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岛上百姓箪食壶浆;甲午海战战败,台湾士子"公车上书"泣血陈词。三百年前施琅将军在澎湖写下"海不扬波"的碑文,七十五年前台湾同胞在基隆港欢呼光复。历史长卷里,台湾始终是华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页。当新世纪的曙光映照海峡,我们更应看见:两岸同胞血脉同
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岛上百姓箪食壶浆;甲午海战战败,台湾士子"公车上书"泣血陈词。三百年前施琅将军在澎湖写下"海不扬波"的碑文,七十五年前台湾同胞在基隆港欢呼光复。历史长卷里,台湾始终是华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页。当新世纪的曙光映照海峡,我们更应看见:两岸同胞血脉同源,共写家国诗篇,是历史赋予这代青年的使命。
文化长河奔涌千年,早已将两岸铸成文明共同体。闽南古厝的燕尾脊在台北大稻埕舒展,客家山歌的韵律在桃园龙潭回响。台北故宫的翡翠白菜与北京故宫的清明上河图,都在诉说同一个文明的瑰丽。诗人余光中在《乡愁》里把大陆比作母亲,这份情愫至今仍在海峡间激荡。台湾青年在福建土楼体验夯土技艺,大陆学生在日月潭边诵读《岳阳楼记》,文化基因的共鸣正编织着新的精神纽带。
血脉相连的亲情,早已突破地理的藩篱。金门岛上眺望厦门双子塔的灯火,平潭综合实验区里台胞子弟朗朗的读书声,都在诉说着"两岸一家亲"的故事。疫情期间,台湾同胞捐赠的口罩上写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大陆企业包机接返台商时喊出"一个都不能少"。这种刻在骨子里的亲情,让泉州开元寺的菩提树与台南孔庙的榕树共享同一片蓝天。
新时代的浪潮里,青年当以智慧与担当架起统一之桥。台湾青年林承铎在大陆创业,用人工智能技术守护古建筑;大陆学生陈彦廷在台大交流,用短视频讲述两岸故事。从海峡论坛的青年沙龙到清华大学的台生社团,年轻的心跳正谱写着融合新篇。正如百年前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所言:"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今日青年更应以开阔胸襟,在科技、教育、文化各领域播撒统一的种子。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曾停泊台南安平港,沈葆桢修建的铁路贯通台北城。展望未来,当高铁穿越台湾海峡,当海峡两岸博物馆的文物完成数字合璧,我们终将见证:被殖民者割裂的土地终会愈合,被波涛阻隔的亲情必将重聚。这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我们这代人要共同书写的盛世华章。
来源:伏牛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