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轮胎在当今世界并不稀奇,尤其是报废轮胎,全世界每年报废的轮胎数量超过 15 亿条,仅欧洲就要消耗1.28亿条左右。
轮胎在当今世界并不稀奇,尤其是报废轮胎,全世界每年报废的轮胎数量超过 15 亿条,仅欧洲就要消耗1.28亿条左右。
但很少有人能够想得到的是,这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到了美国却成为了修桥补路的绝佳利器。
美国人修建道路时,总要在地面预埋一层轮胎,但很少有人知道美国人这是为何?更不知道为什么包括了欧洲和中国在内,世界各国几乎没有一家效仿?
其实,这一切都有关于各国之间的不同国情。
毕竟,美国人也不是一开始,就选择了道路上预先埋设轮胎的。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他们才发现了这一招。
当时,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废旧轮胎的处理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
单纯的填埋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而且轮胎中的化学物质会逐渐渗入土壤和地下水,对环境造成长期污染。
而如果选择焚烧的话,又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
面对这一困境,美国工程师们开始探索废旧轮胎的再利用途径,也就是一次误打误撞的机会,有工程师在观察道路施工时,注意到新铺设的沥青路面在重载车辆反复碾压下,容易出现裂缝和坑洼。
于是,就突发奇想:轮胎在制作过程中历经多道复杂工序,具有出色的抗冲击和耐腐蚀能力,尤其是经过重新硫化处理的橡胶,更是具备了卓越的抗老化性能。
那么,能否将废旧轮胎作为增强材料,预埋在道路基层中,以此提升路面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呢?
很快这一设想,就开始变成了现实。他让施工人员先将废旧轮胎的两侧切除,仅保留胎面部分,然后将其呈环状铺设在路面上,形成蜂窝状结构。
至于轮胎与轮胎间的缝隙,则采用特定配比的碎石与切碎处理过的轮胎渣混合一定比例的沥青进行填充。
结果这么一通操作,效果极为良好,它们不仅能够有效分散车辆荷载,减少路面应力集中,显著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还能在重载车辆频繁通行的路段保持极佳的平整度,大大降低了后期维护的成本和频率。
据统计,采用这种技术修建的道路,使用寿命较传统路面可延长40%以上,同时维修成本降低了近30%。
另外,由于路面内层铺设了橡胶材料,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音可以降低约3分贝,相当于正常车流噪音减少了一半左右。这一优势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这一数据尚未得到完全证实,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美国,从繁华都市的主干道到偏远乡村的乡间小路,从承载着大量货物的货运公路到连接城市与城市的高速公路,到处都能看到预埋轮胎道路的身影。
就比如说“不养闲人”的佛罗里达州,该州的95号州际公路就直接埋设了约270万条轮胎,数据极为惊人。
而无独有偶,在美国的加州洛杉矶,天使之城最引以为傲的22号公路也采用了这项技术,据说每1.4公里消耗3600-4000条轮胎。
而如此高的使用效率,但周围居民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只有当地国家公路管理局工程师布莱恩·多兰得意地表示,在一系列科技的加持下,这些轮胎公路也就只是看上去有点黑而已。
要明白,全世界不只是美国一个国家是轮胎报废大户,中国、日本和欧洲每年也都要产生大量的废旧轮胎,为什么没有一家学习美国呢?
(美国修路先埋轮胎)
其实这主要是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环保理念的不同
每个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对环保的认知也是大同小异。
就比如欧洲就有国家明确规定,橡胶制品如果要接触地下水系统,需通过长达10年的渗透监测期。
而美国的这种预埋轮胎,虽然经过处理,但毕竟还是与土壤直接接触,显然难以满足此类严苛标准。
而这也是中国和欧洲一样,没有选择跟进的原因。甚至,中国面临的现实还更加复杂:在长三角地区,环保部门曾监测到预埋轮胎路段周边土壤中锌元素含量超标2.3倍。
中国人认为这主要是轮胎中的重金属元素渗透土壤所致,基于这样的认知,中国不愿意选择学习美国,也成为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第二,基建逻辑的根本差异
美国道路设计遵循“柔性基层”理念,其典型结构为底层 10cm 级配碎石、第二层 15cm 轮胎蜂窝层,最后加上 8cm 沥青面作为填充。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利用轮胎层的弹性形变吸收应力。
而中国则是选用了“刚性基层”体系,中国的道路标准截面为:底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第二层18cm二灰结石,第三层9cm沥青混凝土。
两种基建逻辑天差地别,如果中国要兼容轮胎层,那么整个力学传导体系都需要重新计算验证,改造成本远超直接使用传统材料。
第三,材料的代际差
美国自上世纪就开始积累轮胎改性沥青的专利技术,而中国近年主攻方向是钢渣混凝土,两种技术路线在成本、性能层面形成代差,模仿便失去经济合理性。
所以一项技术的采用与否,不仅只能看它的先进程度,还要考虑不同的国情,考虑到中美之间各种国情的差异,中国不采用这项技术,也是情理之中的一件事情。
参考资料:
1、红星新闻《太热了!美90%道路使用的沥青软化变形,英专家:多数基建根据60年前气温设计》
2、澎湃新闻《路上的美国史︱林肯公路:美国版“要致富,先修路”》
来源:答案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