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社交APP因后台持续高频获取用户位置信息引发关注。如小红书被多位用户反映,后台频繁访问位置信息,甚至在凌晨未使用应用时段仍有高频操作。有用户发现,近30天内小红书访问总量高达9.2万次,而微信只有911次。
在数字时代,APP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APP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给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近日,社交APP因后台持续高频获取用户位置信息引发关注。如小红书被多位用户反映,后台频繁访问位置信息,甚至在凌晨未使用应用时段仍有高频操作。有用户发现,近30天内小红书访问总量高达9.2万次,而微信只有911次。
部分APP的熟人推荐功能和推送机制也存在问题。一些社交APP和购物APP会将用户点赞过的内容、购买过的东西、观看过的直播等推送给好友或其他用户,即使关闭相关推荐功能,仍可能出现推送情况。
APP隐私乱象频现,用户信息安全遇危机
当前,个人信息已成为高价值的数据资源,一些APP开发者和平台为了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通过收集大量用户个人信息进行精准广告推送、用户画像等,从而提高广告效果和用户转化率,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
许多APP的隐私协议冗长复杂,如同“天书”一般,普通用户很难理解其中的具体条款。平台方利用用户这种认知上的困难,常常在隐私协议中设置一些隐蔽的条款,以获取用户更多的个人信息。例如,一些社交APP可能在隐私协议中宣称收集用户的位置信息仅用于提供本地服务,但实际上却将这些信息共享给第三方用于精准广告投放。
部分APP在安装或使用过程中,会频繁要求用户授予各种敏感权限,如读取通讯录、短信、相机、麦克风等权限。一些APP甚至在没有明确告知用户使用目的的情况下,擅自开启这些权限。
随着APP收集的用户数据越来越多,数据泄露事件也屡见不鲜。一旦APP的数据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黑客就有可能通过攻击APP服务器,获取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卡信息等。这些泄露的数据可能被用于非法交易、诈骗等活动,给用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应对APP侵犯个人隐私的策略
近日,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将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进一步深入治理常用服务产品和常见生活场景中存在的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典型问题。据介绍,相关部门将围绕APP(含小程序、公众号、快应用)、软件开发工具包(SDK)、智能终端、公共场所、线下消费等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开展系列专项行动,并聚焦网络借贷、求职招聘、出行购票、教育、医疗、旅游住宿等领域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活动开展治理。
这些专项行动的开展,无疑给APP行业敲响了警钟,也为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要真正解决APP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对于APP开发者和运营者来说,应加强自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最小必要”原则收集和使用用户信息。在隐私协议和用户授权方面,要做到清晰、明确、易懂,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或误导性的语言。同时,要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投入足够的资源用于数据安全防护,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数据安全漏洞,防止数据泄露事件的发生。
应用商店作为APP的分发平台,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加强对APP的审核力度,不仅要审核APP的功能和稳定性,更要重点审核其隐私政策和数据收集行为。对于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的 APP,要及时下架处理。此外,应用商店还可以建立用户评价和举报机制,鼓励用户对侵犯个人隐私的APP进行举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用户自身也需要提高隐私保护意识。在使用APP时,要仔细阅读隐私协议和用户授权条款,不要随意点击“同意”。对于不必要的权限请求,要坚决拒绝。定期检查已安装APP的权限设置,及时关闭那些不必要的敏感权限。同时,要保持警惕,如发现APP存在异常的信息收集行为或数据泄露情况,要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从社会层面来看,应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隐私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开展个人信息保护的宣传活动,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技巧。此外,还可以鼓励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发挥作用,推动APP行业建立自律机制,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APP使用环境。
只有通过加强监管、强化自律、提高意识等多方面的措施,才能有效遏制APP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让人们在享受 APP带来便利的同时,不再为个人隐私泄露而担忧。
来源:小轩科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