朝,陈子昂满怀失望和疲惫。他深知自己在官场已难以实现理想,于是以父亲年迈多病为由,上表辞官。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陈子昂就此告别了仕途,回到家乡射洪。
回到家乡后,陈子昂本想远离官场的纷争,专心进行文学创作。他在射洪西山修建茅屋,过上了隐居的生活。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他在任时因直言敢谏,得罪了不少权贵,尤其是武氏一族,对他早已恨之入骨。
圣历二年(699年),陈子昂的父亲病故,他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然而,灾难并未就此结束。久视元年(700年),在武三思的指使下,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将陈子昂逮捕入狱。在狱中,陈子昂身心遭受了极大的折磨,最终含冤而死,年仅四十二岁。
多面人生:侠气、文骨与书魂
除诗文成就外,陈子昂与书法家孙过庭的交往亦成佳话。二人于边疆军营相遇,惺惺相惜,陈子昂不仅为孙过庭撰写墓志铭,更将其遗作《书谱》传世,推动书法艺术发展。他的一生交织着侠客的豪情、谏臣的刚烈与文人的孤傲,正如其诗所言:“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以剑为笔,以血为墨,在初唐的黎明中刻下一道永不褪色的风骨印记。
陈子昂的一生,是充满壮志与坎坷的一生。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斐然,以革新的精神和独特的创作风格,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诗文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被后世誉为“诗骨”。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段令人感慨的传奇。
来源:豁达远山CS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