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隶属第四套人民币的第三套金属流通硬币,其中5角硬币以梅花图案为标识,材质为铜锌合金,呈现独特的金黄色泽。这是继长城币(1980-1986)后,中国再次发行的黄铜材质流通硬币。其设计融合了传统美学与时代特征:正面国徽庄严,背面梅花象
一、金色硬币的诞生(1991-2001)
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隶属第四套人民币的第三套金属流通硬币,其中5角硬币以梅花图案为标识,材质为铜锌合金,呈现独特的金黄色泽。这是继长城币(1980-1986)后,中国再次发行的黄铜材质流通硬币。其设计融合了传统美学与时代特征:正面国徽庄严,背面梅花象征坚韧,币面“5角”采用空心字填纹工艺,直径20.5毫米,重3.8克,工艺精湛。
早期发行的1991-1994年梅花五角尤为特殊:1991年为“开门币”,采用进口铜材与手工雕刻母版;1993年因经济紧缩政策,发行量骤减,成为存世量最少的年份。这些硬币在流通初期并未引起特别关注,直到2001年发行最后一枚后,随着第四套人民币逐步退市,一场围绕其材质的民间传说悄然发酵。
二、传说的起源与传播
21世纪初,随着移动支付兴起,现金使用率下降,梅花五角逐渐退出流通。其金黄色泽与黄金相似,加上早期民间对金属材质认知有限,“含金”传言不胫而走。2010年后,互联网普及加速了信息传播,收藏论坛、社交媒体中频繁出现“梅花五角含黄金”的讨论,甚至有视频声称其可熔炼为金饰。这一说法迎合了大众对贵金属的天然追逐,尤其在农村地区,许多人将硬币熔铸成戒指、手镯,导致大量硬币被销毁。
2017年,杭州等地收藏市场突然升温,1993年梅花五角单枚价格从几元飙升至70元,半个月涨幅达20%。币商借机炒作,宣称“含金”“绝版”“币王”等概念,吸引普通民众跟风抢购。尽管银行多次辟谣称其材质为铜锌合金,不含黄金,但市场热度持续不减。
三、真相与价值的博弈
梅花五角的真实价值源于多重历史因素:
1. 材质特殊性:1991-1994年使用进口铜材,铜含量高达91.6%,质地柔软易氧化,完好品相存世稀少;
2. 发行量差异:1993年因原材料成本压力,实际铸造量远低于其他年份,推测存世量不足150万枚;
3. 工艺绝版性:手工雕刻母版与全铜材质仅在这11年间使用,后续荷花五角改用钢芯镀铜;
4. 文化符号意义:作为第四套人民币的“关门币”,承载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记忆,国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的最后一次出现在流通硬币上。
2020年后,随着收藏市场理性化,1993年梅花五角价格回落至单枚10-15元,但未流通评级币仍可达到数千元。而所谓“含金”传说,最终被证实为市场炒作与民间误解的产物。
四、历史启示:从货币到文化符号
梅花五角的“黄金传说”折射出多重社会心理:对贵金属的传统偏好、对稀缺资源的追逐、以及对历史符号的情感投射。尽管其材质不含黄金,但其作为中国最后一套全铜流通硬币,已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如今,它的价值更多体现在钱币文化的传承与历史见证,而非虚幻的贵金属属性。这场持续三十年的传说,既是市场博弈的缩影,也是时代变迁的生动注脚。
来源:云乐茶乐乐